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加速咋辦?科學家:把太陽「調」暗 地球:你對我的力量一無...

2020-11-25 前瞻網

2019 年 7 月,我們度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全球多地氣溫飆升至40°C以上。

這一消息已被世界氣象組織於本月初公布,再次證實了全球氣候加速變暖的事實。

(圖片來源:BBC)

不過先別急著喊熱,未來熱的日子還長!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本世紀末,華北平原或將因為極端熱浪而變得不宜居。

此外,8 月 1 日,《紐約時報》刊登了可能是今年以來最長的一篇報導,如果人類還不採取任何行動,這篇報導的前言就將是對我們未來的預言:

①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已經升溫超過 1°C 。

② 《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將升溫控制在 2°C,那樣人類只需要面臨熱帶的一些珊瑚礁死去,和海平面上升幾米。

③ 升溫 3°C 時,北極的森林和大多數沿海城市都會不復存在。

④ 升溫 4°C 後,歐洲將永遠乾旱,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地區會以沙漠為主,美國西南部將變得不適合居住。

⑤ 到 5°C 的時候,一些氣候科學家警告稱,這就該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了。

顯然,人類也早已意識到了這一危機以及它即將帶來的不可估量性影響,為此,如何緩解全球變暖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從推廣清潔能源、改變飲食習慣、到植樹造林再到碳捕獲等等,我們想出了一切切實可行的方法,但這些舉措見效慢,耗時長,追趕不上全球變暖的速度,故而有些科學家們想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方法--把太陽「調」暗

2018年12月,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科學家計劃今年上半年進行一個名為「平流層控制擾動實驗」(簡稱為SCoPEx)的項目,屆時,他們將向美國西南部上空發射一個可操縱的氣球,通過氣球釋放1公斤碳酸鈣的小團煙霧,然後測量這些煙霧如何分散光線和改變平流層的化學狀態。

這種方法是地球工程中的一種,被稱為太陽輻射管理地球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簡稱SGE),是通過影響進入到大氣層的太陽輻射,為地球「直接降溫」。其主要原理和路徑是通過增加反照率,把一些太陽光散射回太空,從而減少地球吸收的短波輻射,降低地球變暖的速率。例如在大氣層中的平流層人為注入氣溶膠*、亮化增白大氣中的雲層、屋頂刷白、沙漠綠化、在地球大氣層中設置太空反射鏡等。

SCoPEx項目的基本設想也是如此:通過向大氣中噴灑化學物質,將太陽的熱量反射回太空。研究人員指出,這一做法與大型火山爆發產生的全球降溫效應有異曲同工之處

1991年,菲律賓呂宋島的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平流層,近2000萬噸二氧化硫和水滴混合形成一種氣態反射鏡,在高空停留了近兩年時間,將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導致1992-1993年間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減少超過10%,使得全球在一年之內降溫0.75攝氏度

SCoPEx團隊計劃在近20千米的高空中將大量二氧化硫顆粒噴灑到地球的平流層。他們稱使用這種方法,每年可將溫室效應減少一半

他們也指出,在未來15年內成功研發出此項技術的成本約合3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於建造能將大罐氣溶膠噴射到平流層的飛機——其巡航高度約是波音747的兩倍;此外每年的運營成本約為22.5億美元。這個項目還獲得了比爾·蓋茨的資助。

儘管平流層注入氣溶膠是遏制全球變暖最快的方式之一,但也是最危險的方式,一旦工程啟動,全球氣候模式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它也因此成為最具爭議性的方式。

例如太陽輻射管理地球工程會破壞區域天氣氣候模式和季風系統,這對依賴可預測的季節周期來完成農業等任務的部門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還有研究表明,如果從2020-2070年間每年在赤道上空噴灑500萬噸二氧化硫,南北半球會均勻地蒙上一層硫酸雲,使地球氣溫下降約1℃。如果這項工程實施後驟然停止,氣溫會以實施之前10倍的速度回升,帶來的環境變化將使很多生物難以適應。

在溫帶草原和森林地帶,氣溫與降雨量分布的嚴重不協調會使生物無所適從。同時地球工程的實施可能導致熱帶太平洋水溫升高,產生厄爾尼諾現象,給南美洲帶來旱災。

或許正是由於擔心這種地球工程可能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連鎖反應,以及嚴重乾旱和颶風所造成的氣候浩劫,並致使全球數百萬人死亡,SCoPEx項目並未如期進行,暫時被擱置了。

雖然地球工程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領域,但近年來,科學界對於「地球工程是一種研究禁忌」的看法開始逐漸轉變。

如果全球氣候變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變暖超過4攝氏度,氣候系統將會逼近氣候變暖不可逆的「臨界點」,在這種情況下,太陽輻射管理地球工程將會成為短時間、低成本和應急的地球有效降溫的「最後一劑猛藥」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太陽也要「休息」?那地球咋辦?科學家: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太陽也要「休息」?那地球咋辦?科學家: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說,大家都非常的清楚,人類不可一日無太陽,而地球也不可一日無太陽。不過太陽已經照射地球這麼多年了,總會有那麼一天要休息的。但是很顯然,太陽如果真的要休息了,可能就是地球災難的開始。
  • 科學家連夜上報!太陽也要「休息」?那地球咋辦?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太陽也要「休息」?那地球咋辦?科學家:或將進入「小冰河」時期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多說,大家都非常的清楚,人類不可一日無太陽,而地球也不可一日無太陽。不過太陽已經照射地球這麼多年了,總會有那麼一天要休息的。但是很顯然,太陽如果真的要休息了,可能就是地球災難的開始。
  • 就算沒有人類,全球變暖也會發生?科學家:地球曾經多次變暖
    全球變暖的話題,相信已經深入人心,許多人也開始注意節能減排,為控制全球變暖盡一份力。但是有部分科學家提出,就算沒有人類活動,全球變暖還是會發生。這是怎麼回事呢?追溯地球的歷史,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曾經有多次變暖歷程,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白堊紀到侏羅紀的恐龍時代,就是全球變暖讓恐龍統治了地球上億年。決定地球溫度的,首先是太陽活動,其次是地球自己的原因。現在,我們提到溫室效應就會感到不安,但實際上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存在!地球厚重的大氣層,可以阻隔致命的宇宙射線,同時保存太陽輻射,讓地球溫度適宜生命生存。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 不過我相信你也看到過這樣的報導,說是目前的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開啟「冬眠」模式,由於太陽是地球光和熱的來源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這篇翻譯自Robinson Meyer原創的題為The Very Optimistic New Argument for Dimming the Sky的科學文章,介紹了用地球工程項目來應對全球變暖的解決方案。2055年,氣候變暖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長達數月的熱浪席捲了全球多個城市,並且對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峻威脅。
  • 雲加速了全球變暖?
    我討厭雲,不是因為它們有時帶來降雨,而是因為(研究雲)太難了。當溫度增加時候,雲量增加,帶來輻射負反饋作用,從而降低全球變暖的影響,這也成為Lindzen教授反對全球變暖的原因,其氣象學研究的背景,也使得他成為反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變化質疑論者們(大多並不是氣象氣候專業,也沒有做過任何氣候研究)的領軍人物。
  • 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預警:全球變暖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
    在某問答平臺看到這句話時,突然覺得非常適合回答全球變暖到底是不是騙局。前段時間,科學家推測,在未來一段時間太陽活動可能進入了極小期,太陽黑子以及太陽耀斑的程度可能不如從前。因此很多人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只是一個騙局,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期。雖然不否認太陽活動的減少讓地球不再享有往日的陽光,但全球變暖的事實依然不能改變。
  • 全球變暖與太陽「冷卻」有什麼聯繫?
    前言在不久的將來,太陽會變得更暗。但是,不要驚慌,這期間,地球是不會凍結的。但是,這個「冷卻窗口」對全球變暖的趨勢有什麼影響?什麼是太陽能的最低限度?最小值的周期標記為較小的磁性,並減少了太陽帆布上的斑點數量。此外,在這個時候,地球升溫較少,但全球變暖的速度不會放慢。在十七世紀中期,這樣的事件被注意到,即:幾乎有11年,違反了太陽活動的標準周期,這個事件被稱為「Maunder的最低限度」。如果我們分析從1300年到1700年這個時間段,就可以注意到,溫度有明顯的下降,現在這個時間段也被稱為小冰期。
  • 全球變暖威脅人類生存,給地球撐一把"太陽傘"有用嗎?
    全球變暖嚴重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我們也在努力。不僅全球平均氣溫比以前高,極端天氣也出現了,並且冬天比以前更加寒冷。據了解,因為全球變暖,20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釐米,淹沒了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區。由於無法控制海平面上升,吐瓦魯已經舉國遷往紐西蘭,成了第一個從世界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同時,全球變暖還會加速冰川的融化,以冰川為棲息地的生物正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比如北極熊。
  • 太陽即將進入休眠期?全球變暖停止,科學家: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
    全球變暖停止,科學家: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也在不斷的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即使我們人類是智慧生命,但是在鐵一樣的自然準則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無法阻止,而其中有很多的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人類自作自受出來的,比如我們一直都在關心的全球變暖的問題,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直接導致了全球變暖
  • 科學家發現地球正在變暗,陽光越來越少,比亞馬遜雨林燃燒更可怕
    眾所周知,我們身處的這個母親系地球,環境已經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儘管世界各國都已經非常的重視這個問題,但是還是避免不了環境惡劣的情況,特別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的氣候環境一直是人們熱切關注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全球變暖一直在發展,並且在最近5年內變本加厲!
  • 深入研究地球磁場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結果顛覆認知
    太陽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隨著地球磁場的減弱,人們對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誤解。一些人聲稱,磁場減弱導致的太陽輻射增加正在破壞臭氧層,導致全球變暖的速度加快。然而,通過了解磁場、臭氧損耗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等,本文可以證明為什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 科學家提出瘋狂地球拯救計劃:將陽光調暗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指出,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可能最終會阻止地球因持續的氣候變化而遭受毀滅性的乾旱問題。據悉,這項研究由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展開。
  • 科學家提出瘋狂地球拯救計劃:將陽光調暗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指出,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可能最終會阻止地球因持續的氣候變化而遭受毀滅性的乾旱問題。據悉,這項研究由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展開。
  • 全球變暖開啟西伯利亞地獄之門,科學家:其千年病毒或可毀滅地球
    但是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影響,西伯利亞凍土層開始慢慢重現天日。1960年,西伯利亞經歷了一次很大規模的森林清除。在清除過後,人們發現周邊的凍土層有坍陷的跡象。同時,由於沒有了樹木枝葉的遮擋,太陽可以直接照射凍土層,導致其溫度升高,表面開始逐漸融化。
  • 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 全球變暖不一定是壞事,也有好處,為什麼科學家仍擔心全球變暖?
    毫無疑問地是,冰川融化會造成地球生物滅絕,畢竟這件事在5600萬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當時正值古新世與始新世之間,由於當時火山活動異常劇烈,導致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多,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據統計當時的全球溫度上升了5-9攝氏度,因此科學家也把這個時期稱為:古新世與始新世極熱事件。
  • 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將停止,地球要開始變「涼快」了
    大家好,我是小鶴。關於「全球變暖」這個話題可有幾個年頭了,好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國越發重視看待環境問題。近幾年還出臺了很多環保政策,如機動車限號、尾氣排放檢測、秸稈焚燒禁止,過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等。只要是對環境有很大影響的行為幾乎都進行了規範。咱們言歸正傳。近期有相關專家表示,地球變暖將要停止,地球接下來要開始降溫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