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的新方法,人人都可以盡一份力量

2020-11-23 心互動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公認的事實,而且氣溫上升的腳步還在不斷加快。最新研究表明,20世紀下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全球地表氣溫不斷創下新紀錄,可能會導致厄爾尼諾現象加劇,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機率也會加大。

全球變暖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預計氣溫升高將一直持續至本世紀末。為了應對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災難,各國的專家都制定了不同的應對方案。有的專家提出要減少塑料使用量;有的認為需要增加在科技和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還有的則表示關鍵在於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

最近,又有氣候和環保專家提出:人們可以通過消除或減少食物浪費,達到控制和減緩全球變暖的目的。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人人都能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

顯然,減少食物浪費既符合道義上的要求,也對環境保護大有好處。儘管減少食物浪費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解決方案之一,它比開發可再生能源或使用更綠色的製冷劑更現實和簡單,然而,人們目前對它的關注度和認可度仍然很低。

不過,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一些國家或大型跨國公司正在努力,以減少浪費的食物。英國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Cranswick,是新鮮、冷凍、熟食、肉類以及糕點的製造商,他們承諾最遲在2030年成為「零食品浪費」的公司。

該公司提出了一整套環保計劃:從下個月開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將其塑料使用量減半,並同時實現100%可回收包裝。另外,在能效方面,每噸產品的能耗預計要下降20%。

氣候和環保專家認為:食物浪費是有害的,它不僅關乎道德,也對環境和氣候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呼籲大家都力所能及的盡一份力量,為地球母親、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相關焦點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7個簡單應對方法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複雜的潛在影響,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
  • 外媒:中國推進"美麗中國" 為應對全球變暖貢獻力量
    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塑造「綠色中國」,致力推進「美麗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香港《明報》11月30日報導,法國首都巴黎再度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30日起在此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則有望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協議。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出席併力推大會取得成果,以及正在塑造中的「綠色中國」,都為此次大會增添「中國元素」。
  • 專家呼籲民眾提高對全球變暖的認識
    人民網11月11日訊據美聯社報導,充斥特技效果的科幻電影《後天》為人們展現了一個氣候變暖的極端場景――突然發生的世界性災難。但暢銷書《恐懼之邦》卻稱,自尋煩惱的科學家們正在無中生有地誇大環境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雖然全球變暖一直在進行,但是全球變暖給地球帶來的危害和對人類造成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但是這兩點都十分的難以達到,或者說想要做出成績,要付出極大的犧牲。就比如如果人類全面放棄化石燃料,那麼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科學發展肯定會受到重大的影響。而且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改善的。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應對全球變暖,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長期平均氣溫上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氣體的擴散引發了實質性的轉變。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與100年前相比,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氣候科學家擔心在未來的2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近6攝氏度。 為應對全球變暖,各國需要一項有效的行動計劃。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
  • 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作者分析了當今最重要的氣候變暖問題,指出了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確定與不確定的影響與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物種減少、森林火災、疾病流行、作物減收,等等,作者結合福利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國家與區域政治政策,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方法與途徑。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作者分析了當今最重要的氣候變暖問題,指出了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確定與不確定的影響與災難,如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物種減少、森林火災、疾病流行、作物減收,等等,作者結合福利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國家與區域政治政策,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方法與途徑。
  • 人人都在談「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還這麼冷?
    面對這種情況,不少人發出疑問,科學家們不是天天說全球正在變暖嗎,那麼為什麼今年冬天卻這麼冷呢?要知道,在剛剛過去的2020到2021年交接時,中國可是剛經歷了一輪寒潮,而且這次北京更是出現了近幾十年來的最低氣溫。人人都在談「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還這麼冷?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對寒潮又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此次氣溫驟降是因為寒潮帶來的結果嗎?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鄭國光:今年主要是發生在江蘇一帶,江蘇許多的油菜、冬小麥都造成了減產,它生長很旺,抗寒能力低了,冷空氣下來以後就導致作物遭受凍害,這樣明顯降低冬小麥的產量。但是全球變暖也可以有有利的一面,比如說80年代,黑龍江的水稻的產量80年代比70年代增產了大概30%,這裡面除了科學種田的因素以外,大約有一半是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產量的增加。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全球變暖:難以忽視的真相
    該書講的是科學技術問題,而這個問題政治家都非常關心,甚至世界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都會坐到一起開會來討論它;該書講的是科學技術問題,可是卻是由非科學家(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來寫的,幾乎人人都可讀懂;它內容很雜,涉及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社會、家庭,可說無所不包,但卻有機聯繫在一起;該書被列入美國《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書榜;據該書改編的紀錄片成為全球熱賣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