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展電卡技術有助應對全球變暖

2020-11-2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唐鳳)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製冷與低溫研究所副教授錢小石在《焦耳》上撰寫綜述文章,對巨電卡效應基礎理論、電卡材料表徵方法,以及10餘年來電卡製冷技術發展出的新材料、新物理效應進行了詳細描述。

為了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當今科學界不斷努力開發節能減排技術。在所有的高能耗行業中,製冷空調行業消耗了全社會總用電量的1/4,而常用製冷劑卻是溫室氣體。相對於開發新型製冷劑,電卡製冷技術從熱力學循環上重新定義了製冷技術,是對現有替代方案的重要補充。

「電卡技術的製冷效果來源於變化電場中凝聚態材料的相變,得到吸熱/放熱的循環製冷效果。該技術的發展需要整合機械、製冷工程、電子工程、材料工程、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充滿挑戰性。」錢小石告訴《中國科學報》。

研究人員還對電卡材料的當量全球氣候變暖指數(TEWI)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電卡製冷技術TEWI值為常規蒸汽壓縮技術的5%,與同為固態製冷的半導體製冷相比其TEWI值僅為13%~20%。最後作者展望了電卡製冷的挑戰和機遇,同時對電卡製冷器件設計及應用場景進行了描述,由於具有集成度高、易維護、體積大小可控等優點,電卡晶片級冷卻系統可以應用於高熱流密度的5G通信基站/雲伺服器熱管理,航空級電卡製冷器可應用於近空間高超音速飛行器熱防護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19.03.021

《中國科學報》 (2019-04-25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氣溫升高同時也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非洲40%的土地歸牧民所有,但氣溫升高造成的乾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民眾以農牧業為生,因此氣候變暖導致不少人陷入貧困。氣候變暖還導致該地區疾病流行以及生態平衡被破壞。氣候變化已經引起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高度關注。烏幹達環境部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眾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
  • 全球變暖如何應對?科學家這樣說
    日前,在2019年院士專家義烏行活動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帶來了主題為「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科普報告,作為我國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人,秦大河對冰川和氣候有著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數據、科普視頻等形式,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全球氣候變暖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應對方法。
  • 科研人員研究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應對全球變暖下糧食安全挑戰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4月21日電 (申海)國際植物生物學知名期刊Nature Plants 21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郭房慶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應對全球變暖,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全球變暖是指地球長期平均氣溫上升,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氣體的擴散引發了實質性的轉變。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與100年前相比,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氣候科學家擔心在未來的200年內,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近6攝氏度。 為應對全球變暖,各國需要一項有效的行動計劃。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不只是非洲,南亞、中亞、拉美都有同樣的問題,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力同樣是全球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全球氣候變暖,還要考慮發展中國家需要以經濟發展結構變遷應對人口爆炸的衝擊,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我覺得只要我們採取一些應對的措施,比如說全球氣溫上升了,整個氣候變暖了,我們選擇一些適合作物的品種,就是應對這個氣候變暖,這樣有一些應對的措置,可以化弊為利,這樣能夠保持農業生產更好地發展。    李小萌:可是如果災害天氣增多,再怎麼去調整也沒有用了,這種調整就沒有意義了。    鄭國光:是的,比如根據我們的預測,未來全國平均的降水量會有點增加。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2020-09-02 09:26:06 來源:科技日報《巴黎協定》已經形成近5年,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能否實現?當全球變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和方法可以減緩氣候變化?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全球變暖趨勢已停止 溫室效應或由自然原因導致
    溫度變化圖    科學網(kexue.com)訊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最近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數據表面,全球變暖的趨勢早已停止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權威機構數據稱,全球氣候變暖已從16年前開始出現中止現象。從1997年至2012年,全球總體氣溫再未升高。近日,世界氣候變化權威研究機構、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瓊斯氣候研究中心聯合發布最新「Hadcrut」氣溫記錄表。
  • 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7個簡單應對方法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複雜的潛在影響,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美研究發現若給牛改變食譜可能有助減緩全球變暖
    報導稱,世界第一大養牛國印度如採用此方法,將有助改善全球變暖。  報導說,2018年,印度以3.05億頭牛位居世界養牛大國之首,巴西以2.33億頭位列第二,中國以9700萬頭位列第三。因此,如果印度能改變牛的食物配方,就可以大大減少導致全球變暖的碳排放量。  據報導,大氣中的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全球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
  • 熱能領域應對全球變暖的五大挑戰
    如果密封件破裂而製冷劑散發出來,那麼少量的洩漏將導致全球變暖發生明顯變化。如果您考慮到印度和其他現在可以使用電力基礎設施來運行交流系統的發展中國家,那麼到2050年,這些製冷劑的洩漏將佔全球變暖的15%至20%。第四個挑戰是熱量的長距離傳輸。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