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獎獲獎者名單自10月3日起陸續公布,吸引了大眾的關注。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已走過了115年的歷程。近日,諾貝爾獎官網對獲獎數據作了更新,同時整理出很多有趣的數字。本刊從中選取與諾貝爾三項科學獎相關的數據,讓讀者對諾貝爾科學獎有一個清晰生動的了解,同時也向獲獎科學家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與生理學或醫學獎相關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獨自摘獲。他生於1945年,是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在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境的機制、細胞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107 一共頒發了107次,其中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
1人單獨獲獎的有39次;2人同時獲獎的有32次;3人共同獲獎的有36次。
211 1901年-2016年,共有211位科學家獲得這一獎項。
32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弗雷德裡克·班廷,1923年獲獎時為32歲。
87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裴頓·勞斯,1966年獲獎時為87歲。
58 平均獲獎年齡為58歲,其中60-64歲者最多,有38人。
48 獲獎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是遺傳學,共有48位科學家獲獎。
32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2次,但一次都沒有獲獎。
0 迄今為止,獲得一次以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者為0。
12 在211位獲獎者中,12位為女性,她們分別是:
1947年-格蒂·科裡
1977年-羅莎琳·耶洛
1983年-巴巴拉·麥克林託克
1986年-麗塔·蒙塔爾奇尼
1988年-格特魯德·埃利恩
1995年-克裡斯汀·沃爾哈德
2004年-琳達·巴克
2008年-弗朗索瓦絲·西諾西
2009年-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和卡羅爾·格雷德
2014年-梅-布萊特·莫索爾
2015年-屠呦呦
其中只有美國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1人是單獨獲獎,她也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3位獨立獲獎的女性。
與物理學獎相關
三位美國學者分享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的一半,頒給了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的戴維·索利斯,另外一半由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霍爾丹以及布朗大學的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以表彰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
110 一共頒發了110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
1人單獨獲獎的有47次;2人同時獲獎的有32次;3人共同獲獎的有31次。
204 1901-2016年,共有204人次獲得了這一獎項。其中約翰·巴丁1人獲得兩次,所以一共是203人得獎。
25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25歲的他和父親一起獲獎。
88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雷蒙德·戴維斯,2002年得獎時為88歲。
55 平均獲獎年齡為55歲,其中60-64歲者最多,有38人。
4 有4對父子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
威廉·布拉格和兒子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共同獲獎)。
尼爾斯·玻爾(1922年獲獎)和兒子奧格·玻爾(1975年獲獎)。
曼內·西格巴恩(1924年獲獎)和兒子凱·西格巴恩(1981年獲獎)。
約瑟夫·湯姆遜(1906年獲獎)和兒子喬治·湯姆遜(1937年獲獎)。
與化學獎相關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讓-皮埃爾·索瓦日、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弗雷澤·斯託達特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化學系教授伯納德·費林加,分享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行動可控、在給予能源後可執行任務的分子機器」。
108 一共頒發了108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
1人單獨獲獎的有63次;2人同時獲獎的有23次;3人共同獲獎的有22次。
175 1901-2016年,共有175人次獲得了這一獎項。其中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1人獲得兩次,所以一共是174人得獎。
35 最年輕的獲獎者是法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1935年獲獎時為35歲,和他同時獲獎的還有他的妻子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居裡夫人的長女)。夫婦二人因在合成新型放射性元素方面有突出貢獻,而被同時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85 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美國化學家約翰·芬恩,2002年獲獎時為85歲。
58 獲獎者平均年齡為58歲。其中有32人獲獎年齡介於50-54歲之間。
4 有4位女性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有2位(瑪麗·居裡和多蘿西·霍奇金)為單獨獲獎。
1911年-瑪麗亞·居裡(因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而單獨獲獎)。
1935年-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居裡夫人的長女,因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和丈夫一起獲獎)。
1964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多蘿西·霍奇金(因促進蛋白質晶體學發展而單獨獲獎)。
2009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憑藉在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與另外兩人一同獲獎)。
50 獲獎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化學,共有50位科學家獲獎。
多次獲得諾貝爾獎的4位科學家
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榮獲2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4位。這其中只有美國科學家萊納斯·泡林2次均為單獨獲獎———一次是因為對化學鍵性質和複雜分子結構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在195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另一次是因為他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堅決反對非正義戰爭和大氣層核試驗,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
夫妻、父子、兄弟同獲諾貝爾獎
居裡一家當之無愧是諾貝爾獎的得獎大熱門,他們一家中先後有5人6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居裡夫婦和他們的大女兒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大女婿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以其放射性研究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所作的貢獻而聞名於世,先後5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另外,他們的小女婿還獲得過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值得一提的是,居裡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科學獎的人,而且是在兩個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家庭成員中至少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情況並不多見,迄今為止僅有4對夫妻、6對父子和1對兄弟獲得過此殊榮 (見表)。
10對合作夥伴共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最為多見,迄今共有10對。
打破規定獲獎的唯一人
諾貝爾基金會自1974年起規定,諾貝爾獎不能頒給已故的人,除非此人在委員會公布獲獎信息之後去世。
2011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免疫學教授拉爾夫·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狀細胞和其在後天免疫中的作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在得獎名單公布前3天,他因胰腺癌病逝。諾貝爾委員會經過討論,最終仍然決定為他頒獎。斯坦曼也成為1974年之後首位過世後仍獲取諾貝爾獎殊榮的學者。(文字由欣然編譯,資料來自諾貝爾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