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薩克曼:德國著名細胞生理學家

2020-12-01 科技世界網

伯特·薩克曼(德語:Bert Sakmann,1942年6月12日-),德國科學家、細胞生理學家,與德國細胞生理學家內爾合作發明了應用膜片鉗技術,發現了細胞膜存在離子通道,而共同獲得1991年諾貝爾獎。該技術是一種廣泛用於細胞生物學及神經科學研究的方法,可藉以檢驗小至一萬億分之一安培的通過細胞膜的電流。

他與內爾同在一個實驗室,他們一道最終確認了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存在,離子通道是一些具特徵性的機制,有的僅允許陽離子通過,有的僅允許陰離子通過,接著他們研究了多種細胞功能,終於發現離子通道在糖尿病、癲癇、某些心血管病、某些神經肌肉疾病中所引起的作用,這些發現使研究新的更為特異性的藥物療法成為可能。

1991年10月7日年諾貝爾獎金頒獎大會上,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給了薩克曼和內爾因為他們的重大成就:細胞膜上單離子通道的的發現。

細胞是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隔離的,在細胞膜上有很多通道,細胞就是通過這些通道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這些通道由單個分子或多個分子組成,允許一些離子通過。通道的調節影響到細胞的生命和功能。薩克曼和內爾合作,結果發現當離子通過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的時候,產生十分微弱的電流。薩克曼和內爾在實驗中,利用與離子通道直徑近似的鈉離子或氯離子,最後達到共識:離子通道是存在的,以及它們如何發揮功能的。有一些離子通道上有感應器,他們甚至發現了這些感受器在通道分子中的定位。

離子通道的發現,是現代分子生物學史上的一次革命,在臨床上,也使人們對於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囊性纖維變性等的細胞學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舉辦紀念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崔澂先生活動暨學術研討會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梅圓圓 攝影 宗琪琪)值此南開大學建校百年來臨之際,為紀念先賢、激勵後學,9月6日,南開大學在八裡臺校區生物站舉辦紀念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崔澂先生活動暨學術研討會。  崔澂(1911-1997),山東淄博人,植物生理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植物激素和礦質營養等研究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為南開大學植物學科和植物生理學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79年至1984年擔任南開大學生物系主任,併兼任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 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施教耐病逝 享年98歲
    圖說:施教耐在滬逝世 中國科學院官網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董純蕾)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施教耐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1月24日12時50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印證德國Active Air原理:優化細胞利用...
    英國生理學會主席布裡吉特·蘭姆稱,「今年的諾貝爾獎將生理學放在了首要的、核心的位置,這是對生理學家重要研究的認可。諸如此類的尖端生理學研究正在增進我們對身體運作機制的了解,而這將幫助我們保持健康」。劍橋大學生理學、發展和神經科學部的安德魯·莫裡博士表示,三人的研究獲獎當之無愧。
  • 107歲的植物生理學家胡篤敬去世
    我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篤敬,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0月25日在湖南農業大學校醫院逝世,享年107歲。胡篤敬,1913年出生於湘潭。畢業於武漢大學。
  • 生命形式和細胞的組成
    他研究了水綿藻類、血細胞、細菌以及微生物,這些都是裸眼無法看見的多細胞生命形式。但直到很久之後,兩位德國研究者正式提出細胞學說,這才為列文虎克的觀測結果提供了理論支持。第一次突破發生在1838年,植物學家馬蒂亞斯·施菜登(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斷言細胞是所有植物生命的基礎。
  • 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理學家
    後赴德國師從C-路德維希及R-海登海因。巴甫洛夫博學多才,終生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對生理學的研究,結束了在他之前整個人類從未對生理過程進行系統實驗研究的歷史,開闢了實驗研究生理過程的新紀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理學家。1935年8月,86歲高齡的巴甫洛夫主持了第十五屆國際大會,並榮獲「全世界生理學元老」稱號。
  • 德國著名汽車品牌介紹
    德國,曾經發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曾是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它的汽車聞名於世界,製造的汽車遍布世界的角落,製造的汽車非常受人歡迎,顧客人群有老有少。那你知道德國車有哪些品牌呢?奔馳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是世界著名的德國汽車品牌。梅賽德斯-奔馳為戴姆勒集團旗下公司,被譽為汽車的發明者。1926年6月,戴姆勒公司與奔馳公司合併成立了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以梅賽德斯-奔馳命名的汽車,以高質量、高性能的汽車產品聞名於世。
  • 3次被德國著名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圖賓根大學任助教,在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J.W.哈姆斯(Harms)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在德國土濱根大學時,貝時璋開始研究無脊椎動物的個體發育和再生等問題。當時他在哈姆斯教授指導下研究了線蟲的生活史、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和再生等。回國後在浙大又開展了輪蟲的細胞常數和再生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 科學網—植物生理學家潘瑞熾辭世 主編教材使用半世紀
    數度再版的《植物生理學》 4月1日,著名植物生理學家、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潘瑞熾因病逝世,享年90歲。在此之前,學生們正在為他籌備90華誕慶典。 人物簡介 我國著名的植物生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共黨員。生於1923年5月,順德人。華南師範大學教授,2001年9月退休。出版《國蘭生理》、《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等著作10部。研究領域涉及植物生長物質、蘭花生理、作物生理和光生物學等方面。
  • 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士新病逝 享年90歲
    著名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
  • 植物生理學家閻隆飛:謙遜為人,嚴謹做事
    他就是閻隆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教育家。閻隆飛在他青年時代的研究工作中就深刻體會到達爾文「一切生物具有許多共同之點, 有如化學成分、細胞構造、生長規律、對有害影響的感應性」論斷的正確性, 這成為他日後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1962年,他發現高等植物的收縮蛋白即肌動球蛋白的存在,並證明植物收縮蛋白與肌肉的收縮具有相同性質,使我國植物收縮蛋白研究從空白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 所有的生命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單位?
    他的報告發表在1824年但沒有受到大家的注意細胞學,說一直到德國德國的施萊登和許望分別在1838年和1839年加以清楚說明以後才得到了人們的重視。1839年捷克生物學家普金也把填滿某些細胞的膠狀液體稱為:原生質。
  • 107歲植物生理學家胡篤敬去世,曾研究杜仲及鉀肥資源
    新京報訊(記者 潘聞博)新京報記者今日(10月28日)從湖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篤敬,於10月25日在湖南農業大學校醫院病逝,享年107歲。胡篤敬生前照片。
  • 免疫細胞如何穿山越嶺奔赴前線
    在最新的研究裡,生理學家證明,某類白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能夠在組織中打洞,為急行軍掃清道路。., Biophysical Journal, 2020)CTL,也被稱為殺傷性T細胞,可破壞被感染的、癌性的或其他受損的細胞。他們靶向有問題的細胞(抗原)的特定分子。在疾病或感染開始期間,這些靶標的數量通常很少,因此CTL快速索敵的能力對於有效的免疫很重要。
  • 德國著名音樂家理察施特勞斯
    理察·喬治·施特勞斯( 1864年6月11日至1949年9月8日)是德國已故著名作曲家浪漫的而且很早現代的時代。施特勞斯也是西歐和美洲的著名指揮家,隨著他的作品成為管弦樂和歌劇曲目的標準,他享有準名人的地位。施特勞斯,連同古斯塔夫馬勒,表示的是德國浪漫主義在...之後理察華格納,其中開拓性的微妙之處管弦樂編曲都與一個高級和聲的風格。
  • 納米晶片重編程皮膚細胞
    DNA、RNA以及蛋白質的混合物,常常可以用來對細胞進行重編程。最流行的方法是使用病毒作為傳送載體,但是病毒會感染非目標細胞,引發免疫反應,甚至引起細胞癌變。一種替代的方法是批量電穿孔(bulk electroporation),即將細胞暴露在電場中,使細胞膜出現小孔,從而允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進入細胞。然而,這種方法也可能會傷害或殺死細胞,並且只有一小部分細胞可以轉化為目標細胞。
  • 細胞學說的建立
    奧肯(Loronz Oken, 1779—1851),德國博物學家、自然哲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國詩人、學者,他們從自然哲學的角度提出,組成有機界多樣性的是生命的「原型」,原型反映出大自然的一般形式,通過對原型的理解,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結構和功能。
  • 德國將建立腦研究跨學科網絡
    為整合德國腦研究能力,德國聯邦教研部將建成一個跨學科網絡,並宣布為此在未來5年內提供三千四百萬歐元。為了紀念德國生理學家尤利烏斯-伯恩斯泰因(1839-1917),它被命名為伯恩斯泰因計算神經科學中心。    這一網絡將研究腦功能的神經學基礎,即所謂的認知過程。這項研究將使人們對腦功能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而且還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預防或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此外,這些知識在計算機和程序開發過程中能夠得到應用,也能用於開發更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 細胞學說——細胞分裂程序
    細胞學說是1838~1839年間由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 動物學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較完善。1858年,德國病理學魏爾肖提出「所有的細胞都來源於先前存在的細胞」的著名論斷,徹底否定了傳統的生命自然發生說的觀點。至此細胞學說才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