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隨北,輻射豫南,魅力吸引鄂豫兩省
北鄰河南,南望隨州,經濟跨越鄂豫兩界
民生建設,城鎮鄉村,城鄉一體風景如畫
精準扶貧,產業帶動,居民百姓幸福和諧
隨縣小林鎮,一個具有紅色文化底蘊的地方,一個在隨州久負盛名的邊界口子鎮,一個在隨北最繁華的鎮,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鎮。近幾年來,在小林鎮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小林鎮從村灣到鎮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家國情懷 國旗飄揚在美麗鄉村
位於小林鎮南4.5公裡的祝林店村,是隨北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的地方,也是美麗鄉村建設讓村民最有獲得感的村之一。
走進祝林店村,河岸邊,但見鮮紅的國旗迎風飄揚;國旗下,綠樹成蔭成排,一河清水穿過村子從林間緩緩流過,河水中倒映出岸邊青白相間的民房,與河邊的遊步長廊相依相伴。幾名村民或在綠蔭下散步,或在長廊旁樹蔭下的座椅上小憩,好一幅農家山水田園風光。
據村主任胡繼成介紹,祝林店村是隨北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地,這裡能有今天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首先,由於這裡屬於「老少邊窮」地區,思想陳舊;其次,這裡屬於山區,經濟薄弱;再就是交通和信息閉塞,發展緩慢。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黨的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逐步落實,祝林店村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以紅色基地為基礎,堅持立足本村實際,結合紅色文化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為著力點,緊密結合精準扶貧、依託現有的自然生態,來突出村莊建設的風格和品位。
他們採取科學規劃、開拓創新,在修復紅色教育基地的同時,著力推進街道硬化、村莊綠化亮化、河道和環境美化淨化,住房改造、鄉村文化和村民遊樂設施建設等,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紮實開展。
採訪中,在祝林店村一座修葺一新的堰塘邊,一位正在堰塘洗衣服的大嫂對著記者的鏡頭,高興之情溢於言表:「我們這裡現在漂亮吧,不僅僅是你,經常有人(遊客)在我們村裡拍照留念,他們說我們村建設的太漂亮了。」
耳聞目睹,祝林店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近三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將該村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居民感懷 百姓徜徉在愜意小鎮
在小林鎮採訪當天,霏霏的細雨將小鎮洗刷的格外清新,沿街的行道樹經過細雨的撫摸,變得分外妖嬈,樹葉上那晶瑩的雨珠你追我趕,高興地跳在地上,投進這塊散發著魅力的大地的懷抱。
休閒廣場上,幾位老人依依不捨地坐在樹底下,高興地聊著天,完全忘記了天上這紛至而來的細雨。
「大爺,瞧你們聊得這麼高興,在聊什麼呢,下雨了還不回家?」記者走近這群老人,和一位大爺交談起來。
「還能聊什麼,聊我們小林鎮這幾年的變化唄。你們瞧,道路寬敞了,廣場乾淨了,花兒開放了,小草也綠了。你瞧那公共廁所修得多好,你說我們能不高興嗎?」
的確如此,小林鎮這幾年的變化太大了。據了解,小林鎮在近年來,把鎮區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來抓,在道路提檔升級方面,對312國道小林段全面「重組」:道路刷黑、路牌標牌、沿線排水、道路綠化、種草種花、植樹增綠等;在環境整治方面,對全鎮垃圾處理設施進行完善:拆除露天垃圾池、建設垃圾中轉站、添置垃圾轉運車、購買垃圾轉運箱、封存垃圾填埋場等;在鎮區秩序管理方面,強化鎮區秩序管理:開展清三邊、建三園、治三亂,重新啟用客運站,拆除違建棚屋和廣告牌,清除存量垃圾;在飲用水方面,堅決做好「淨水、安水、活水」文章。完成水廠改制,投資新增供水主管道,升級支管網,計劃新建一座淨化水廠,有效改善居民用水存在的水質差、水壓低、水量小等問題;在汙水處理方面,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和汙水管網建設,新增鄉鎮公廁和農村公廁,改造農戶廁所,完成汙水主管網和支管網建設,實現汙水「零排放」。
小林鎮城建辦負責人丁勇介紹,小林鎮各村依託鎮區的建設以及區位和特色產業優
勢,自主尋找適合本村美麗鄉村發展的道路。以祝林店村為例,該村充分發揮「福音堂」、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以紅色文化為引領,連接茶園、天坡黃桃基地、天坡現代農業公司等資源優勢,與草店鎮、淮河鎮旅遊資源連成一片,著力打造石家嘴、祝林店、天坡一日遊、循環遊路線,讓美麗鄉村在旅遊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賞景。
環境好了,居民們幸福感就增加了;環境好了,居民出門心情就舒暢了;環境好了,居民們不再宅在家裡,而是移步花園式的廣場,散步、聊天、唱歌、跳舞,感懷和愜意烙在百姓心裡,歌聲和笑聲蕩漾在小林鎮的上空。
產業帶動 脫貧奔富在沃野鄉村
脫貧,脫貧,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如何讓老百姓真正脫貧?小林鎮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重在產業,成在產業,大產業扶貧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出路。
在小林鎮天坡村,記者發現,不論是山坡還是衝塝,成片的黃桃林此起波伏,微風過處,樹影婆娑,搖曳的桃枝裡,繁如星辰的黃桃忽隱忽現。
據了解,天坡村的黃桃由主要生產各種罐頭食品的湖北天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帶頭種植。
「開始當地老百姓並不相信。」公司負責人張紹銀介紹說,「隨著我們的加工廠建設投產,黃桃的需求量增加,周邊百姓才大膽開始栽植黃桃。現在,我們的黃桃基地已經達到1500畝。通過實行『公司+村集體+大戶+村幹部+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吸引了大批農戶加入到黃桃種植上來,現在已經發展到3000畝,預計將擴展到5000畝,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黃桃產業中,走共同致富的路子。」
談到黃桃種植,天坡村黨支部書記孫國成笑得合不攏嘴:「當時為了打消百姓們的顧慮,我帶頭流轉山地種植黃桃200餘畝,有了我們村幹部的帶頭,農戶們也紛紛加入種植。目前,黃桃不僅僅在我們天坡村發展,並且輻射到祝林店村,共帶動兩個村120多個貧困戶,人均每年增收3000 元,產業帶動黃桃種植戶400多戶,戶均年增收4萬元。」
除了種植黃桃走上了富路,周邊農戶在湖北天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務工,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每年有26名貧困群眾在公司長期就業,有近30名貧困群眾參加到公司各項管理中,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拿到2000餘元,年增收兩萬多元。」張紹銀說。
天坡村貧困戶張生付老伴早逝,兒子也因車禍撒手人寰,剩下患有高血壓等病的他一人孤苦伶仃的,為了解決他的生活難題,公司根據他的實際情況,以月薪2000元的標準主動吸收他到公司廠區打掃衛生,解決了他的生活困境。
「企業+政府+農戶攜手方能實現脫貧攻堅的大決勝,小林鎮始終依託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特色種養殖基地等,聚力農業產業化扶貧,不斷增強貧困戶的自身造血功能,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助力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小林鎮黨委書記胡曉霞說。
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小林鎮已初步形成了「四大板塊」的農業區域與產業結構新布局。即以雙衝村、土城村、陳家寨村為板塊的「龍蝦養殖生態農業體驗園」,以祝林店村、天坡村為板塊的「三桃(萄)農業觀光園」,以石家嘴居委會、小林店居委會為板塊的「花生加工園」,以八角樓、大坡嶺村為板塊的「豆製品加工園」。
產業扶貧,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貧困戶,只有產業發展了,就會有更多的農戶從中受益,脫貧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精準到戶 黨委政府在全面落實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祝林店村四組的吳運國一家將如何撐過來。
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2011年,年僅53歲的吳運國罹患胃癌,在他的病情還沒有得到根本好轉的2013年,當年54歲的妻子王正玉經過檢查,腸癌已經在她的腹中生根發芽,夫妻接連患上癌症,治療費用高達近30餘萬元,這對於一個僅靠幾畝農田為生的農村家庭來說,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那兩年,為了給夫妻兩人治病,花光了家裡的全部積蓄不說,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
俗話說,屋漏偏遇連陰雨,這句話用在吳運國家再貼切不過了,時隔兩年的2015年,災難再次降臨到這個已經走進絕境的家庭,吳運國年僅32歲的兒媳因為腦梗住院治療,「當時給她治病就花了8萬餘元。」吳運國傷感地說。
「現在,我們全家僅有兒子一個人在外打工掙錢,為了讓不能做事的兒媳不在家給我們添麻煩,他只得將兒媳帶在身邊,一邊給她治病,一邊照顧她。為了照顧兩個孫女,我們在村委會的支持下,開始種香菇。」說到種香菇,老兩口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原來,考慮到吳運國家庭的實際困難,村兩委會在2014年就將他們家納入精準扶貧對象,扶持吳運國種植香菇,並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扶持。「現在我們每年種植3000袋香菇,一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基本上能滿足我們夫妻平時吃藥和一家人的生活費用,這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吳運國夫妻熱淚盈眶地說,
吳運國家只是小林鎮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一個剪影。在小林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規模為648戶1427人,在經過幾年的努力後,截止2019年底,全鎮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如此成績,小林鎮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是健全領導機制,落實領導責任。小林鎮實行黨委集體領導、黨政聯席會成員分工負責、全體行政幹部「包村聯戶」的領導體制,確立了鄉鎮聯席會成員包村、鎮村幹部及各單位部門幫扶責任人結對包戶的包保責任制。全面落實「一把手」負總責的脫貧工作責任制,突出鎮、村兩級的主體責任意識,明確鎮、村作為精準扶貧工作具體落實的「最後一公裡」。
其次是實行清單化管理,任務清單定目標。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始終堅持黨委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落實,聯席會成員、「四支隊伍」(包村幹部、村幹部、包保責任人、行業部門)按工作職責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同時,他們還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資金發放、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政策落實,釐清精準扶貧任務輕重緩急和幫扶力量崗位責任,按照「時間到月、責任到人、任務到村」的要求,實行時間倒排、任務倒逼,快速、高效、精準的模式推進脫貧攻堅。
第三是落實遍訪制度,及時解決問題。小林鎮在全鎮廣泛開展遍訪貧困戶行動,全面準確掌握貧困戶基本情況,核實二十一項政策是否真正到戶到人,根據遍訪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並及時整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此來提高扶貧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