有機發光材料廣泛應用於高科技領域,對其研究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

2020-12-05 大話百科天地

在發光領域中,有機發光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有機化合物的種類繁多,可調性好,色彩豐富,色純度高,分子設計相對比較靈活。根據不同的分子結構,有機發光材料可分為:

①有機小分子發光材料。

②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

③有機配合物發光材料。

這些發光材料無論在發光機理、物理化學性能上,還是在應用上都有各自的特點。有機小分子發光材料種類繁多,它們多帶有共軛雜環及各種生色團,結構易於調整,通過引入烯鍵、苯環等不飽和基團及各種生色團來改變其共軛長度,從而使化合物光電性質發生變化。如惡二唑及其衍生物類,三唑及其衍生物類,羅丹明及其衍生物類,香豆素類衍生物,1,8-萘醯亞胺類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三苯胺類衍生物,卟啉類化合物,咔唑、吡嗪、噻唑類衍生物,苝類衍生物等。它們廣泛應用於光學電子器件、DNA診斷、光化學傳感器、染料、螢光增白劑、螢光塗料、雷射染料、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等方面。

但是小分子發光材料在固態下易發生螢光猝滅現象,一般摻雜方法製成的器件又容易聚集結晶,器件壽命下降。因此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致力於小分子的研究,另一方面尋找性能更好的發光材料,高分子發光材料就應運而生了。有機高分子光學材料通常分為三類:

①側鏈型:小分子發光基團掛接在高分子側鏈上。

②全共軛主鏈型:整個分子均為一個大的共軛高分子體系。

③部分共軛主鏈型:發光中心在主鏈上,但發光中心之間相互隔開沒有形成一個共軛體系。

目前所研究的高分子發光材料主要是共軛聚合物,如聚苯、聚噻吩、聚芴、聚三苯基胺及其衍生物等。還有聚三苯基胺,聚咔唑,聚吡咯,聚卟啉及其衍生物、共聚物等,目前研究得也比較多。

在高分子發光材料研究中可以把發光基團引入聚合物末端或引入聚合物鏈中間,Kenneth P.Ghiggino等把螢光發色團引入RAFT試劑,通過RAFT聚合,把螢光發色團連在聚合物上。從以上的各種發光聚合物中可以看出,多數是主鏈共軛的聚合,主鏈聚合易形成大的共軛面積,但是其溶解性、熔融性都降低,加工起來比較困難;而把發光基團引入聚合物末端或引入聚合物鏈中間時,又只有端基發光,分子量不會很大,若分子量很大,則發光基團在聚合物中含量低,螢光很弱。而側鏈聚合物發光材料,是對主鏈共軛聚合物的有力補充。各類發光材料的主要特點見表1。

表1 各類發光材料的主要特點

有機材料的特性深深地影響OLED器件的光電特性,OLED器件陽極材料應為具有4.5eV~5.3eV的高功函數、性質穩定且透光的ITO(Indium Tin Oxide,ITO的成分為90wt% In2O3與10wt% SnO2混合物)導電玻璃。而陰極材料為了增加器件的發光效率、電子與空穴的注入通常需要低功函數的Ag、Al、Ca、In、Li與Mg等金屬,或低功函數的複合金屬來製作陰極例如:Mg-Ag鎂銀。

適合傳遞電子的有機材料不一定適合傳遞空穴,所以OLED的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必須選用不同的有機材料。目前最常被用來製作電子傳輸層的材料必須制膜穩定性高、熱穩定高且電子傳輸特性佳,一般通常採用螢光染料化合物,如Alq、Znq、Gaq、Bebq、Balq、DPVBi、ZnSPB、PBD、OXD、BBOT等。而空穴傳輸層的材料屬於一種芳香胺螢光化合物,如TPD、TDATA等有機材料。

相關焦點

  • 新有機夜光材料發光超一小時
    長餘輝發光(LPL)材料又被稱為蓄光型發光材料,常被用作夜光塗料,廣泛應用在儀表、光電子器件、緊急標誌等物件以及國防軍事領域上。它的原理是一種光致發光系統,在光源激發下發出可見光,並將獲得的部分光能儲存起來,當激發停止後,能以光的形式將能量緩慢釋放出來。但是,大部分商業性夜光塗料以無機系統為基礎,不僅需要稀有元素才能長效發光,而且製造溫度需要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有機夜明珠:高分子長餘輝發光材料
    引言超長有機磷光材料,又名有機長餘輝發光材料,因具有發光壽命長、斯託克斯位移大、結構易修飾等優點,在照明顯示、生物傳感、數據加密、信息防偽、光學探測等領域備受關注。高分子發光材料具有優良的可加工性、熱穩定性、柔性、無定型態等優點,有效避免了小分子晶體穩定性和可加工性能差的問題,吸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鋁酸鍶系長餘輝磷光體材料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東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發光材料已從簡單的電致照明材料發展成為可由陰極射線、X射線、光、聲、化學反應能、生化反應能和機械能等激發的而被應用於超薄電視、微型監視器、高負荷螢光燈、等離子體顯示、液晶顯示、精密分析儀和探頭等高科技領域的主導材料而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慧聰LED屏網報導由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量子尺寸效應,半導體量子點具有激發光譜寬、半峰寬較窄、波長可調和溶液加工等特點,受到廣泛關注。經過30多年的發展,量子點材料已實現了「綠色合成路線」,性能逐漸提升,能夠進行工業化產品生產供應,目前已經開發出商業化應用的光致發光器件,該系列器件相繼應用於LED照明和顯示領域。
  • 在電致發光研發領域,選擇有機材料是基於哪些原因?
    ,一直到了1987年,才由美國柯達公司的鄧青雲等人,將有機螢光染料以真空熱蒸鍍方式製成雙層組件,在小於10V的電壓下,外部量子效率可達到1%,使得有機發光材料與組件更具有實用性價值,也激起有機材料在此領域應用的熱潮。
  • 有機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新進展:提高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
    據報導稱,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團隊利用有機發光自由基材料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實現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決了傳統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低的問題。該成果以吉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刊發。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稀土自發光材料的發光原理
    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在1896年發現元素放射性光線,從此人類開始研究自發光材料。百年來,人類對自發光材料的研究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發現 「鐳」為代表的無需外因就能自然發光的強放射性材料;第二階段是以硫化鋅為代表的螢光型自發光材料,由於此類材料有放射性,發光時間比較短,亮度也不夠,因為沒有大範圍使用這種材料;第三階段是利用稀土元素激活的劍突鋁酸鹽、矽酸鹽等無輻射的高科技產品,這種材料的出現改變了自發光產品無法大範圍應用的歷史。
  •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發光材料;顯示面板;驅動;應用引言有機電致發光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1],但早期的發光器件驅動電壓高,發光效率低[2, 3],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1987年,C.W.Tang等製備成功低壓驅動(<10V)的小分子發光器件[4],使有機發光現象再次引起廣泛關注。1990年,J.H. Borroughes等又報導了低壓下高分子器件的發光現象[5],開闢了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新領域。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又稱為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由透明陽極ITO、金屬陰極和有機薄膜層構成,如圖1所示。
  • 黃維院士團隊:有機小分子的多彩長餘輝發光
    長餘輝發光是指發光材料撤去激發光源後,仍能持續發光數秒至數小時的一種發光現象。長餘輝發光材料又俗稱「夜明珠」,被廣泛應用於夜間應急指示、儀表顯示、光電子器件以及國防軍事等領域。近年來,由於其具有長壽命、大的斯託克斯位移以及豐富的激發態性質被廣泛的應用於防偽、加密以及生物成像等前沿科學領域。
  • 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可應用於光電領域!
    導讀據德國亥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研究中心(HZB)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機構與柏林洪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屬於氮化碳族的新材料:三嗪基石墨相氮化碳(TGCN)。它是一種可以高度適應光電子學應用的半導體。背景某些有機材料可能像矽半導體一樣應用於光電子學。
  • 中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市場前景廣闊
    ,指採用極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所構成且當電流通過時會發光的有機半導體, OLED 具有自發光特性。1979 年,美國柯達公司的研究員鄧青雲博士在實驗室發現了有機蓄電池上 的發光現象後,開始了 OLED 的研究,並將其命名為有機發光二極體。自此,鄧青雲博士開始了對實用性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研究。1987 年,鄧青雲博士和其同事史蒂夫・範・斯萊克成功地使用類似半導體 PN 結的雙層有機結構,製造出了低電壓、高效率的光發射器,為柯達公司生產有機二極體顯示器奠定了基礎。
  • 【科技】科學家研發新有機夜光塗料,發光超1小時可用於國防軍事領域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日本科學家研發了一種能夠發光超過一個小時的有機夜光材料。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由於三線態回歸基態屬於對稱性禁阻,因此三線態材料具有各種不同於單線態材料的新穎性質,在光電和生物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有效獲得三線態材料,需要提升單線態與三線態之間的系間竄越常數。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從電晶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傳統無機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1977年導電高分子的發現打開了有機半導體領域的大門,相比於無機半導體,有機半導體具有易修飾、低成本、重量輕、易加工等優勢,在非線性光學、場效應電晶體、電致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華理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