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俊主任和團隊正在討論患者病情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凌燕通訊員貝蘭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
「我很喜歡一部電影,叫《卡桑德拉大橋》,裡面有個神經外科醫生,簡直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在上中學期間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就被深深震撼,萌生了當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的想法。」湖北省中山醫院(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俊,經常跟人分享這次「一見鍾情」。
不過,現實相比電影,少了些浪漫,多了嚴苛。真實的神經外科醫生,要跟人體最複雜的器官——大腦打交道。在這個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地方跟死神賽跑,需要的是精湛的技術、足夠的勇氣以及一顆堅韌的心。
李俊帶領著他的團隊,成為在生命禁區舞蹈的人。爭搶每一分每一秒,是他們的一大職業特徵,一次又一次,他們跑贏時間,精準排險,把危重患者從生死線上帶回來。
他們行動迅速、果敢敏銳、醫技超群,被患者們愛稱為「護腦跑團」。身為跑團的主心骨,李俊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奔跑哲學」。
跑出速度
深夜援馳,救回熊貓血患者
「護腦跑團」,首先要以跑搶時間。今年5月31日下午6時許,李俊一個電話急call科裡的副主任陳迎春:「黃岡有一名『熊貓血』患者要轉往我院,請馬上安排救護車過來接診,同時通知輸血科做好準備。」陳迎春放下電話,馬上通知相關科室,自己一路小跑上了急救車,前往黃岡。
在黃岡市,51歲的餘先生已經頭疼了4天,在當地檢查發現是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腦部造影還顯示這是一顆分葉狀動脈瘤,手術難度大。而且,餘先生的血型還是AB型Rh(D)陰性,屬於「熊貓血」中的「熊貓血」,當地醫院沒有這種血型的儲備。於是,家屬決定送餘先生到武漢治療。參與會診的李俊考慮到餘先生的病情兇險,特別給陳迎春打了電話做部署。
陳迎春抵達後迅速接上餘先生,隨即返程。車在路上飛奔的同時,省中山醫院的手術室、神經外科、輸血科也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在來武漢的路上,餘先生開始意識模糊,血壓也驟升到190mmHg,陳迎春緊急為他進行降壓處理,穩住血壓。凌晨,救護車到達醫院。
經過緊張的術前工作,上午9時,手術正式開始。現場可見,餘先生的動脈瘤不僅呈分葉狀,還與腦組織緊緊粘連,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大出血、動脈瘤再次破裂等嚴重後果。李俊冷靜操刀,精雕細琢,成功夾閉瘤體。而來之不易的400ml熊貓血也在術中緩緩滴入患者體內,約3小時後,餘先生的手術順利完成。術後第二天,他就已經恢復神志清醒。「只要是轉運過來的危重患者,我們都會儘可能派醫生過去接。」陳迎春透露,這是李俊在科室裡的一條不成文規定。
有神外的醫生隨行,對患者的救治從患者接上車就能開始,轉運路途有近有遠,醫生在路上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變化、及時做出處理,「能多爭取哪怕幾分鐘,都可能給患者更大的生存機會。」李俊說。「哪怕是做了一天手術,接到通知說某地有個患者要轉過來,我們都會馬上出發,連夜趕過去接病人。」醫生們說,為了生命一路奔跑,再辛苦也值得。「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是他們的服務理念,更是他們的工作寫照。在該院的「卒中綠道」上,他們在跑,只為把病人的搶救時間縮短1秒、再縮短1秒;荊楚大地上,他們在跑,只為讓患者能得到的有效救治快一點,再快一點。正是這種「跑在時間前面」的決心,該院DNT最快時間只要11分鐘,卒中中心質控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多次排名全省第一,今年6月躋身全國第七。
跑出精度
每臺手術,都力求做成精品
「預案做得細一點,困難想得多一點,應急措施想得全一點,患者就能少擔風險,少受痛苦,醫生也才能持續進步。」這是李俊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團隊:「每一個患者、每一個病例都不可複製,每一次手術對患者可能都是唯一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用以往的經驗來給患者治療,對每一個新入院的病人,都要制定完善的治療預案。」
在李俊主任的堅持與帶領下,科室建設避免走規模擴張、重複低水平建設的老路。創新建立了「入院有評估、術前有預案、術後有回顧、出院有隨訪」病種質控體系,建設了「多模影像融合診斷平臺」「全模式腦卒中治療平臺」和「全過程監護平臺」,保證每例患者的治療都是「精品」。
39歲的吳女士提起李俊,就連連讚嘆:「是李主任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今年5月初,吳女士檢查發現第四腦室腫瘤,腫瘤位置深在,和腦幹、小腦等重要結構粘連緊密。腦幹為人的生命中樞,控制人的意識、呼吸、血壓、體溫、四肢運動及感覺功能等,手術中稍有不慎可能導致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生命危險。跟隨前來的家人猶豫了,患者年紀這麼輕,如果手術不成功,以後可怎麼辦啊?可手術卻不能不做,腫瘤位於生命中樞,隨著病情進展越往後拖越危險,真是陷入「兩難」境地。經審慎研究和評估,李俊主任與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手術預案,決定採取開顱腫瘤切除術,並在術中結合神經電生理監測,在切除腫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留功能,降低手術併發症及後遺症。手術獲得圓滿成功,術後未發生併發症,吳女士康復出院。
在精益求精的高標準要求下,李俊和他的團隊連創佳績。在省中山醫院,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李俊和他的團隊診治的300多名神外患者中,手術患者達200多名,雖然責任重、壓力大、風險高,但沒有發生一起醫療糾紛。
跑出溫度
以情為本,一切為患者著想
「醫生應該是一個有溫度的職業。」這是李俊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經常提及他的導師、我國神經介入的先驅者之一馬廉亭教授,「那是一位從技術到醫德都令我深深敬佩的人。馬教授經常告誡我們,要一切為患者著想,用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解除病痛。這也是我從醫生涯中,對自己、對團隊的核心要求。」
去年春節,李俊和他的團隊剛被引進到湖北省中山醫院不久,病房還在整理之中。春節之前,一名鹹寧男子從高處跌落造成顱底骨折,在當地住院搶救後,出現眼球突出、球結膜充血水腫,當地醫生懷疑是頸動脈海綿竇瘻,聯繫李俊後連夜轉入省中山醫院。收治他的病房還是李俊找其他科室「借」來的。
這名患者經濟困難,前期搶救已讓家裡捉襟見肘,這次轉院過來的費用還是網上眾籌的。而頸動脈海綿竇瘻是顱底骨折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使用可脫球囊或者電解可脫彈簧圈栓塞治療效果最好,但是這兩種治療手段因手術材料的不同,價格相差10倍以上。
「我們的原則是:不選貴的,只選對的!」李俊說。可脫球囊是市面上最便宜的介入栓塞材料,70%以上的頸動脈海綿竇瘻患者可以採用可脫球囊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為了給患者節約更多費用,團隊一致認為要儘快安排手術,把術前等待的時間降至最低。
給患者做了最經濟的選擇,但李俊仍要解決一個難題:可脫球囊價格低廉,全省僅有一家供應商代理,時值春節長假,材料能否及時到位?他立即向醫院領導報告了這一情況,副院長張建軍、彭小祥高度重視,親自協調,醫院方面費盡周折找到供應商,並說服公司按時間要求送貨到院。
大年初一上午,十餘名醫務人員趕到醫院,大家一起放棄春節休息主動參與手術。術後僅在ICU觀察了一晚,患者就轉入普通病房,春節後順利出院。
今年,他自己步行來到省中山醫院複查,看到他的時候,科室裡的醫生、護士都激動地圍了上去。護士長馮娟娟說,「他自己走進來時,我們都驚呆了,那一瞬間,那種喜悅和滿足感,還有成就感,全交織在一起,匯成一種莫大的幸福感,我想這就是這個職業給予我們的最大獎勵。」
秉承「一切為患者著想」精神,「護腦跑團」成了患者眼中的貼心團隊。經口口相傳,如今該科接診武漢市外患者超過五成,都是專程慕名而來。
李俊坦言,希望未來3到5年,把科室建成省級臨床重點專科,衝擊國家級重點專科,當患者選擇診治腦血管病醫院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湖北省中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