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科學家發現快速減緩全球變暖方法
【美聯社華盛頓1月12日電】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說,他們已經發現能在短期內減慢全球變暖且預防數百萬人死於不潔淨空氣的方法。所以不要再過多關注二氧化碳了。
-
牛放屁、牛打嗝加劇全球變暖?餵牛吃紅海藻,可降低甲烷排放量!
相信大家都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除了耳熟能詳的二氧化碳,氟利昂之外,還有包含有甲烷。那甲烷主要是從哪排出來的?——反芻動物(畜牧業)。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全球整體14.5%,甲烷就佔了一半。駱駝、鹿、長頸鹿、羊駝、羚羊、牛、羊等偶蹄類動物都是反芻動物。反芻動物的瘤胃含有大量微生物,食物進入瘤胃後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與發酵,這時候就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牛。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研究稱新冠防疫措施對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微不足道」
新華網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利茲大學7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各國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性防控措施,雖短期內使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物有所減少,但長期來說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
-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
在會議審議過程中,一些國家提出,報告雖然評估了使用生物能源的風險,但對生物能源與其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之間存在的競爭關係、生物能源技術在氣候變化減緩中的作用及其協同效益等缺乏全面的評估。特別是報告提出,在一些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景下,到2100年用於生物能源的土地面積最多將會增加910萬平方公裡,這意味著全球一多半的耕地都需要轉化為生物能源用地,引起各國代表的較大質疑。
-
減緩全球變暖 我們所能做的
全球變暖迫在眉睫,個人的力量可以減緩全球變暖嗎?當然可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住小一點的房子,把衣服擰乾了再晾。很多小事都能為減緩全球變暖出力。如果你和科學家、工商企業界以及政府聯手,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很大貢獻。下面是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們所能做的一些事情哦。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海洋溫度變化會改變全球變暖「步調」?
這是在氣溫升高創紀錄之時,成員國達成的新的創紀錄的全球協議。根據該協定,全球氣溫增幅在2100年將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以內併力爭控制在1.5℃。 未來,溫室氣體繼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發生變化。21世紀全球海洋將繼續變暖。熱量將從海表傳向中深層海洋,並影響海洋環流的變化。
-
港科大團隊揭示藍綠藻被病毒殺死的機制 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
新華社香港10月6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環保細菌藍綠藻被一種名為噬藻體的病毒殺死的機制,這項新發現有望提升藍綠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未來將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 據科大研究人員介紹,藍綠藻在海洋中進行光合作用為海洋生物提供氧,地球逾20%的二氧化碳經由藍綠藻吸收。
-
科學家發明飼料抑制牛放屁,稱有利全球變暖,網友:給我男友買點
導語: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共識,共同行動起來應對氣候危機刻不容緩。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也為這一行動建言獻策,日前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已經用海藻創造了一種新的牛飼料,可以減少牛放屁,從而幫助地球免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
全球變暖改變動植物生長節奏
然而,美國生態學家在《美國科學院學報》的網站上報告說,有證據顯示,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間這種精美的平衡。 目前,在美國生態分析和綜合中心做博士後研究的埃爾莎·克萊蘭德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克萊蘭德說:「在自然界,物種經過進化將自己的生長微調到與季節相吻合,適時意味著一切。如果氣候變化改變了植物生長的節奏,那麼它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依賴植物生存的動物的進食、繁衍和遷徙模式。」
-
聯合國呼籲採取措施減緩全球變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天在泰國曼谷發布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各國應該採取切實措施,減緩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
-
全球變暖可能是個偽命題……
一、CO2可能不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 我們常說,CO2的過度排放在天空形成了一層氣帶,吸收的太陽能無法返回太空,如一個溫室一樣包圍著地球,形成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但美國高智發明公司掌門人梅爾沃德組織了十幾位天才科學與工程專家,對全球變暖原因進行頭腦風暴的結果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不是CO2,而是水蒸氣。
-
牛反芻和打嗝排放甲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誰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給出答案:不僅汽車、空調、工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加速氣候變暖,連老牛也應該對氣候變暖承擔一定責任,因為它們在反芻和打嗝的過程中會排放出導致氣候變暖的氣體———甲烷。
-
研究:風電廠可能加劇全球變暖 太陽能更環保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5日消息,雖然風力發電廠一直作為應對全球變暖的策略,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風電廠實際上加劇了全球變暖程度。研究人員表示,風電廠需要的土地比之前設想的要多得多,是早起研究建議的土地量的5到20倍。儘管存在潛在弊端,研究人員仍認為風能比化石燃料具有環保意義。研究合著者、哈佛大學科學家David Keith教授認為,在能源生產方面,「沒有免費的午餐」。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海洋學家曾懷疑氣候變暖正在影響海洋洋流,但迄今為止,觀測結果還沒有顯示出這種趨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胡石建認為,只有全球圖景才能揭示總體趨勢。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編者按: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極地冰冠和高山冰川都在不斷融化,動物們正在改變遷徙模式,植物也在改變活動周期,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在經歷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面對氣候變暖問題,科學界也提出了不少解決方案,包括在大西洋建造巨型強防止暖流到達並加熱冰川,以及建立大型人工島來解決沿海城市面臨的威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