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越來越多,人卻越來越急,每次出門,老婆坐在副駕的第一句話再也不是「誰調了我的座椅」,取而代之的是:「電量夠嗎?」
看著剩餘不足50%的電量,你只能小聲嘀咕:「不開空調,差不多」。
電動車如此優秀,你卻如此難受
誠然,隨著鋰電池的普及和電池管理能力的提升,電動車的續航裡程從200公裡、400公裡,發展到現在動輒600公裡,甚至續航裡程達到1000公裡的電動汽車已經開始試水,電動車也終於擺脫了「電動爹」的稱號。
但對於趁著電價波谷夜裡12點爬起來去充電的車主來說,現在的電動車依然不夠友好,與此同時,「裡程焦慮」在最近的三五年裡,還將長期伴生在電動車的生命周期。
想開一輛電動車,不僅數學要好——根據自己愛車的「秉性」計算剩餘裡程,還要有個好身體——寒冷的冬、炎熱的夏,空調開的都是小心翼翼。
舉個不合時宜的例子,沒幾個外地的電動車車主敢在過年的時候開電動車回老家。
續航裡程越高,焦慮越少?別天真了!
有多少電動車企宣布解決裡程焦慮,就有多少車主在冬天瑟瑟發抖。儘管電池技術日新月異,多家車企早已經紛紛宣布自家電動車綜合續航突破500公裡,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無論是鋰電還是鎳氫、無論是刀片還是固態,電池技術在這幾年裡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我們後面再說。
不妨先來看看今年上市的幾款重磅車型:
7月12日,比亞迪漢正式上市,續航裡程最長的版本續航綜合續航裡程可以達到605公裡,快充10分鐘能跑135公裡,這樣的續航水平已經比肩燃油車;
8月7日,幾何汽車第一款純電SUV幾何C宣布上市,通過各種眼花繚亂的電池管理技術(主要還是控制電池溫度),讓這款車實現了550公裡的最高綜合續航裡程,最快38分鐘達到30%-80%電量;
8月13日,上汽榮威的R品牌成功推出ER6純電轎車,據稱綜合續航裡程已經達到了620公裡,甚至充電到200公裡的續航裡程只需要15分鐘,聽起來已經是相當厲害了。
看到沒,現在我們自主品牌的電動車,續航裡程已經輕鬆突破500公裡,如果你每天只是兩點一線,回家就有車位、有充電樁,那你真的不用焦慮了。
但如果你還想開車回老家、跑高速,這樣的焦慮就依然長期存在。即使拋開充電效率,核心問題依然是充電站的覆蓋率遠遠不及加油站。
曾經有一個數據,說是充電樁數量已經是加油站數量的十倍,理論上已經可以滿足現有電動車的需求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加油站是「站」,充電樁是「樁」這樣的數據對比等於拿白條雞對比養雞場一樣可笑。
更值一提的是,五分鐘一輛汽油車就可以加滿,而且能持續行駛超過500公裡,但電車呢,恐怕五分鐘時間剛剛把電槍插好開始充電預熱。
同樣的,現在廠家都在宣傳快充的效率,但卻沒人告訴你快充會對電池帶來不可逆的損傷以及起火的風險。
除了續航裡程,你還在焦慮什麼?
綜合來說,如果你在長江以南的發達城市,電動車確實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電動車想要成功「上位」取代燃油車,還要解決兩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安全和成本。
對於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的報導,最近幾年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特斯拉、小鵬、蔚來、廣汽新能源、歐拉……很多人聽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但起火事件依然持續不斷。
對於起火原因,有的廠家支支吾吾,避而不談;有些廠家避重就輕,結論簡單。
但是無論如何,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增高,起火隱患依然長期存在,而且由於鋰電池爆燃的特性,一旦起火燃燒,留給車主逃生的時間往往比燃油車要短的多。
所以,安全,還是安全,這是廠家做好產品的前提,不然再高的續航裡程都是空談。
說完了安全,我們談談成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汽車界的一款「理財產品」——漢蘭達,作為一款大家公認的保值神車,常年霸榜中型SUV保值率第一。
我查了一下數據,這款車一年的保值率超過95%,5年的保值率超過60%,也就是說,在如今這個很多車開始打六折七折的時代,這款車開上五年基本和有些新車折扣一樣,信仰的力量真的很偉大。
特別遺憾的,燃油車的保值率有多高,新能源的保值率就有多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精真估聯合發布的《6月中國汽車保值率研究報告》顯示,主流新能源汽車3年平均保值率僅為32.31%,特斯拉Model X在6月的保值率達到65.3%。
也就是說,除了特斯拉靠著馬斯克的信仰在保值率上能和燃油車一較高下之外,大多數新能源車型開三年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殘值了,二手車販子都避之不及。
在「買了就會砸手裡」的預期下,形成不了完整交易閉環的新能源車,誰還願意選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低殘值,電動車還有一個更大的潛在花銷,那就是電池維修的成本。
據了解,Model 3 更換電池的價格高達十萬元,而且無論「油改電」的車型還是很多新勢力車企的新車,電池都在底盤下面,損壞的概率並不低。
看起來省了油錢,但潛在的隱患也成了壓倒很多人夢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說在最後:
在嚴苛的排放以及能源戰略的布局之下,新能源已經成了全球車企共同努力的方向,但在裡程焦慮之外,車企如何保證使用安全,如何維護大家的購車利益,車企需要好好想想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