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義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受到顯微鏡製作的啟發,他想,既然小的物體可以放大,能否把遠的物體移近呢?開始,他只是照樣子仿製,未能成功.之後,他改用一凸一凹的玻璃片,經不斷修改、裝配,終於在1609年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他用一根細管,兩頭安上一凸一凹的鏡片,眼睛貼近凹鏡望遠處物體時,物體移近了許多,並且比直接用眼睛看時變大了.
按他的計算,這支管子能將物體放大8倍.為了觀察天上的星星,他把望遠鏡的放大倍數提高到32倍.他和他的望遠鏡完成了天文學上的第一次革命,用實驗證實了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性.他的望遠鏡被稱作伽利略望遠鏡,其光路圖如圖2所示.
兩年以後,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 Kepler,1571—1630年)為了得出行星運動的規律,不斷地改進觀測儀器,在1611年他設計出另外一種望遠鏡.他用更長一些的管子,兩端都用凸透鏡,觀察物體時得到倒立的但是放得更大的像,稱為克卜勒望遠鏡,其光路如圖3所示.
對望遠鏡來說,目標在遠距離,進入望遠鏡的光束可視為平行光.為了使人眼不易疲勞,目視光學儀器的出射光束應為平行光束,因此望遠鏡應該是一個 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的系統,或者說是把無限遠的物成像於無限遠的無焦系統.最簡單的望遠鏡光學系統由物鏡和目鏡組成,物鏡的像方焦點和目鏡的物方焦點 重合.
現代的伽利略望遠鏡光路如圖2所示.自無窮遠物點A發出的光束,在物鏡處與望遠鏡的光軸有較小的夾角ω(無限運物體對人眼的張角ω眼=ω),經物鏡後,光束被會聚於物鏡的後焦平面處的A′點,為A的像.這一光束再經目鏡後與望遠鏡的光軸有較大的夾角ω′(物通過儀器後對人眼的張角ω儀′=ω′),相當於使物體對人眼的張角變大,從而在視網膜上獲得放大的像.望遠鏡的視放大率為
經過一段漫長的發展歷史,各種結構形式的望遠鏡相繼問世,按用途不同可分成:
1.伽利略望遠鏡——用於觀劇用望遠鏡及眼鏡式低視力助視器.
3.調焦用望遠鏡——如經緯儀中的望遠鏡,能完成調焦.
按光學原理,又可歸納為折射式望遠鏡和反射式望遠鏡兩大類.折射式望遠鏡常見的有 稜鏡雙筒望遠鏡,特點是鏡筒短、視野大、攜帶方便,多用於軍事和野外考察;反射式望遠鏡由四面鏡作物鏡,凸透鏡作目鏡,用於天文觀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折 射式望遠鏡是美國芝加哥附近的葉凱士天文臺擁有的口徑102cm、長19m的天文望遠鏡.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是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的口徑是254cm的望遠鏡.它所「捕捉」的光,比自然進入人眼的光要強1000萬倍;用它觀察天體,距離可達100億光年(一光年約等於94605億公裡)之外,能看見的星星數目可達幾十億顆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