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2020-10-28 讀芯術

全文共2873字,預計學習時長8分鐘


圖源:unsplash


過去20年裡,有近70%的極端天氣是因為氣候變化而造成的。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所說:「我們是結束貧困的第一代人,也是能夠採取措施避免氣候變化最壞影響的最後一代人。如果我們沒有履行自己的道德和歷史責任,後代將嚴厲地批判我們。」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長期平均氣溫上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氣體的擴散引發了實質性的轉變。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與100年前相比,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氣候科學家擔心在未來的2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近6攝氏度。

為應對全球變暖,各國需要一項有效的行動計劃。他們嚴重依賴實時數據分析,預測性分析在預測全球變暖趨勢這方面有很大前景。氣候科學家越來越多利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是有原因的。根據研究,這些模型在下面幾種情況下更經濟、更精確:

· 當有大量數據,但傳統統計方法不足以對系統建模時。

· 當有好的模型,通過傳統的生產方法計算它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時。

氣候科學家已經開始使用數據分析識別汙染源、對作物覆蓋進行分類,並校準衛星傳感器。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個關鍵分支,可以幫助實現超解析度、模式識別和全球變暖預測,並彙編環境圖像數據,以加快該領域的數據分析。

公共部門和私營組織一直都在創造尖端工具和技術來對抗全球變暖。包括各種變量的大量數據,如碳排放、森林覆蓋、海平面和溫度變化,都在被實時存儲和分析。這些工具可以識別變量之間的關聯,推薦可行的見解並生成模式和預測。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及時採取適當的主動預防措施或行動。

進行更好的預測

圖源:unsplash


數據分析方法的推動基於氣候信息學領域的研究,該領域於2011年發展,是將氣候科學與數據分析結合起來。這門學科涵蓋了很多主題,包括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測,如洪水、古氣候學——通過使用從事物(如氣候降尺度、冰芯等)中提取的數據來再現歷史氣候條件,利用大規模模型在超本地水平上進行預測,並研究氣候和天氣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數據分析可以產生隱藏的、有價值的見解,這些見解來源於氣候模型創造的大量問題氣候和全球變暖模擬。

最早的氣候變化模擬之一由普林斯頓大學於上世紀60年代開發,這些模型代表著冰、冰凍圈、陸地、海洋和大氣。儘管在基本的科學假設上達成了一致,但是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克萊爾·蒙特利奧尼並不滿意它們的準確性,尤其是對長期預測而言。她說,「有很多不確定性。他們甚至沒有在未來降水會如何變化上達成一致。」

為了做出更好的預測,蒙特利奧尼結合了大約30個氣候模型預測進行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在應對全球變暖時會提供什麼幫助?

數據分析可以用於對抗全球變暖。其中比較傑出的是獨立非營利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研究。他們開發了Surging Seas,這是一個顯示美國海平面上升信息的交互式地圖。

打開地圖,你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精確海平面,瀏覽歷史數據、行動計劃和洪水警報。該工具預測,由於海平面上升,邁阿密海灘(Miami Beach)將很快被淹沒。

非法伐木是導致毀林的主要因素之一。Rainforest Connection(RFCx)利用數據分析和手機控制森林砍伐。他們建立了聲學監測系統來保護雨林地區,能夠通過實時警報來改善應對效果。RFCx與機器學習框架TensorFlow合作,實時分析森林中的聲音,識別類似伐木卡車、鏈鋸和其他非法活動的噪音,以定位森林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的環境生物學教授瑪麗亞·烏裡亞特(Maria Uriarte)和數據科學研究所的統計學教授田正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檢測颶風瑪麗亞對波多黎各埃爾雲克國家森林的影響。這項研究是為了發現熱帶風暴如何影響樹種的分布,並且探究它們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對於颶風瑪麗亞造成的大面積破壞,找到受影響樹種的唯一方法就是查看無數張高解析度圖像。然而,存在一個明顯的困難:如何僅僅通過觀察廣大區域裡的一團綠區別兩個不同的樹種?

他們利用了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來分析高解析度圖像,並將它們與一個數據集進行比對——該數據集在給定的地塊上識別每個樹種,並相應地繪製樹種地圖,來自固定區域的地面數據幫助他們區分俯視圖中的不同樹種。

弄清楚現代風暴如何影響森林的組成和分布對於全球變暖很有必要。當颶風摧毀森林時會迫使植被分解,向大氣中排放出更多的CO2。風暴過後,樹木重新生長的時候,由於體積變小,它們會儲存更少的碳。因此,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更多風暴,儲存的碳將減少,釋放的碳將增加——最終加劇全球變暖。

數據分析可以在創造更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它可以通過處理數據來提高城市的能效,這些數據從智能電錶等物聯網設備收集,從而預測能源需求。

圖源:unsplash


智能解決方案使當局能夠模擬區域法,建立洪泛區,並致力於備災和城市規劃。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管理機構可以設想一個最先進的分析儀錶板,顯示關於能源使用、水資源可用性、天氣和交通的實時數據,使城市更加宜居和高效。

在中國,綠色地平線項目(由IBM開發)可以監控汙染源,預測空氣汙染,並制定可能的計劃。例如,它可以建議是關閉特定的發電廠更好,還是在特定區域限制司機數量,使汙染等級最小化更好。IBM正在開發另一個系統來幫助城市預測未來的熱浪。

該項目將模擬城市氣候,並研究一系列不同策略來測試它們如何緩解熱浪。例如,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模型能夠決定種樹的最佳位置,以增加綠化面積並減少路面熱量。

一個沒有數據分析的世界

很難想像沒有數據分析的世界,解決全球變暖的計劃或者政策都會變得單一:

· 關於減少碳排放的計算會受到影響。設想這樣一個系統,公司一致同意執行一項法律,要求在未來十年內,工廠、汽車和其他來源產生的碳排放減少3%。然而,實際的要求是將碳排放減少6%,有缺陷的計算會加劇全球變暖。

· 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海平面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嚴重的風險。如果不採用預測分析,相關當局可能無法採取積極主動的住房搬遷和恢復規劃步驟。

圖源:unsplash


毫無疑問,數據分析正在重新定義氣候變化政策,它已經成為一些計劃和程序的核心組成部分。數據分析的潛力至關重要,包括分析大量複雜的氣候數據、識別隱藏關聯和演示實時見解。

技術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關鍵把握在人類的手中。請記住,我們沒有第二個家園。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最近,英國氣象局宣布對哈德利中心海洋表面溫度(SST)的歷史分析進行了修訂。這意味著海洋的溫度比之前想像的要高出0.1攝氏度。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諾德豪斯教授客觀地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代價。面對延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他通過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從經濟學層面提出應對之法。一本偉大的書!作者分析了當今最重要的氣候變暖問題,指出了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確定與不確定的影響與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物種減少、森林火災、疾病流行、作物減收,等等,作者結合福利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國家與區域政治政策,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方法與途徑。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作者分析了當今最重要的氣候變暖問題,指出了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確定與不確定的影響與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物種減少、森林火災、疾病流行、作物減收,等等,作者結合福利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國家與區域政治政策,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方法與途徑。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但是全球變暖也可以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說80年代,黑龍江的水稻的產量80年代比70年代增產了大概30%,這裡面除了科學種田的因素以外,大約有一半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產量的增加。    李小萌:關鍵是要看這個利和弊比例的問題了,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鄭國光:從我們科學家分析來看,還是弊大於利。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人工智慧如何用來對付全球變暖的問題
    人工智慧如何用來對付全球變暖的問題 HERO編譯 發表於 2020-03-14 09:29:46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呼籲迅速採取行動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球變暖威脅。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引起的溫室效應,疊加在地球自然變化因素之上,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子」  「中國所做出的承諾會百分之百完成,而且會爭取做得更好一些」  「投入其中,參與進去,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都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影響: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大
  • 用數據說話 川普全球變暖的觀點錯在哪裡?
    早在2012年,川普就發推稱「全球變暖是中國人編造出來的為了使美國的製造業不具有競爭力」,他後來又在接受採訪時稱全球變暖是中國人編出來的「hoax(騙局)」。甚至在競選演講中公開表明「It’sfreezing, we need some global warming!(冷死哥了,我們需要一些全球變暖!)」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
  • 全球變暖,對於我們只有壞處?換個角度理性看待它
    全球變暖這個詞,如今在各大自然方面的紀錄片,出版物中屢見不鮮,成為全球的熱議話題,全球相當一部分國家也針對這一問題舉辦了氣候大會,呼籲人們引起重視。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不可高枕無憂,但也沒必要過度恐慌。這裡會為大家全面分析這一現象,以及對我們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李志青: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教授的文章《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 聚焦全球氣候變暖新聞分析從66%到90%意味著什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日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的梗概,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給出了最新、最全面的分析。這份報告的發布,將進一步喚起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有望對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起到促進作用。
  • 全球變暖加劇驟旱風險
    「中國驟旱更易出現在較溼潤地區,這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的關係。」袁星解釋道,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眾多水文氣象要素的變率增加,乾旱、洪澇更易出現。同時,溫室氣體的增加改變了大氣外輻射的強度,一方面帶來更多的高溫熱浪,加速溼潤地區水分的蒸散發;另一方面,外輻射的增強也改變了雲的分布,季節性降雨變得愈發不穩定,進而改變了傳統的區域降水分布。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