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5 中工網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

《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8月31日晚,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直播活動中,多國科學家就這個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話題交流、對話並提出積極的應對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人類實現零碳排放的最後一個窗口期,疫情期間全球碳排放減少達11兆噸,大概是中國一年碳排放量的減少幅度。」直播中,劍橋大學聖埃德蒙學院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特聘教授關大博說。自2017年起,他就和全球眾多科學家聯手建立了一個網站,用以記錄全球的碳排放數據,並供大家免費下載。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疫情較嚴重時期,各國碳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經濟重啟,這條排放曲線又開始上揚,是否會超過之前的排放值,現在還不得而知。

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元兇」。在牛津大學教授邁爾斯·安倫向現場觀眾展示的一張過去150年全球氣溫變化圖顯示,二氧化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重要因素。過去,氣溫以每10年0.2℃的速度攀升,近年來氣溫上升趨勢有所加快。

這種加快的速度在地球兩極尤為明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曾13次前往南極和北極地區,在他看來,「氣候變化對極地的影響太大了,最大的變化就是海冰的減少,伴隨的是海平面上升問題」。

何劍鋒表示,北極的升溫是全球平均升溫的2倍以上。有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每10年會減少6.3%。「2010年中國北極科考期間,北極點的海冰厚度沒有超過2米的,而之前來這裡時海冰還有3—5米厚。」

「這和我們想像中極地被厚厚的海冰覆蓋的情景完全不一樣。」何劍鋒說。有研究認為,到本世紀中葉,北極海冰在夏季將完全消失。「原來北極熊基本上在海冰上行走,完全沒有冰後,它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這是我們要面臨的新課題。」說到此,何劍鋒很是惆悵。

面對這種變化,人類真的束手無策嗎?似乎並非如此。在邁爾斯看來,有兩種方式可以抑制地球迅速升溫的趨勢:一是全球禁用化石燃料,這顯然是不可能,也是不道德的;二是採用新技術永久安全有效地處理二氧化碳,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碳捕捉」和「碳儲存」。

「第二種方法尤為重要,而且技術上是可操作的。很多人以為它是未來的技術,事實上,在有的國家現在已經實現了。」邁爾斯說。他向觀眾鄭重展示了另外一幅圖片,圖上是一種將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殼當中的裝置。在挪威,過去30年,人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將從化工廠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通過加壓將其變成液態,然後用泵注入地下儲存。

目前,人類每年向地殼注入4000萬噸二氧化碳,但這隻佔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千分之一。「還有400億噸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我們的碳捕捉還遠遠不夠,如果有更多的裝置把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殼,效果可想而知。」邁爾斯呼籲。

「二氧化碳注入到巖石中,可以保存幾百萬年,不用擔心會帶來其他的問題。現在沒有做到,不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是需要相關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場激勵措施。」邁爾斯強調。

與全球變暖同樣令人擔憂的還有環境汙染問題,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同時減少二者帶來的困擾?「那就是清潔能源,更多使用可再生電力,可減少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可以改進氣候和公眾的健康。」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以及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丹尼斯·莫澤羅爾說。

不可否認,技術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貢獻巨大。「但減少碳排放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改變觀念。」關大博說,數據顯示,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要消費8條牛仔褲,一個漢堡會排放4.6升碳,有人買很多衣服放在家裡,這都是不環保的做法,無形中增加了全球變暖。

「希望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碳足跡,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念。如果有一天,可持續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那麼全球氣候減緩目標也就不難實現了。」關大博強調。(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編輯:孫仕奇

相關焦點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歷史成因和主要原因。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少數國家和地區造成的,非洲等仍處於低收入階段的國家對此問題成因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其危害是由全世界共同承擔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受害更嚴重。在化解這個問題上,國際上已經形成共識,應該繼續堅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
  • 應對全球變暖的新方法,人人都可以盡一份力量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公認的事實,而且氣溫上升的腳步還在不斷加快。最新研究表明,20世紀下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全球地表氣溫不斷創下新紀錄,可能會導致厄爾尼諾現象加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機率也會加大。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並提出倡議。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治理全球變暖!專家另闢蹊徑想出了新辦法!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頻發,在近些年頻頻進入人類視野,人類活動釋放了過多的碳元素進入了大氣,使得溫室效應日漸顯著,帶來的變化非常劇烈,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就指出,2016年成為繼2015年以來最為溫暖的一年。全球偏暖的狀況已經大幅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而且全球變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對於低海拔和沿海地區的人們是實打實的威脅。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就是海平面上升的犧牲品。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我覺得只要我們採取一些應對的措施,比如說全球氣溫上升了,整個氣候變暖了,我們選擇一些適合作物的品種,就是應對這個氣候變暖,這樣有一些應對的措置,可以化弊為利,這樣能夠保持農業生產更好地發展。    李小萌:可是如果災害天氣增多,再怎麼去調整也沒有用了,這種調整就沒有意義了。    鄭國光:是的,比如根據我們的預測,未來全國平均的降水量會有點增加。
  • 科學網—發展電卡技術有助應對全球變暖
    本報訊(記者唐鳳)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製冷與低溫研究所副教授錢小石在《焦耳》上撰寫綜述文章,對巨電卡效應基礎理論、電卡材料表徵方法,以及10餘年來電卡製冷技術發展出的新材料
  • 研究:風電廠可能加劇全球變暖 太陽能更環保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5日消息,雖然風力發電廠一直作為應對全球變暖的策略,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風電廠實際上加劇了全球變暖程度。Keith教授說:「所有低碳技術都會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環境造成影響。在這樣做時,我們必須在各種低碳技術之間做出選擇。」研究人員在進行了一系列計算機模擬,模擬了風能如何影響美國的氣候,而後得到了他們的發現。具體而言,他們研究了如何通過安裝足夠的風力渦輪機來改變大氣層,以滿足美國當前的電力需求。
  • 應對全球變暖,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長期平均氣溫上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氣體的擴散引發了實質性的轉變。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與100年前相比,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氣候科學家擔心在未來的2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近6攝氏度。 為應對全球變暖,各國需要一項有效的行動計劃。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如果氣候繼續變暖,靠溫度決定性別的動物會不會孤獨終老?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很多人對全球變暖帶來的生存威脅持懷疑態度。殊不知,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地區,一場由全球變暖引發的危機正在劇烈上演。 近期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不斷上升的氣溫幾乎使大堡礁所有的綠海龜都變成了雌性。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
  • 聯合國強調全球氣候變化比新冠肺炎疫情更可怕
    原標題:聯合國強調全球氣候變化比新冠肺炎疫情更可怕 來源:駐厄瓜多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厄瓜多《宇宙報》3月16日報導,聯合國官方網站近日刊發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題為「全球氣候變化比新冠肺炎疫情更可怕」。
  • 人工智慧如何用來對付全球變暖的問題
    人工智慧如何用來對付全球變暖的問題 HERO編譯 發表於 2020-03-14 09:29:46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呼籲迅速採取行動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球變暖威脅。
  • 外媒:中國推進"美麗中國" 為應對全球變暖貢獻力量
    中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來引領中國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中國透過「和平崛起」的進程,正在成為國際影響力的大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諾德豪斯教授客觀地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代價。面對延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他通過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從經濟學層面提出應對之法。一本偉大的書!這些臨界點包含了當地球系統跨過門檻時,出現突發或不可逆的變化的過程,其中許多影響會在如此大規模的範圍內起作用,以至於人類現有的技術無法有效地控制它們。四個重要的全球臨界點是大量冰蓋(如格陵蘭島)的迅速融化,類似墨西哥灣暖流(灣流)這樣的大洋環流的大規模變化,全球變暖引起進一步變暖過程的反饋效應,以及長期的變暖加劇。這些臨界點特別危險,因為一旦觸發就不容易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