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2020-12-08 中工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

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

2015年開始,被藍色海洋環繞的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連續幾個冬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按照預估,開普敦需要在2018年4月12日關閉供水系統、限制居民用水,這一時間節點當時被叫作「零日」,人們也把這次事件稱作「零日」危機。雖然通過削減市政用水,同時緊急調配農業用水,開普敦這次「零日」危機得以避免。但相關專家認為,當地的乾旱現象與地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要徹底消滅「零日」危機,還需要從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入手。

「乾旱、洪澇災害,是地球系統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地球氣候變化歷史上都是存在的。」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為了抗擊氣候變化影響,科學家們開展了相應的地球工程研究。太陽輻射管理就是地球工程之一。據了解,太陽輻射管理的想法是受到了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的啟發。

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硫化氫氣體,形成硫酸鹽氣溶膠。這些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反射了太陽的短波輻射,減少了大氣中的熱量,給地錶帶來了降溫效應,數據顯示,1992至1993年間地球溫度下降了約0.4℃。由此,有科學家開始建議用配有特殊裝置的飛機在平流層噴灑氣溶膠,來複製這種火山效應。

高超超告訴記者,2006年前後,兩位美國科學家開展過一項地球工程項目研究,提出在距離地面大約20公裡的平流層處高度部署材料,有望將人類活動增加的輻射熱量減少一半。此次開普敦大學科學家發布的研究成果,是在考察過這個工程後,認為可以利用該工程項目模型,將一種特定類型的粒子釋放到大氣中阻擋陽光,一旦成功的話,有望將「零日」危機發生的機率降低90%。

為什麼反射粒子一定要噴射到平流層中呢?高超超告訴記者,哈佛大學的科研團隊曾對此做了專門研究。他們發現,如果粒子噴射到距離地面更近的對流層,它可能很快會隨天氣過程比如降水降落到地面,起不到長期反射太陽輻射的作用。而平流層相對乾燥,空氣不易產生對流,且大氣運動多是水平方向,有利於反射粒子穩定發揮作用。大氣中平流層再往上的部分是中間層,這裡的空氣對流運動強盛,如果將反射粒子發射到這個區域,粒子很有可能隨著氣體流動進行無規律擴散,並且發射到這裡的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對反射粒子的選擇有講究

事實上,「調暗」陽光的設想並非空中樓閣,此前已經有科學家開展過相關試驗。如2009年,俄羅斯科學家曾以直升機拋灑等方式拋灑硫酸鹽顆粒;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在聖地牙哥沿海進行過類似實驗。

據了解,噴射粒子也有一定的選取標準,如粒子的反射性能要達到一定規格,由它們拼成的小顆粒在懸浮於大氣平流層時,形成的粒徑大小要正好能夠「對抗」太陽的短波輻射,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反射效果。

更重要的一點是,從環境角度來看,反射粒子一定不能對大氣化學系統產生不良影響。最初,有科學家設想在平流層中噴射硫酸鹽顆粒,很快遭到其他科學家的反對,因為這將導致平流層中臭氧層的嚴重破壞。目前全球臭氧損耗正處於恢復時期,臭氧損耗物質在逐漸減少,如果噴射大量硫酸鹽顆粒進入平流層,很有可能中斷臭氧的恢復。

此外,空氣是垂直上升運動的,隨著空氣的上升,地面的水汽被夾帶著一起上升,在這個過程中,水汽是否成雲,與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多少有很大關係。即便水汽含量特別大,若沒有或僅有少量的凝結核,水汽也不會充分凝結增長。因此,科學家心目中理想的反射粒子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能起到凝結核的作用,使得大量的噴射粒子到達平流層後,不僅其自身能夠阻擋陽光,還能凝結成雲,對太陽光起到很好的阻擋效果。

至於如何選取反射粒子的噴射位置,在高超超看來,隨著地球自轉,一般兩周內大氣環流就會繞赤道一周,所以噴射地點不用考慮360°環繞。

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後備方案

粒子噴灑上去後,真正的效果如何,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有美國科學家曾經提出,可以將碳酸鈣作為反射粒子噴射到平流層來完成該項任務,因為碳酸鈣的顆粒除了能夠反射陽光外,還能中和平流層中因火山爆發而出現的大量硫化物,減少酸雨的生成,因此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將不會被反射粒子破壞,同時還能幫助修復臭氧空洞。

這個看似一舉兩得的設想卻招致了其他科學家的批評,甚至通過噴射粒子阻擋陽光的整個設想也有人提出反對的聲音。有科學家利用數值模型模擬在南北緯15°和30°上空的平流層注入氣溶膠,結果顯示,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地球表面溫度,但同時也會破壞海洋循環系統平衡,進而導致海洋持續變暖。

「原本海洋和陸地之間是有溫差的,海陸溫差是整個地球系統季風氣候的強有力的驅動源。如果海洋變暖,海陸溫差出現波動,季風環流和降水就會削弱,會對整個全球的季風區氣候、降水造成很大影響。」高超超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科學家提出,利用反射粒子減少太陽光對地表輻射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因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並沒有減少,而氣溶膠的生命周期又很短,對流層氣溶膠的壽命一般只有幾天到幾周,平流層中雖然氣溶膠壽命較長,但總會消失,當反射粒子形成的氣溶膠作用結束後,氣溫可能會出現「反彈」,進而引發更加極端的天氣,這是難以估計的風險。

在高超超看來,這些地球工程設想只是作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後備方案。她特別強調說,做氣候工程相關研究得出某些結論後,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必須去鼓勵開展或者試點這樣的氣候工程,而是希望通過科學研究,利用氣候模型把可能產生影響的方方面面因素梳理出來,為討論不同的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盧雲

相關焦點

  • 應對全球變暖,科學家要用碳酸鈣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    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
  • 受火山爆發後冷卻效應啟發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據《環境研究快報》雜誌11月1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開普敦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研究,他們試圖通過向地球大氣中噴射反射粒子,阻止一定比例的陽光到達地表,以解除地球因持續氣候變化而面臨的乾旱危機。持續的氣候變化緣何會造成毀滅性乾旱威脅?選擇反射粒子有何標準?如何噴射到合適的位置?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 全球變暖威脅人類生存,給地球撐一把"太陽傘"有用嗎?
    全球變暖嚴重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我們也在努力。科學家對第三次物種大滅絕做出了研究,認為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氣候失控,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含量中迅速上升引發了全球變暖。科學家表示,全球變暖導致的大規模釋放二氧化碳也許是災難性的,但釋放甲烷水合物凍土,則可能帶來世界末日。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生命健康】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通過噴射反射粒子為地球打上「太陽傘」的方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人士。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 全球世界變暖,地球未來如何應對!
    毫無疑問地是,冰川融化會造成地球生物滅絕,畢竟這件事在5600萬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當時正值古新世與始新世之間,由於當時火山活動異常劇烈,導致空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多,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據統計當時的全球溫度上升了5-9攝氏度,因此科學家也把這個時期稱為:古新世與始新世極熱事件。
  • 宇宙太陽傘?人造火山?這些異想天開的地球工程是在胡說八道嗎?
    看完故事,如果你認為數十萬美元的研究案例比不上90元電風扇的話,那麼看看外國科學家提出的地球工程解決方案吧。宇宙太陽傘計劃有美國科學家提出「地球太陽傘」計劃,此計劃是利用巨型電磁炮將16個特製的垃圾桶蓋發射到太空中,形成一個覆蓋約60萬平方公裡的「遮陽傘」,反射約1%的太陽光線,為地球降溫。這個概念簡單、直接、有效,不需要改變人類現有的習慣。唯一的問題是,這需要讓世界破產幾百年才能實施。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給地球加個罩子,就能緩解氣候變暖?  第二看臺  今年入夏以來,極端高溫天氣席捲全球,北極圈也陷入「癱瘓」,「32℃北極圈,無家可歸的北極熊面臨滅頂之災」一度刷屏,全球變暖問題再一次向人類發出挑戰。其實,為應對氣候變化,科學家們早已提出各種「改造」地球的工程,其中就包括「平流層紗罩」概念。
  • 為了轉變氣候變暖問題,科學家的一些解決方案,規模夠大,夠瘋狂
    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已經讓人非常的擔憂,而其實科學家從很早就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因為現在全球範圍內的氣溫正在不斷的上升,隨之而來的也改變了地球上很多的地方,甚至是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果這種全球氣溫不斷變暖的情況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那麼不斷的變化之後,很有可能最終將導致我們地球人類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給滅絕,但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氣候變暖的問題,並不是那麼的容易,畢竟我們現在由於工業發展和生活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了氣溫不斷的上升,想要減少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一時之間還真難以解決。
  • 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將停止,地球要開始變「涼快」了
    關於「全球變暖」這個話題可有幾個年頭了,好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國越發重視看待環境問題。近幾年還出臺了很多環保政策,如機動車限號、尾氣排放檢測、秸稈焚燒禁止,過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等。只要是對環境有很大影響的行為幾乎都進行了規範。咱們言歸正傳。近期有相關專家表示,地球變暖將要停止,地球接下來要開始降溫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小編這邊也去查詢了一些資料,在這簡單說一下,僅供參考。
  • 全球變暖要停止了嗎?科學家猜測,地球或將迎來「小冰川期」!
    如今的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地球的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國家的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全球變暖也成為了如今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進入到大氣層中,破壞了大氣層的結構,全球的生態系統也因此失靈。
  • 應對全球變暖,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長期平均氣溫上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氣體的擴散引發了實質性的轉變。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與100年前相比,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氣候科學家擔心在未來的2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近6攝氏度。 為應對全球變暖,各國需要一項有效的行動計劃。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李小萌:您剛才講到的這些氣象的問題,以前還有爭論,說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一個總體的趨勢,還是一個地球自然規律的變化,並不一定會有一個不好的結局,現在有沒有一個定論?    鄭國光:首先對農業生產力可能會造成影響,您知道全球變暖以後,我們的種植的結構要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們說過去老農的經驗,到3月底,我們開始施肥了,其實它的生長期已經被全球變暖破壞了,比如說溫度上升,升高一度,我們施的氮肥釋放量將提高30%,就是說土壤保存氮肥的有效期可能要提前3.5天,也就是說溫度升高了一度,施肥的量都要考慮一下。    李小萌:如果沒有經驗。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這意味著海洋的溫度比之前想像的要高出0.1攝氏度。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
  • 全球變暖,南北極冰川逐漸消融,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期了?
    全球變暖,大概是近20年世界各國共同積極應對的災難性氣候變化難題,南北極消融的冰川給全人類敲響警鐘,海平面不斷上漲隨時都有可能衝毀我們的家園,而工業和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成為罪魁禍首,這一次幾乎全人類都在形成了共識。
  • 「全球變暖」將停止,全球要開始降溫了?專家:氣溫將會下降迅猛
    同時,因為近兩百年來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所以科學家們就很輕易的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正在逐漸升高。而南極冰川大量融化,便是其中的有力證據。正因如此,全球各國在2015年籤署了《巴黎協定》,從全球的視角來應對氣候的異常,用以抑制和暫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然而,前幾年和今年冬季出現的異常極端寒冷天氣,讓很多普通人困惑不已。不是說全球變暖嗎?
  • 全球變暖,南北極冰川逐漸消融,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期了?
    全球變暖,大概是近20年世界各國共同積極應對的災難性氣候變化難題,南北極消融的冰川給全人類敲響警鐘,海平面不斷上漲隨時都有可能衝毀我們的家園,而工業和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成為罪魁禍首,這一次幾乎全人類都在形成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