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北鬥」上天鋪就科技路|「率先行動」計劃

2020-09-16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劉如楠 沈春蕾 甘曉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在衛星製造、關鍵單機及部組件、核心晶片、時間與軌道測量、星地試驗等方面,為北鬥三號系統研製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詮釋了科技創新的核心價值。

近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北鬥導航衛星效果圖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自主創新的「北鬥星」

「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

前不久,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北鬥三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以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為題,作了一首藏頭詩。他把北鬥比喻成「湛盧劍」,科研人員則是「鑄劍人」。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海天文臺、國家授時中心、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聯合攻關,成功研製和發射12顆北鬥導航衛星,為北鬥系統提供從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部組件到衛星,從星上到地面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林寶軍介紹,科研人員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多項高科技:突破全球系統組網衛星的核心關鍵技術,首創導航星座星間鏈路技術,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衛星觀測PDOP(位置精度強弱度)值提高10~30倍,在7萬公裡的距離,100毫秒可以實現衛星捕獲和測距,衛星雙向測距精度高達1釐米;全面推進自主可控,採用了國產龍芯+FLASH的架構,填補了國產航天處理器空白,同時實現了微波等核心器件全部國產化,帶動材料、器件、部組件、單機到系統整個產業鏈發展,使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

「我們這支團隊81個人,平均年齡31歲,幹成了前人花20年才能幹完的一件事情。」

林寶軍相信,未來一定能夠將北鬥做成跟GPS旗鼓相當的導航系統。

最強「大腦」和「心臟」

在諸多自主創新技術中,最為基礎和核心的技術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技術,也就是衛星系統的「大腦」和「心臟」。

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發的信息處理系統部分基礎模塊就像北鬥的「最強大腦」,能實時修正誤差、多備份,以保持高可靠度,確保北鬥空間信號精度與GPS相當。

星載原子鐘為衛星系統提供高穩定的時間頻率基準信號,因其必須不間斷且穩定,如同脈搏和心跳,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

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製的第三代星載銣原子鐘,如今已實現精度每天一百億分之三秒,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的星載氫原子鐘實現了約600萬年僅誤差1秒的精度,大幅度提升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的時間基準精度。

「北鬥為大家導航,而我們為北鬥『導航』」,科研人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正是有了最強「大腦」和「心臟」,北鬥三號系統的建成令世界對中國的衛星研製技術刮目相看。

「長板」創新拓展未來需求

在林寶軍看來,中科院北鬥導航衛星研製團隊的前沿科技創新來源於理念上的變革。

「通常,大家都習慣於『短板理論』,希望通過彌補技術短板來實現性能提升,『短板理論』最經濟。」他告訴《中國科學報》。

因此,一般衛星上使用新技術的比例不到30%。

但是,在北鬥三號系統的研製中,中科院科研團隊創造性地採取「長板理論」的策略,旨在最大限度拓展未來成長性需求。

林寶軍認為,這給北鬥三號系統的設計帶來了顛覆性改變。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製成功的第一臺雙頻氫原子鐘便是「長板理論」的最好詮釋,其精度比銣原子鐘高一個數量級。

「這臺氫原子鐘雖然沒有在軌運行過,但我們認為技術是可靠的,同時也裝備了銣原子鐘以確保萬無一失。」林寶軍介紹。

同時,科研人員也看到了先進技術創造的潛在應用場景。

氫原子鐘可在20皮秒內與銣原子鐘「無縫切換」,實現自主連續提供信號。

「這就意味著,如果開車時導航信號中斷,可以在用戶察覺不到的情況下切換到備份信號。」林寶軍說。

基於「長板理論」,科研團隊相信,新技術只要靠譜,不用十年,就能創造巨大的應用空間。

《中國科學報》 (2020-09-16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遙感地球的脈動|「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的「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榜上有名。自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空天院認真貫徹落實,聚焦重大重點項目,不斷協同創新,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今的這份榮譽,不但是對他們7年潛心攻關的最好總結,也讓他們覺得,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 「集團軍」讓量子研究捷報頻傳|「率先行動」計劃
    作者 | 陳歡歡近日,光量子計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兩項成果雙雙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在場的很多人可能也跟任繼剛一樣,把量子科技當成科幻故事。而作報告的那個人卻是認真的。2003年,潘建偉陷入量子通信研究瓶頸。由於光子在光纖傳輸時損耗太大,傳輸100公裡只剩下1%的信號到達接收端。而外太空因為幾乎真空,光信號損耗非常小,潘建偉破天荒地提出了「上天」這個「大膽且瘋狂」的方案。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率先行動」計劃
    對科學家而言,pi-分子的這一特點,為創造各式各樣新奇性質,提供了無限可能。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圍繞pi-分子體系開展深入研究,創造出一批「明星」分子,引領了分子材料和器件研究,奠定了柔性光電子應用的核心物質基礎。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中新網9月16日電 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量子信息、中國天眼……「率先行動」計劃取得這些重大成果
    中新網9月16日電 1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科技產出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產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中國科學院全面完成「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已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引領帶動中國多個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前沿,為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悟空」的暗物質取經路 |「率先行動」計劃
    2015年12月,「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也是中國發射的首顆天文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中科院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參加有效載荷、科學應用系統等工程項目研製工作。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是「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單位和項目發起單位。
  • 一文讀懂丨「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都做了啥?
    據央視新聞9月16日消息,在今天(1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態物理、深空深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域方面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 在先進核能路上披荊斬棘|「率先行動」計劃
    2011年,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啟動,這意味著,近物所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接下了一項沒有先例的任務。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原理驗證及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榜上有名。
  • 最美科技工作者|小衛星大挑戰 用自主創新為北鬥導航定位
    在最新揭曉的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榜單上,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 光榮在列。而在林寶軍自己心中,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發團隊的每一位小夥伴,都是最美的。北鬥系統 從第 17 顆 衛星開始 實現了 「 瘦身計劃 」—— 重量不到 1 噸, 但依然有 高軌道 、 高可靠 、 長壽命 等特點 。
  • 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在先進核能路上披荊斬棘
    2011年,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啟動,這意味著,近物所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接下了一項沒有先例的任務。
  • 遙感地球的脈動丨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的「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榜上有名。自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空天院認真貫徹落實,聚焦重大重點項目,不斷協同創新,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今的這份榮譽,不但是對他們7年潛心攻關的最好總結,也讓他們覺得,自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 田園孟津|徐嶺村:黃金油葵鋪就小康路
    田園孟津|徐嶺村:黃金油葵鋪就小康路 2020-10-21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公布「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進展
    昨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從2014年至2020年底,要基本實現「四個率先」,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 「悟空」的暗物質取經之路|「率先行動」計劃
    2015年12月,「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也是中國發射的首顆天文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中科院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參加有效載荷、科學應用系統等工程項目研製工作。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是「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首席科學家單位和項目發起單位。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完成
    央視網消息:在昨天(1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介紹,通過六年改革創新、研究攻關,中科院全面完成「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產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為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周末證券|北鬥打開運用空間 產業鏈龍頭將率先受益
    可以看到,北鬥系統是我國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未來的落地應用極具發展空間。為多行業提供普惠服務北鬥工程自1994年啟動,2000年完成北鬥一號系統建設,2012年完成北鬥二號系統建設。同時車聯網的加速發展和相關政策的頒布發揮聯動作用,也為衛星導航在交通場景的推廣和市場空間的提升奠定基礎。總體來看,產業鏈價值由上遊的晶片、板卡逐漸向下遊轉移,產業鏈布局完善公司將優先受益。趙良畢指出,由於下遊終端數量眾多,北鬥導航運用範圍擴大,物聯網的加速布局,及可穿戴設備作為藍海戰場,為下遊應用賦能,運營服務等公司迎來發展利好,市場規模提升可期。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科學家開發的先進綠色過程與工程科學技術,魔法般為化學工程鋪就一碧千裡的新底色。多年來,依託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致力於開展綠色化學與工藝、綠色反應工程、綠色分離工程和綠色過程系統集成的應用基礎和工程研究。
  • 北鬥組網收官!和航天文創一起看北鬥衛星直播上天
    北鬥居然可以測量珠峰海拔!5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委員介紹,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建設收官之年。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計劃將於6月擇機發射。屆時,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將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