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翌霖 | 伽利略的望遠鏡

2021-01-21 科學的歷程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最後稍微提一下伽利略(1564-1642),他也是下一講的主角之一。在這裡主要講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伽利略在天文學上的許多貢獻都與他改進並運用望遠鏡有關,1609年他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並根據傳聞自己著手做了一架(圖1),他把這個20倍的望遠鏡指向天空,發現了許多新現象。在第二年,他就出版了《星際信使》,報告了他用望遠鏡看到的東西,例如月亮上的凹凸不平的環形山(圖2),他還發現木星周圍還有4顆肉眼難見的行星,伽利略為了討好他的贊助人美第奇家族,把它們命名為美第奇行星,稍後則明確這四顆是木星的衛星。

這些發現嚴重打擊了相信天界完美不朽的希臘宇宙論,並佐證了日心體系。傳統上天界被認為完美無缺,所以月亮和太陽都被認為是完美的球體,環形山和太陽黑子打破了這一觀念。在哥白尼體系中,六大行星中只有地球有一顆月亮繞著轉這件事情是很奇怪的,但如果說每顆行星都有可能有自己的衛星的話,月亮就不顯得奇怪了。另外,人們發現通過望遠鏡看到的恆星並沒有像行星那樣被放大成圓面,這意味著恆星的視大小可能只是人眼的錯覺,我們知道日心說為了解釋為什麼看不到恆星視差,不得不「吹大」宇宙的大小,但如果恆星離我們如此遙遠,卻還能看到一定的視大小,就意味著這些恆星的真實大小也將變得異常大,因此太陽與它們相比小得太不像話,而直到確認視大小只是錯覺,才避免了恆星膨脹的結果。

▲ 圖1 伽利略製作的望遠鏡(現存最早的複製品)

▲圖2 伽利略繪製的月面圖

並不是所有人都立刻承認了伽利略的發現,甚至有些人表示拒絕使用望遠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反對者並不是像我們通常想像得那樣是愚蠢透頂的傻帽,在許多情況下抵制望遠鏡似乎是一個更加理性的選擇。因為像望遠鏡這樣的神奇器物似乎很像魔法師的神秘道具,讓人敬而遠之。

而且,即便是那些願意嘗試的人,由於製作和使用它需要一定的技巧,特別是在夜空中定位目標並非易事,一般人往往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才能有效地進行觀測。甚至有記錄說伽利略有一次給一群博洛尼亞大學的學生演示怎麼看到木星的衛星,結果失敗了,忙活了半天大家都沒找到,伽利略很沮喪,在第二天一早悄悄溜走了。

▲圖3 19世紀油畫,描繪伽利略向威尼斯總督介紹望遠鏡的用法,學會用望遠鏡在白天觀看地上的事物很容易,然而要學會觀星,即便對今天的天文愛好者而言也並不輕易。

這有點像我們中國科學界在80年代流行過的一股熱潮,就是人體特異功能研究,當時有許多實驗都能「證明」特異功能存在,懷疑者也被誠摯地要求去觀摩這些演示實驗,如果你不是內行的魔術師,很可能是發現不了專業的騙術的,所以演示的結果是你不得不承認你看到了這些現象,但理智的你可能還不相信,於是便被特異功能研究者斥為冥頑不靈、食古不化。如果你老實地承認你看到了特異功能的演示,你就被迫成為特異功能的見證者,他們就可以宣傳某某學者已經見證了我們的新發現……所以說,如果你沒有信心甄別魔術和騙術,又不想幫他們站臺,最理智的辦法可不就是敬而遠之,從一開始拒絕觀看他們煞有介事的演示,不是嗎?那麼你憑什麼根本就不相信他們演示的特異功能是真的呢?似乎你也沒有多少依據,基本上只是根據你在舊科學範式下積攢起來的一些常識。

那麼伽利略的反對者們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他們基於對傳統科學的常識的信心,基於對譁眾取寵的新奇演示的本能警惕,拒絕去觀看伽利略的望遠鏡,似乎也沒有什麼可指摘的。事實上伽利略和傳統經院學者相比是有點大忽悠的感覺,他顯然不像一個嚴謹的學者的文風,他較早使用通俗語(義大利文而不是當時的學術語言拉丁文)寫作重要的科學文本,而且是寫成對話體,有意識地寫給大眾看。

當然我們也許會說,望遠鏡的功能是可以驗證的,比如說我拿著望遠鏡看地面上遠處的東西,然後我可以親自跑到遠處去驗證我的觀察,這就證明瞭望遠鏡確實能夠如實放大景物。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關鍵在於,被望遠鏡「放大」的究竟是什麼,是我們的視覺能力被望遠鏡延伸了,還是自然界被望遠鏡拉近了?注意到這兩點是不同的,因為人的感官不是完美的,古代人向來認為容易出錯的感官是通往真理的妨礙,我們的感官經常會看錯,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那麼如果說望遠鏡是放大了人眼的能力,那就意味著人眼的缺陷和錯覺也可能被放大了。在當時伽利略就與朋友爭論過這類問題,雖然我們現在有了確定的見解,但是顯然,在當時糾纏於這類問題的人未必只是出於單純的食古不化。

相反,伽利略在許多時候表現得非常頑固,比如他與克卜勒有通信交流,但他堅持正統的圓形模型而未能接受克卜勒的橢圓軌道。他還與一位耶穌會天文學家爭論彗星是否在月上天,那位耶穌會士相信第谷的觀測,認為彗星在月上天,而伽利略則無視第谷,堅持彗星是月下天的現象。

在用義大利文書寫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部宣揚哥白尼體系的書中,他堅持用地球的運動來解釋潮汐,並把潮汐視作地球運動的證據(就好比一桶水晃動的時候水面會起伏),甚至這部書的書名一度被設計為《關於潮汐的對話》。我們現在當然知道潮汐是月球的事,古代學者也早就認為潮汐與月亮有關,伽利略顯然是想錯了。

伽利略和當時的紅衣主教,後來的教皇,烏爾班八世一直關係很好,雖然哥白尼體系是異端,但教皇仍然同意伽利略出版他鼓吹哥白尼學說的著作,只是要求加一個序言,承認地球的運動只是一個假說,在找到確鑿的證據之前不能認其為真,伽利略同意了,但顯然不太服氣,他大概認為潮汐已經是夠確鑿的證據了。烏爾班八世還希望伽利略在書中加上他的觀點,即「諸如潮汐這樣的自然現象可能有多種原因,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不應該把它歸結為某個單一原因」。伽利略照做了,但是在他的對話體著作中,伽利略安排了一個始終被嘲弄的丑角說出了烏爾班八世的話。等教皇看到書之後,當然大怒,認為自己遭到了欺騙和羞辱。另外教皇當時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動搖,不得不在一些敏感問題上站明立場以防政敵找到把柄,於是便有了審判伽利略這一著名的公案。

到最後,伽利略被要求宣誓放棄地動說,伽利略照做了,民間傳說中他摸著大地喃喃自語「它確實在動啊」,但並沒有任何可信的記錄。最後伽利略並沒有受到什麼刑罰,只是被軟禁在自己的別墅裡,繼續正常地寫作和講學,在軟禁期間寫成了更重要的一部著作,即《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材料力學和動力學),下一講將涉及這本書。

說了許多伽利略的性格上的固執和思想上的保守,並不是想要否定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重要角色。事實上沒有哪個現實的人是完美無缺的,揭示這些偉大學者的局限性,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科學進步的艱難。

 

推薦書目(9)

普林西比:《科學革命》,張卜天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簡短但優秀的科學革命史通俗讀本。

亨利:《科學革命與現代科學的起源》,楊俊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也是一部不錯的小冊子,特色是對法術傳統的介紹。

哈裡斯:《無限與視角》,張卜天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獨特的視角,不止講天文學革命,還講到透視法及其思想史意義。


【本文摘自《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第九講 復古開新:哥白尼革命,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






相關焦點

  • 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
    伽利略把他發明的望遠鏡指向了天空,這一看可了不得!這可是歷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它從此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整個科學界。那麼,伽利略他到底發現了什麼呢?伽利略把望遠鏡首先對準的是月亮,他第一次發現月球並不是個完美的天體,表面是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第一次知道原來月球和各大行星都不發光,我們能夠看見它們,是因為太陽照亮了它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天上的銀河並不是一條發光的河流,裡面其實有無數顆星星在對我們眨眼睛;第一次發現原來木星身邊也有衛星在圍著它轉;第一次發現原來金星不是一個圓點,而是有著與月相一樣的位相變化,有時呈現滿月那樣的圓面
  • 望遠鏡鼻祖——伽利略
    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學原理製造出來的望遠鏡。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
  • 望遠鏡是伽利略發明的嗎?不,但伽利略與望遠鏡和火星有一段故事
    打破這一僵局的歷史時刻,是「透鏡」功能的發明,通過不同種類的「玻璃透鏡的組合」,人類可以看到極細微的東西(顯微鏡),也可以看到很遠處的東西(望遠鏡)。伽利略正是用望遠鏡觀測火星的第一人,但這對他來說似乎無法定義福禍。這是由於他既因為用望遠鏡觀察火星、金星等星球而聞名,也因觀察後得出的日心論被囚禁。許多人以為望遠鏡是伽利略發明的,其實不然。
  • 小小的望遠鏡帶動的天文學,細說伽利略與望遠鏡的故事
    伽利略做的小望遠鏡指向了天空,這是人類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看起來好像只是換個目標,以前看房子現在看天空,但是帶來的影響真是算得上天翻地覆。伽利略的望遠鏡裡面,宇宙的樣子非常不一樣,有了更豐富的畫面,人類終於看見了千百年以來從來沒有見過的日月星辰的樣子。伽利略首先把望遠鏡指向了月亮,他發現月亮不是光滑美麗,月亮表面坑坑窪窪的。
  • 「伽利略望遠鏡」展將辦
    本報北京10月8日電(記者呂賢如)望遠鏡是如何發明的?製造望遠鏡和運用其進行天文觀測的科學先驅都是誰?他們的望遠鏡都是什麼樣的?作為2009國際天文年的重大活動之一,於2008年10月15日開幕的「伽利略望遠鏡」展覽將一一解答這些疑問。
  • 伽利略是怎樣發明天文望遠鏡的?
    當時伽利略是帕羅瓦大學的教授,1609年以前他通過和友人(可能是薩爾皮)的通信獲知瞭望遠鏡的消息,但並未在意。這年7月中旬,一個荷蘭人來到威尼斯,向當時的威尼斯大公推銷望遠鏡,伽利略可能在威尼斯看到了(也可能是當面和薩爾皮交流知道了關於望遠鏡的更多的信息),他返回了帕多瓦,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猜出瞭望遠鏡的製造秘密,大約在7月22日製造了第一支屬於自己的望遠鏡。
  • 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和發展(上)
    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和發展(上)老狼主在佛羅倫斯酷熱的一天,走進阿爾諾河河畔開著冷氣的科學史博物館真是一種解脫。在這裡可以追蹤到現代天文學最早的源頭:由偉大的伽利略製作的兩架望遠鏡。登上樓梯,經過黃銅製的星盤,進入伽利略館的第一室。
  • 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和發展(中)
    9年之後,伽利略做成了他的第一架望遠鏡。這時他沒有想到,就是這麼一具小小的玩意兒,後來竟然把他帶到了宗教裁判所去面對審訊。1609年秋,永遠滿懷好奇的伽利略把他的望遠鏡指向天空。首先他觀測月亮。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天空的萬事萬物都是完美的、球形的。
  • 伽利略開創望遠鏡新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編者按:從1609年到2009年,歷史從伽利略第一次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至今已走過了400年。為紀念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這一事件,聯合國宣布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目前已有135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國際天文年活動。
  • 院士說 | 伽利略的望遠鏡發現月亮什麼秘密?
    朋友,你們的手機裡,其實都有個望遠鏡。有些手機甚至有數十倍的光學望遠鏡,遠在數十米外的景物可清楚地拍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伽利略,他出生於義大利比薩(Pisa),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傳說在1581年,還是學生的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彌撒,他看著教堂的吊燈隨風擺動,便用自己的脈搏作為參考來測量擺動的頻率。
  • 10萬人看北京天文館伽利略望遠鏡展
    十萬人參觀北京天文館 伽利略望遠鏡展沛納海全力贊助的本次國際展覽旨在紀念伽利略天文學發現四百周年,並將於20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天文年期間移師費城和斯德哥爾摩。沛納海全力贊助的「伽利略望遠鏡:改變世界的工具」預展已於2008年10月16日至2009年1月10日在北京天文館成功舉辦,引起了中國觀眾的廣泛關注,大獲成功。
  • Google慶祝伽利略望遠鏡發明400周年
    感謝永遠愛小可的投遞北京時間2009年8月25日凌晨,谷歌更換了首頁圖標,慶祝伽利略天文望遠鏡發明400周年~
  • 第一位用望遠鏡仰望星空的人——伽利略
    1610年憑藉自己設計的望遠鏡獲得了首席哲學家和數學家的職位。伽利略主要在兩個層面展現了對「日心說」的支持。第一是通過望遠鏡做出的天文發現。第二層面是通過實驗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學理論。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商人可以把兩個鏡片組合起來成為望遠鏡,他馬上意識到可以通過望遠鏡觀測天文,並親自設計了3臺望遠鏡。其中最大的望遠鏡為45mm直徑,倍率30倍。他首先把望遠鏡對準了月亮,發現月亮並不是那麼「完美」,月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坑。
  • Google慶祝伽利略望遠鏡發明400周年(圖)
    【TechWeb消息】8月25日消息,為紀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400周年,谷歌首頁換成了以望遠鏡為主圖標的LOGO。17世紀初,義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受到顯微鏡製作的啟發,他想,既然小的物體可以放大,能否把遠的物體移近呢?
  • 科普丨 伽利略用望遠鏡到底看到了什麼秘密?
    第二件事發生在義大利的威尼斯,45歲的伽利略走進了一家眼鏡鋪子。朱斯託·蘇斯泰曼斯所作的伽利略肖像伽利略從眼鏡店買回了幾塊透鏡,他開始琢磨怎麼能把他們組合起來。經過一番努力,他成功了,伽利略製成了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的望遠鏡。經過一番改進,他又製成了8倍的望遠鏡。
  • 伽利略利發現木星的望遠鏡結構,現在大概價值幾何?
    伽利略觀測木星的望遠鏡是以他名字命名光路結構的伽利略式望遠鏡(正像),現在基本上在玩具望遠鏡或者特殊場合還有應用,其他正式場合的大都是克卜勒式望遠鏡(倒像)或者是牛頓反射式或延伸的結構!如圖為伽利略式望遠鏡的光路圖,結構簡單,直接成正像,觀測非常方便,但缺點是視場非常小,而且成像時中心清晰、邊緣模糊!伽利略觀測木星示意圖,可以看到當時的底座+支架既不是經緯儀也不是赤道儀,而是一件藝術品!!!當然嚴格的分類的話,這個望遠鏡支架應該分類到經緯儀一類,調節追蹤比較麻煩,但使用方便無需對極軸!
  • 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伽利略用它看到了什麼?
    大家都知道,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製造者和用它來觀測星球的人。他用望遠鏡看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開拓了人們對星球世界認識的領域,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伽利略望遠鏡的口徑只有4.4釐米,用它來看星星,效果雖然比眼睛強得多,但還是太小了。
  • 近代天文觀測的「眼睛」——天文望遠鏡發明史,由伽利略衍生發明
    因為只要有透鏡,任何人都可能在偶然的機會用兩片透鏡構成一架望遠鏡。然而只有裡帕席最先把它從觀賞轉向實用。他把望遠鏡獻給荷蘭政府用作戰地觀察,在荷蘭反抗西班牙侵略的獨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伽利略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便想到把望遠鏡用於觀測天體。於是他親自設計和製造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他將一塊平凸透鏡和一塊平凹透鏡裝在一根直徑4.2釐米,長60釐米的鉛管兩端。
  • 411年前的今天伽利略首次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太空!你知道天文望遠鏡...
    中國小康網訊 1610年1月7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利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太空。從此,人類的「巡天之旅」邁上了新徵程。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天文望遠鏡發展史上那些重要的節點,給大家講述一段天文望遠鏡的「羅曼史」。
  • 被判終身監禁 300年後終於昭雪 伽利略用望遠鏡到底看到了什麼秘密?
    經過一番改進,他又製成了8倍的望遠鏡。伽利略把這架望遠鏡獻給了威尼斯議會,那些議員們果然看到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船隻,這讓議員們大為欣喜,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伽利略的這個發明有很重要的國防價值。為了表彰他,議會決定升任伽利略為終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