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頂尖大腦思考硬核話題:莫讓人類未來打折扣

2020-11-02 新民網

11月1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接近尾聲,全球300餘位頂尖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主要通過線上方式參與大會。

平均每天8場直播,很多論壇不得不重疊進行。大江東工作室梳理發現,從縱向角度來看,論壇參與人員年齡橫跨三代科學家,橫向角度,論壇討論主題涉及多學科、跨領域。並且各類要素採取混搭模式,常常看到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共同探討技術難點,80多歲的院士和十幾歲的「小科學家」親密互動。

病毒、氣候、糧食、就業、人口……會場上,頂尖大腦思考硬核話題,金句頻出,觀點自然不容錯過。年輕人應該如何進行價值判斷,職業選擇,科學家們也有話要說……

圖說:論壇現場 來源:人民日報 季覺蘇 攝(下同)

關於生命和安全,科學家們有「冷知識」告訴你

「C肝已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但我們卻沒能研製出C肝疫苗。在這一殘酷前提下,該如何根除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C肝病毒專家哈維·阿爾特認為,C肝病毒的情況就和目前肆虐的新冠肺炎一樣,有很多病例無法確診,因為沒有症狀。「預估現在有50%左右的C肝病毒感染病例沒被發現,在發展中國家比例可能更高。」他說。

要想在沒有疫苗的條件下清除C肝,應該加強全球範圍內的C肝篩查。阿爾特預測,可能要檢測全球人口的90%才能實現。

「藥價太高,是目前為止最大的障礙,妨礙了上百萬有望治癒的患者的治療。」他表示,根除C肝,不單是科技問題,還受到很多限制,例如經費、企業道德和政治傾向。但阿爾特仍認為根除C肝有望實現。

農業與糧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根本命題。如果你覺得吃魚只是對健康有益,那麼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會告訴你,吃魚還對環境有好處——根據全球變暖潛能比算出的食物對環境影響指數,牛肉、麵包、白米飯等食物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更大,而鮭魚、金槍魚等對環境影響更小。他還指出,中國在海產養殖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2008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翰·皮克特關注食品與農業中的可持續集約化科學。集約化生產中的肥料和殺蟲劑,雖能保護農作物免受病蟲草害,但使用過程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可持續」方面的問題。他認為,藉助可持續的非季節性幹預,代替化肥、殺蟲劑等季節性投入,通過破解植物信息素秘密,以植物自身釋放的化學物質抵禦害蟲的破壞;通過基因工程來改變或創造新的植物,能為人類社會保留更多的可持續發展技術。

經濟和發展如何平衡:頂尖大腦給出「解題思路」

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個體,都逃不過經濟不確定性的拷問,這對新冠疫情來說,同樣是「焦慮源泉」:什麼時候才能有疫苗?經濟還將對疫情發展做出什麼反應?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嘗試通過建立模型來消除不確定性。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聚焦新冠造成的就業與失業問題:疫情侵襲之前,已出現自動化、智能化趨勢,迫使許多工人轉行,許多行業在這一趨勢影響下改變了經濟結構,但總體而言,就業形勢穩定。

疫情放大了生產過程的數位化特徵,加速了數位化趨勢。當人們愈發習慣於遠程工作,那麼餐廳、交通等基礎服務業都會受影響,教育和生活方式也會進一步發生改變。

在皮薩裡德斯看來,經濟對於每個群體的衝擊力不同,在疫情中能夠遠程、在線完成的工作,往往屬於高收入群體;諸如快遞員、售貨員等人群,無法在家中繼續獲得工作保障,這是所謂數位化帶來的一條更加難以逾越的鴻溝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影響幾何?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藉助計算模型指出,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若人口結構沒有發生轉變,到2060年,社會的經濟生產將下降17%;2100年,這一下降比率將高達39%。

基德蘭德建議:提升女性勞動力的參與比例,或許能夠彌補大量退休人員帶來的勞動力缺口。近年來,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正不斷上升。

疫情會不會改變全球化發展趨勢?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對此說「不」。國家間的經濟外循環能夠帶動世界經濟發展,各個國家都能從中獲益,有效擴大內外循環將是各個國家的共同選擇。

疫情之下,很多大咖提出一個「取捨」問題:是對抗疾病還是維持經濟?二者之間存在對立衝突嗎?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回答:的確如此。當政府選擇以封城之類措施對抗疫病,經濟發展必然受到衝擊。事實上,把人們關在家裡同樣會產生更多疾病,心理狀態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全球變暖不像是某天的毒太陽。」2017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格雷厄姆·法誇爾藉助這個妙喻提醒大家,全球變暖是發生在長時間維度中的,對人類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有許多地區面臨降雨趨勢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從農業生產者或是市場經營者的角度而言,快速的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他談及參與政府氣候變化活動的經歷,當環保人士的呼籲與部分公眾利益有所衝突,如果二者之間能夠基於對科學的認識進行對話,衝突或能解決。如果科學家能夠不止於匯報科學事實,而是將科學更好融入社會議題,真正提升科學權威性,將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但我們並沒有採取必要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科學行動,而是民眾以及政府無法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福祉做出貢獻。這才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2005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西蒙·萊文提醒,如果礙於利益而為氣候變化的努力打折扣,那麼人類的未來也將打上折扣;儘管個體或是國家間的差異性顯著,但只有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實,才能夠更好地合作,擁有未來。

科學家重新定義財富自由:「不開心可能入錯行了」

當下,無數年輕人都在思考:未來要做什麼?擔心自己能掙多少錢?賺的錢夠多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給出「財富自由」新定義: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車可行,不必奢侈,那你就會脫離財富束縛而感到自由。

圖說:朱棣文與媒體視頻連線。

「我現在開的這輛車用了19年,我希望還能開10年,不過大部分時間我選擇騎自行車,這同樣讓我愜意無比。」朱棣文說,「事實上,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最能帶來滿足感。你們的目標不應當是為了讓人們高看你們,而應當是享受你們正在做的事;如果不喜歡現在做的事,你們可能處在錯誤的崗位,或在從事錯誤的工作。」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溫澤醫學教授羅傑說,科學成果總是由那些自由探索和追隨科學之路的人來完成,發現是進步的動力,是通向未來的橋梁。「發現的本質就是未知,不能被計劃和安排所抹殺,它們不應該經由評估後被排到末位。這類現象在全球並不罕見,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解決這一困境,需要的是為人類福祉有著長遠考慮的政府。」羅傑強調說,各國都應該建立起合理的知識框架和投資框架,吸引國內外重要人才,形成一個僱傭年輕科學家的市場。選擇科學事業,代表了巨大的犧牲和對科學的熱愛,更應該得到重視。

「探索欲和求知慾本就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它是物種進化的重要因素,激勵著我們去探索更遙遠的月球和宇宙空間,而對人類內部空間的探索同樣宏大而艱巨,這就是人類精神的最好表徵。」羅傑說。

相關焦點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
  • 新華社: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最強大腦」的點評報告
    圖|WLF獨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極端氣候和環境事件頻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當下,「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意義更為凸顯。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300多位科學界「最強大腦」齊聚中國,共議共商如何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 荷蘭專家:莫讓中國解決這個問題,否則他們頂尖工具機就研製成功了
    荷蘭專家:莫讓中國解決這個問題,否則他們頂尖工具機就研製成功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項技術是我國在工業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打破了世界的技術壁壘。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一流工具機的發展中也取得了重要發現。只要解決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建立的OEM,它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決我國工具機研究與開發的問題。生產線的生存難題。
  • 腦容量變大是人類未來的進化嗎方向?但事實是:大腦可能正在變小
    然而許多人相信,由於大腦的不斷使用,未來人類的大腦將得到加強,儲存的東西將越來越多,因此未來人類的大腦將變得更大,腦容量也在增加,然而通過一些現象卻告訴我們,人腦可能不遵循我們的預設,大腦似乎在逐漸發展小梯度。
  • 科學家發現大腦新秘密:思考會消耗更多熱量
    雖然自此之後,再也沒有選手在比賽中減掉過這麼多體重,但這些頂尖選手可以在一天之內消耗的熱量多達6000卡路裡,而且還是在坐了一整天的情況下。如此大的熱量消耗是否與大腦有關?這是否意味著,努力思考可以幫我們輕鬆減肥呢?為弄清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大腦在正常狀態下的能量消耗。
  • 深港書評|未來科技能否幫助人類對抗病毒大流行?
    未來,是人類從未停止探索的話題。全人類正在經歷的新冠疫情「大考」,加大了大家對未來的猜想:未來科技能否帶領人類戰勝更多的未知病毒?人類的發展還將遭遇哪些威脅?面對未來,人類還能做哪些準備?這些問題在《未來生活簡史》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書中詳細預測了未來三場科技革命及場景應用,正直指人們關注的未來學話題。
  • 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靠的是大腦中的這種物質
    人類可能通過大腦的導航系統來思考。人類是如何思考的?這是神經科學中一直懸而未決的最基本問題之一。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CBS)和挪威Kavli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包括諾貝爾獎得主EdvardI.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半月談記者對著一臺名為「Darwin Mouse」的計算機念出唐詩《春曉》膾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暫的停頓後,它居然憑著自己的「記憶」,背完了整首詩。這臺計算機就是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近日發布的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
  • 「思考」的代價,大腦的發展
    前言:在大約600萬年前,一隻母猿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成為了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個則成為所有人類的祖先,人類正式踏入自然的舞臺。為什麼人類會思考?會去創造發明?人類的大腦是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比如按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的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了。而我們現代人平均腦容量更是擁有1200-1400立方釐米。照現在看來,肯定是越智慧越好,腦越大越好。
  • 關注江東新區生態修復系列報導︱未來的海口邁雅河:十裡畫廊一道風景
    海口市林業局新聞發言人錢軍認為,生態恢復是直接作用,更深層次的則是,未來這裡會成為江東新區CBD的戶外休閒、運動休憩場所,優良的環境將像著名的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一樣,引來人才、帶來商機,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進駐,真正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際溼地城市河流溼地修復典範。
  • Neuralink 與大腦的神奇未來·第一部分:人類巨像
    特斯拉SpaceX埃隆的新公司 Neuralink 當屬此列,而且在首次聽說這家公司的六周之後,我確信,它在未來的意義將遠遠超越特斯拉和 SpaceX——無論從它所採用的大膽工程技術還是它所肩負的偉大使命來看。前兩家公司的目標是重新定義人類未來要做什麼——而 Neuralink 想做的是重新定義人類未來會變成怎樣。
  • 智人大腦比較小,尼安德特人大腦比較大,尼安德特人卻輸了?
    文/濤聲依舊智人大腦比較小,尼安德特人大腦比較大,智人卻成為了勝者?腦袋大有智慧,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句話一直深信不疑,在現代醫學看來,大腦的大小的確決定了腦容量的大小,也決定了智慧的大小,而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裡,智力的大小決定著自身的存亡。
  • 科學家關於大腦的研究有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保存大腦記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在人體死亡後還會持續運行一段時間,這是通過對人死亡後依然記錄到的腦電波分析後得出的結果,以前認為這些電波只是大腦在生物放電,然而研究發現這些腦電波是有意識地思考,特別是那些在睡眠中死亡的人在一段時間裡大腦似乎並不知道身體機能已經停止,而依舊呈現中睡夢中的腦電波狀態
  • 腦容量變大是人類未來的進化方向?可事實卻是:人腦可能正在變小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人類因為一直使用大腦,在未來,人類的大腦會得到強化,會儲存越來越多的東西,所以人類的大腦在將來是會變大的,而且腦容量也在不斷增加,不過通過一些現象卻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或許並不是按照著我們的預設來走,大腦似乎正在逐漸變小。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杭州大江東即將開建10公裡的地下綜合管廊
    在杭州大江東,這樣的願望馬上就要實現——10公裡的地下綜合管廊即將開建。即將開建的地下綜合管廊總長10公裡,分別位於江東大道、河景路、青西三路下,這三條道路都是大江東核心區範圍內的主幹道。  地下綜合管廊猶如一個地下世界,它的入口可能是綠化帶中的一口井。這個地下世界的隧道四周是混凝土,隧道裡可能有兩根或三根大管道,這管道有個專業名字叫艙體。在這些艙體裡面,藏著的便是各種管線了。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未來之城」
    以「領先未來20年的科技戰略力量,儲備未來50年的科學資源」為戰略使命,以「全球極具特色的新時代重大前沿科學策源地」為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打造國際領先的科技策源地、聯通世界的科學創新港、聚智全球的科學組織總部基地、機制靈活的離岸創新區。
  • 大江東成為物流企業新「聚點」
    兩大物流項目的入選,必將成為大江東加強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可以預見,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將引領集聚區物流企業,推動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多個項目獲首批試點  在杭州市打造的「全國物流智慧中心」藍圖中,加強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尋找產業亮點是一道繞不過去的考題。
  • 植入晶片讀取大腦信號 「腦控」技術讓人類腦洞大開
    儘管體驗者興奮之餘給出諸如「控制精度不高」「原來只是大腦控制機器」「應用還比較低級」等吐槽,但這足以讓人們近距離感受並期待腦控 「未來的樣子」。一個有趣的巧合是,就在這次世界機器人大賽舉辦前夕,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發布了讓人「腦洞大開」的最新技術:機器人向大腦快速植入晶片,隨即讀取大腦信號。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大多數人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大腦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他們的孩子在電腦和電子遊戲方面似乎比他們更有天賦。不管程序或遊戲有多複雜,他們都更擅長掌握它們。這一結論似乎是建立在人類考古學的基礎上的:人類大腦早期的進化主要是生理功能中心、運動和平衡中心的進化來維持人類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