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方程操作篇——共同方法偏差檢驗(1)

2021-01-15 研海無崖

不多開始之前,先糾正上期的一個小小錯誤。這裡劃線的地方改為:比較平均方差萃取量的根號值和構念相關係數的大小。

本期內容:介紹檢驗同源偏差的第一種方法,Harman單因子!包括傳統的探索性因子做法和當下普遍的驗證性因子做法。我們對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進行了演示。此外,驗證性因子分析又分為兩種不同做法,我們比較了不同做法的特點。


國內主流的控制同源偏差的方式有哪些? 程序控制+統計控制

理由:周浩和龍立榮於2004年從《心理科學進展》發表「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一文後,關於共同方法偏差的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學者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該文發表前一年,即2003年,Podsakoff等(2003)於JAP發表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Remedies一文。筆試仔細對照過國內外的這兩篇文章,內容相似度你懂的,

Podsakoff等明確說了,Procedural Remedies +Statistical Remedies就是控制同源偏差的兩種方法!所以你看的國內期刊也這麼說


程序控制法大家可以閱讀原文相關內容,我們在這裡主要分享的是統計控制!這一期主要介紹的是第一種統計檢驗的方法,Harman單因子檢驗

 

方法1:Harman單因子檢驗(Harman’s single-factortest)(簡單易用)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方法?真的是因為簡單易用!這種方法根本不需要思考,簡單操作!複雜的檢驗方法在後面呢,檢驗原理讓你理解到你頭皮發麻那種!

1.原理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到,Harman單因子檢驗的原理就是1)是否析出單一因子;2)第一公因子是否解釋大部分變量變異。而操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另一種是驗證性因子分析(CFA)。

 

下面將介紹這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

 

2.操作

2.1EFA做法

註:我們這裡提到的40%並不唯一,少數研究會以50%為標準。大家平時留心觀察這個比例以及期刊的報告方式。比如,

2.2CFA做法

CFA除了可以檢驗區分效度之外,也是普遍用來檢驗是否存在CMB的方法。見下圖

 

參考文獻:

柔性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技術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 (南開管理評論,2020)

Harris S G, Mossholder K W . The affective implications of perceived congruence withculture dimensions dur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Management, 1996, 22(4):0-547.

 

可以說,只要CFA的結果表明,區分效度較好(或者說適配指標良好),同時也可以說明不存在顯著的CMB

 

問題來了!開篇(見下圖)也說CFA是更為普遍的Harman單因子的做法,因為它可以對Harman單因子檢驗原理做更精確的檢驗!但是,這裡的「設定公因子為1「什麼意思?如何操作呢?

為了加深我們對CFA檢驗同源偏差的理解,我們首先要了解關於CFA的必備知識,其次我們再利用AMOS軟體進行操作演示

 

2.2.1 CFA必備知識

1)何為直交模型和斜交模型?

左圖為直交模型:構念之間無相關   ;右圖為斜交模型,構念之間有相關                                 

 

2)何為CFA設定方式

首先,左右兩圖中的1表示一種參照系。舉例來說,比較100人民幣、100美元和100日元的大小,我們可以用人民幣作為基準進行比較,把美元和日元全部換算為人民幣。這裡的1正是這個基準的作用;

其次,CFA設定的基準有兩種,左圖為設定因子載荷(factor loading);右圖為設定方差(variance)

註:兩種方法的輸出結果相同,作為因變量的潛變量的方差不可設定為1,若設定1則AMOS會警告提示

 

 

2.2.2 CFA操作

1)設定因子載荷為1的CFA操作

這裡的零模型實際就是我們的直交模型,構念間沒有任何關係;

 

當手動操作完每一種模型之後,如何看表格中的各項指標呢?最快的方法是利用AMOS種title功能,輸入各種指標的代碼

代碼如下:

\FORMAT

\MODEL

卡方值=\cmin(p=\P);自由度=\df

卡方/自由=\cmindf;GFI=\GFI;AGFI=\AGFI

NFI=\NFI;IFI=\IFI;TLI=\TLI;CFI=\CFI

RMSEA=\RMSEA

 

我們也可以在AMOS的輸出報表(output)中找到上述指標,在模型適配的摘要中可以看到上述指標。

註:表格中的RMR指標我們無法從output中看到,只能通過如下方法

Amos-菜單欄的plugins-standardizedRMR,窗口不用關閉,直接運行模型就可以顯示結果

ps:關於不同指標的標準(參考吳明隆  結構方程模型-amos操作與應用)P240,不過像卡方/自由度的比值現在很多期刊是小於3而不是書上的2,所以建議以期刊投稿論文的指標標準為主

2)設定方差為1的CFA操作

 

步驟:將潛變量方差設定為1——選擇需要打包/合併的潛變量,將它們之間的協方差設定為1(與我們上面介紹的三因子、二因子模型的原理相同),如下圖所示。這一模型的意思是,第一個變量和第二個變量打包,第三個和第四個變量打包。即上圖中的二因子模型。

上述兩種CFA方法的結果會存在差異,但差異不大,所以本質是一樣的。我們平時更多使用的是第一種方法,手動操作完每一種模型。而第二種方法可以一次性跑完所有我們需要的模型,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設定潛變量方差為1,並設定路徑係數為不同係數

步驟2:雙擊Default model,開始managemodels對話框

步驟3:在model name裡輸入不同的模型(如單因子、二因子等),並在相應模型名稱下的parameter constraints輸入參數限制條件

以三因子模型為例,表示我將第一個和第二個變量打包,此時需要將路徑係數w1設定為1(表示相關為1);類似地,如果我想將第二個和第三個變量打包,則需要將W2設定為1。最終我們可以看到的model name見下圖。一次運行後,點擊相應model,就可以輸出所需要的結果了。

文末最後,讓我們回答我們上文提到的問題,即「設定公因子為1」如何理解,其實你可以理解為CFA的設定方式,即因子載荷為1或方差設為1!


本期內容總結:

Harman單因子的傳統做法是利用spss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而目前更加主流的做法是利用CFA。

CFA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設定因子載荷為1,另一種是設定潛變量方差為1。

我們最後演示了這兩種方法做CFA時的過程。

 

下期內容:如何用偏相關法進行同源偏差的檢驗(頭髮不多者請慎看!)


相關焦點

  • 結構方程模型(SEM)到底有多厲害?
    在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市場、管理等研究領域,有時需處理多個原因、多個結果的關係,或者會碰到不可直接觀測的變量(即潛變量),這些都是傳統的統計方法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係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觀測的顯在變量,也可能包含無法直接觀測的潛在變量。
  • 結構方程模型 VS 回歸方程模型,究竟有何不同?
    回歸方程模型是處理顯變量時最實用、應用最廣泛的定量方法,而結構方程模型則是處理潛變量的最主要、最實用的定量方法。兩者存在一定的聯繫和區別,具體如下:回歸模型是結構方程模型的基礎模塊之一(還有路徑模型、因子模型);結構方程模型可以視為估計潛變量之間複雜關係的回歸分析。
  • 混凝土強度、保護層厚度、尺寸偏差:判定結構實體質量的三項指標...
    施工單位應制定結構實體檢驗專項方案,並經監理單位審核批准後實施。除結構位置與尺寸偏差外的結構實體檢驗項目,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完成。結構實體檢驗中,當混凝土強度或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不滿足要求時,應委託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進行檢測。
  • 的方法 線性回歸方程檢驗專題及常見問題 - CSDN
    因此,對相關程度進行檢驗也是重要的,相關程度的檢驗方法主要有三種:相關係數的檢驗回歸方程的檢驗回歸係數的檢驗相關係數的檢驗變差關係先來一張圖:如上圖所示:當給定X0時,Y的實際值與均值的差值就是Y值隨X值的全部變化,稱之為總變差。
  • 混凝土結構實體質量檢驗的三項指標,一次看明白!
    施工單位應制定結構實體檢驗專項方案,並經監理單位審核批准後實施。除結構位置與尺寸偏差外的結構實體檢驗項目,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完成。結構實體檢驗中,當混凝土強度或鋼筋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不滿足要求時,應委託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進行檢測。
  • 為什麼建議結構方程模型新手首選Amos?
    結構方程模型已成為全球學術界非常重要的一種量化研究方法,一項研究表明:使用結構方程模型能夠提升論文質量和評審專家的推薦力度,增加發表概率
  • 結構方程模型入門(純乾貨!)
    結構方程模型屬於多變量統計分析,整合了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兩種統計方法,同時可檢驗模型中的顯變量(測量題目)、潛變量(測量題目表示的含義)和誤差變量直接按的關係,從而活動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直接效果、間接效果和總效果。結構方程模型基本上是一種驗證性的分析方法,因此通常需要有理論或者經驗法則的支持,根據理論才能構建假設的模型圖。
  • SEM 結構方程模型
    傳統的統計方法不能有效處理這些潛變量,而結構方程模型則能同時處理潛變量及其指標。傳統的線性回歸分析容許因變量存在測量誤差,但是要假設自變量是沒有誤差的。結構方程模型常用於驗證性因子分析、高階因子分析、路徑及因果分析、多時段設計、單形模型及多組比較等 。
  • 人防通風管及法蘭製作尺寸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B.法蘭焊縫應飽滿,無夾渣與孔洞;法蘭表面要平整,平面度偏差為2mm。C.矩形風管法蘭的四角都應設置螺栓孔,螺栓孔直徑應比連接螺栓直徑大2mm,螺栓孔間距中壓系統不大於150mm、高壓系統不大於100mm,螺栓孔的位置處於角鋼(減去厚度)中心,相同規格法蘭的螺孔排列應一致,並具有互換性。D.角鋼法蘭製作完成須對其除鏽並塗防鏽漆兩道。
  • 什麼是結構方程模型(SEM)?
    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探索、描述和解析潛變量之間內在關係並進行估計檢驗的多元統計方法。
  • 結構方程模型簡介與應用
    為了弄清促進用戶體驗提升及產品各項指標增長的影響機制,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介紹結構方程模型的概念及應用,供大家嘗試探索。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一般線性模型的擴展,並非單指某一種特定的統計方法,而是一套用以分析共變結構的技術整合。
  • 一元回歸t檢驗與f檢驗_多元回歸模型的r檢驗f檢驗與t檢驗 - CSDN
    預測目標變量,求解目標變量y和說明變量(x1,x2,…)的方程。y=a0+b1x1+b2x2+…+bkxk+誤差(方程A) 把方程A叫做(多元)回歸方程或者(多元)回歸模型。a0是y截距,b1,b2,…,bk是回歸係數。當k=l時,只有1個說明變量,叫做一元回歸方程。
  • 論文推薦| 林東方:顧及截斷偏差影響的TSVD截斷參數確定方法
    如果方程病態,γ1遠大於γn,γn為接近於零的較小值。由式(9) 可以看出,較小的奇異值會對估值的方差造成嚴重影響,導致LS估計極不可靠。1.2 解算病態問題的TSVD方法TSVD法是基於奇異值分解技術的病態方程的一種直接解法,其原理是截斷放大方差的較小的奇異值[13],保留較大的奇異值不變,來消除較小的奇異值對方差的影響,以降低估值的方差。
  •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 CSDN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t 檢驗(回歸係數的檢驗)  F 檢驗(回歸方程的檢驗)  相關係數的顯著性檢驗  樣本決定係數  三種檢驗的關係 二、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目的:檢驗   3.相關係數的顯著性檢驗  因為一元線性回歸方程討論的是變量 x 與變量 y 之間的線性關係,所以變量 x 與 y 之間的相關係數來檢驗回歸方程的顯著性。用相關係數來反應 x 與 y 的線性關係的密切程度。
  • 簡單易懂,結構方程模型思路總結
    結構方程模型是結合了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可同時檢驗因子、分析項、誤差項間的關係,既可以測量也可以進行分析。本文將基於SPSSAU系統進行說明。結構方程模型1、方法辨別結構方程模型SEM包括測量關係和影響關係;既可以測量各因素內部結構及相關之間的關係情況
  • 結構動力學方程常用數值解法:方法概述
    對於一個實際結構,由有限元法離散化處理後,動力學方程可寫為:
  • 線性回歸方程的顯著性驗證,總體驗證的F檢驗與個體驗證的t檢驗
    上一章,我講述了回歸方程的精度,在回歸分析中,我們求出回歸方程後,除了確認回歸方程的精度外,我們要需要對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驗證,以確認回歸方程的有效性。本章,我同樣分如下三個小節對顯著性驗證進行講解,歡迎閱讀與探討。我的《線性回歸分析》專欄總目錄見下圖。1、什麼是顯著性驗證?
  • 回歸係數顯著性t檢驗_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及回歸係數的顯著性檢驗...
    整體的回歸方程:標準偏差SE(µ0)=σ  / √n變型:Var(µ0)=σ^2/n其中:分子σ,是總體觀察值yi均值的標準差,由殘差標準誤RSE估計;分母是樣本數量n的根號值。標準偏差SE(µ0),告訴我們估計 樣本均值µ0,偏離總體真實均值µ平均量。標準差公式,告知我樣本數量n越多,偏差越小。
  • 共同方法變異問題的多維審視
    Spector)等人強調,一項研究中的所有變量不可能全部受到單一方法變異來源的影響,而是分別受到若干種不同方法變異的影響。除了共同方法變異,還存在僅影響個別變量、並非所有變量共享的非共同方法變異,它會低估構念間的關係,提高II型錯誤率。共同和非共同方法變異的相對大小決定了共同方法偏差的程度。
  • 三種中介效應檢驗方法及操作步驟
    中介作用的檢驗模型可以用以下路徑圖來描述:圖1 中介效應檢驗模型路徑圖方程(1)的係數c 為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總效應;方程(2)的係數a為自變量X對中介變量M的效應;方程(3)的係數b是在控制了自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