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
《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8月31日晚,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直播活動中,多國科學家就這個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話題交流、對話並提出積極的應對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人類實現零碳排放的最後一個窗口期,疫情期間全球碳排放減少達11兆噸,大概是中國一年碳排放量的減少幅度。」直播中,劍橋大學聖埃德蒙學院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關大博說。自2017年起,他就和全球眾多科學家聯手建立了一個網站,用以記錄全球的碳排放數據,並供大家免費下載。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疫情較嚴重時期,各國碳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經濟重啟,這條排放曲線又開始上揚,是否會超過之前的排放值,現在還不得而知。
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元兇」。在牛津大學教授邁爾斯·安倫向現場觀眾展示的一張過去150年全球氣溫變化圖顯示,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重要因素。過去,氣溫以每10年0.2℃的速度攀升,近年來氣溫上升趨勢有所加快。
這種加快的速度在地球兩極尤為明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曾13次前往南極和北極地區,在他看來,「氣候變化對極地的影響太大了,最大的變化就是海冰的減少,伴隨的是海平面上升問題」。
何劍鋒表示,北極的升溫是全球平均升溫的2倍以上。有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每10年會減少6.3%。「2010年中國北極科考期間,北極點的海冰厚度沒有超過2米的,而之前來這裡時海冰還有3—5米厚。」
「這和我們想像中極地被厚厚的海冰覆蓋的情景完全不一樣。」何劍鋒說。有研究認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海冰在夏季將完全消失。「原來北極熊基本上在海冰上行走,完全沒有冰後,它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這是我們要面臨的新課題。」說到此,何劍鋒很是惆悵。
面對這種變化,人類真的束手無策嗎?似乎並非如此。在邁爾斯看來,有兩種方式可以抑制地球迅速升溫的趨勢:一是全球禁用化石燃料,這顯然是不可能,也是不道德的;二是採用新技術永久安全有效地處理二氧化碳,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碳捕捉」和「碳儲存」。
「第二種方法尤為重要,而且技術上是可操作的。很多人以為它是未來的技術,事實上,在有的國家現在已經實現了。」邁爾斯說。他向觀眾鄭重展示了另外一幅圖片,圖上是一種將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殼當中的裝置。在挪威,過去30年,人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將從化工廠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通過加壓將其變成液態,然後用泵注入地下儲存。
目前,人類每年向地殼注入4000萬噸二氧化碳,但這隻佔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千分之一。「還有400億噸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我們的碳捕捉還遠遠不夠,如果有更多的裝置把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殼,效果可想而知。」邁爾斯呼籲。
「二氧化碳注入到巖石中,可以保存幾百萬年,不用擔心會帶來其他的問題。現在沒有做到,不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需要相關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場激勵措施。」邁爾斯強調。
與全球變暖同樣令人擔憂的還有環境汙染問題,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同時減少二者帶來的困擾?「那就是清潔能源,更多使用可再生電力,可減少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可以改進氣候和公眾的健康。」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以及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丹尼斯·莫澤羅爾說。
不可否認,技術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貢獻巨大。「但減少碳排放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改變觀念。」關大博說,數據顯示,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要消費8條牛仔褲,一個漢堡會排放4.6升碳,有人買很多衣服放在家裡,這都是不環保的做法,無形中增加了全球變暖。
「希望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碳足跡,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念。如果有一天,可持續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那麼全球氣候減緩目標也就不難實現了。」關大博強調。(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編輯:孫仕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