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書評|未來科技能否幫助人類對抗病毒大流行?

2020-09-15 晶報

未來,是人類從未停止探索的話題。全人類正在經歷的新冠疫情「大考」,加大了大家對未來的猜想:未來科技能否帶領人類戰勝更多的未知病毒?人類的發展還將遭遇哪些威脅?面對未來,人類還能做哪些準備?這些問題在《未來生活簡史》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書中詳細預測了未來三場科技革命及場景應用,正直指人們關注的未來學話題。作者羅伊·澤扎納(Roey Tzezana)教授來自以色列,是一位在全球頗受讚譽的智能與未來學家,擁有十年以上預測和預見、趨勢分析和市場研究分析經驗,是世界未來協會的高級科學顧問和全球代表,並在全球多所大學和學院任教。

《未來生活簡史》

(以色列)羅伊·澤扎納 著

寇瑩瑩 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

未來學家到底是如何預測未來的呢?未來學家的主要工作是調查當前的趨勢,並據此來描繪未來可能出現的場景,指出世界前進的道路和大致方向。在《未來生活簡史》一書中,作者就勾勒出了三場科技革命在未來改變人類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甚至在未來重新定義人類的場景。這三場革命已經開始,它們分別是:

個性化製造革命:個人掌握設計和製造各種材料和物品的能力,在這場革命中,3D列印技術把製造能力從大型工廠和富人那裡轉移到普通大眾手上;提升人類的創造力,削弱等級分化;

智能革命:計算機開始模仿人類的部分語言和思維能力,人類也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人類和電腦、活人和死人的界限會變得模糊,人類的定義將被不斷超越;

生物革命:人類贏得了對其他物種及自身的生物控制力,並開始施加影響,讓世界變得更健康、更睿智、更美好。


未來科技的發展是否可以幫助人們對抗病毒,抵禦大流行帶來的混亂?書中,作者提及,正在進行的生物革命中,科學家們利用創新納米技術方法在人體中為病毒製造陷阱,在不受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影響下,將病毒摧毀並清除。或早或晚,我們終將戰勝病毒,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利用納米技術的力量重建我們周圍的世界,同時也重新塑造我們的身體。當生物革命達到頂峰,基因工程和納米機器在我們周圍和我們體內辛勤工作時,我們沒有理由不贏得這場戰鬥。

除去病毒,未來生活中人類還會面對哪些可能的威脅?3D列印武器、毒品會引起犯罪活動與恐怖活動,且難以監管?虛擬實體犯罪如何判決?黑客刪除數據使虛擬實體「死亡」,算殺人嗎?當基因測試成為時尚,窮人與富人的基因差異可能會越加顯著,以至於兩個群體無法共育後代,這也意味著,人類將分裂為兩個新的物種?……這些說法聽起來可駭,卻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作者也將在本書中對如何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未來生活簡史》書摘:

重啟大腦

羅傑·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是科普雜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編輯。他坐在實驗室正中間,眼睛隨著技術人員的動作快速移動著。技術人員在他的頭皮上找到一個特定的點,就在左邊的眉毛上面的位置,然後安了一個奇怪的、像輪子一樣的小玩意兒。海菲爾德清了清嗓子,開始背誦。

「蛋頭先生坐牆頭,」他清晰地念道,「蛋頭先生摔……」突然,技術員撥動了一個開關,海菲爾德一個句子還沒說完就停了下來。要說的詞卡在了喉嚨口,從他的腦子裡消失了。他忘記要怎麼說話了。

海菲爾德頭皮上的裝置在他大腦中控制語言的區域產生了電磁場。由於神經是通過電流來傳遞信息的,而這種新產生的電磁場幹擾了大腦傳遞信息的能力。海菲爾德大腦的整個區域幾乎完全關閉了。雖然它在幾秒鐘內又重新啟動,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一概念得到了證明。嚇人嗎?確實很可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操縱磁場,讓大腦區域更有效地工作呢?

記者莎莉·阿黛(Sally Adee)接受了相反的治療,因為她想向讀者介紹這項技術。她所置身的環境模擬了美軍陸軍士兵學習識別和消滅敵方戰鬥人員的場景。實驗人員把電極貼在記者的頭皮上,然後打開。電流通過了大腦中與物體識別相關的區域。在類似實驗中,這種激活操作將狙擊手識別威脅的速度提高了2.3倍。結果,阿黛的表現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正如她在《新科學家》雜誌上所述:

「……我讓魏森德(研究人員)打開了電流。起初,有輕微的刺痛感,突然間我嘴裡的味道就像剛舔過鋁罐內部一樣。我沒有注意到其他的反應。我只是把攻擊者一個接一個地處理掉了。當20個人揮舞著槍向我衝過來時,我平靜地排列好我的步槍,深呼吸片刻,打掉了離我最近的一個,然後平靜地對付我的下一個目標。」

阿黛說,這種電磁感應讓她進入了一種「流動」的狀態。她感覺自己更加專注、更敏銳,也更平靜,沒有恐懼和疑慮。她對《周刊報導》(The Week)雜誌說:「他們切斷電流之後,我才知道剛剛發生了什麼。擺脫了我人格固有的自我懷疑,真是棒極了。我突然發現內心的嘈雜聲一直在死死拖拽著我駕馭生活和完成基本任務的能力,那種感覺真的特別震撼。」

阿黛用近乎宗教用語的表達方式描述了自己的經歷。她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欲望、恐懼和懷疑都在爭奪著她的注意力和思維。只有當其中一項被電磁增強到超過了其他幾項的時候,她才得到了片刻解脫。此時的她能夠快速、有效、冷靜地完成任務。

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這樣的設備,說不定就是明天早上。

羅伊·科恩·卡多什(Roi Cohen Kadosh)博士正在牛津大學研究這些設備對學習和思維的影響。他說:「目前,這個領域還完全沒有監管,因為這個設備不算是醫療器械。原則上來說,任何公司都可以向公眾出售此類設備,無須通過針對醫療設備的監管程序和質量檢查。事實上,他們只要證明設備組件是安全的,不會讓用戶觸電,就能通過測試了。」

科恩·卡多什多年來一直在用類似的設備,就是想感應受試者大腦中的電磁場。他精確定位他們大腦中的各個區域,並以極高的精度打開或關閉這些區域。這是腦外科醫生的操作精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開顱。至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結果十分喜人。

「去年做了一項研究,我們刺激了正常人的大腦。」他說,「我們讓他們練數學題,並在此過程中刺激他們的大腦。模擬結果表明,受試者比未經治療的人反應更快。我們發現,與那些只接受了訓練但沒有進行大腦刺激的人相比,接受大腦刺激的人做數學題要快30%。所以,如果前者做出一道簡單數學題需要3秒,那後者應該只需要2秒。」

科恩·卡多什用的技術與阿黛描述的那種技術,以及讓《新科學家》的編輯啞口無言的那種技術非常相似。一個微妙的電磁場刺激正確的大腦區域可以增強我們的注意力和做數學題的能力。美國空軍2007年的一份綜合報告指出,這項技術可以增強記憶力、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改善睡眠不足後的表現;增強睡眠的有益作用;減少對欺詐的恐懼;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改善視力;還能提高士兵站崗的能力。不難理解,世界各地的軍隊都渴望著這項新技術。

科恩·卡多什透露:「我有一個同事在國防部工作,希望我們能合作。情報機構也想用這項技術來提高士兵發現問題和做出推論的能力。但目前我還沒有和他們中的任何一家達成合作。」聽他說話的時候,一種陰鬱的挫敗感籠罩著我。寫這最後一段需要頗費些功夫來思考,輸入一個單詞,再刪除兩個。收集和研究這些材料也需要長時間的閱讀。如果我有這樣一個能增強大腦的裝置,我的效率能提高多少呢?想想看,把它拿去幫學生們做作業或者準備考試,簡直指日可待。

「有些學生已經在嘗試使用這種增強大腦的技術了。」科恩·卡多什微笑著說。我突然想起2013年初去英國時看到的一個學生,他的前額上就掛著一個小型硬碟似的設備。這個裝置有讓他的表現更好嗎?科恩·卡多什表示懷疑。「他們很盲目。他們用的是電場發生器,而據我所知,效果並不好,其實還很危險,甚至可能造成一些傷害。不過,他們如果操作得當,也可能會改善自己的表現。」

除了那些願意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實驗的神經學和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其他人也對這項技術表現了興趣。2013年年中,一家名為「Foc.us」的公司開始銷售第一款類似頭飾的設備,它有四個前額電極。公司稱,該設備能通過用戶的大腦感應出微小的電流,從而使神經元能更快地傳輸信號。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真的能提高使用者的認知能力,但該公司已經在嘗試用「更快的處理器、更快的繪圖、更快的大腦」這一廣告語來吸引體驗者。這種觀點認為大腦和很多其他的元素一樣,可以進行加速,也可以增強其性能。

這項技術會在社會上廣泛應用嗎?科恩·卡多什認為,我們很快就會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不一定是用於積極的意圖。「我認為,企業很有可能會讓員工用這類設備來提高業績和產量——我們最近討論過這個。」他說,「以後,這一領域的監管非常重要,因為這些設備還是有潛在危害的。如今的公司會要求員工在手機上隨時待命,而且在能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地方,也要繼續工作。這種不太健康的需求還在繼續著。我覺得這並不合理。這也不是我的目標。但是新技術問世的時候,總會有類似這樣的副作用。」

勾勒未來

技術前景和社會前景交織在一起的短期未來是極難預測的,這點我們已經解釋過了。比如說,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腦機接口會很快變得更小、更節能、更便宜,但是,人們是否會同意將其用於非醫療目的,例如提高他們與周圍環境的溝通能力?

我們還沒能找出這個問題以及類似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時代精神會發生巨變,也許人們會願意使用腦機接口。這樣的未來場景並不像起初看起來那麼怪異。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裡,人們的觀點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例如,想想20年前,你會願意和身邊的每個人分享你的日常活動經歷嗎?大概不會。然而,臉書已經讓數億人點頭了。時代精神已經變了,未來還會繼續改變。

未來的時代精神會演變成將腦機接口融入人類社會嗎?會的話,又是怎樣融入的呢?

答案是,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能夠想像的未來。在這個未來,確實會發生這種範式轉變。與前文描述的抗衰老的場景類似,這裡也可以強調與腦機接口應用相關的因素。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的情況,還能更好地了解那些需要為了實現轉變而去影響的因素。當然,前提是我們覺得這樣做值得。

即便未來的場景和我們勾勒的樣子有些出入(這也是有可能的),大腦和思想增強技術最終也將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所有熟悉這些技術的人都很有信心。90%的未來學家預測,到2043年,影響人類大腦的腦機接口將向公眾開放。其中1/3的人認為,這種接口將在2023年問世,也就是10年之內了。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仔細研究以下場景及其影響,因為它們很可能在未來幾十年變得非常重要。

場景

和上一章一樣,我們還是要簡要描述一個虛構的場景。會發生一系列事件來引導腦機接口融入社會,但是不可能預測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構築這個場景並不是要清晰準確地預測未來,而是要提出一個可能的未來。其實這樣的未來可能有很多種。設置這樣一個未來,我們還能了解腦機接口中一些可用的功能、它們的目標受眾以及設備的使用方式。

在這一章的開頭,我們討論了目前通過fMRI掃描儀獲取神經反饋的技術。fMRI掃描儀向受試者展示了自己的大腦活動影像。fMRI掃描儀非常昂貴,目前大眾還沒法使用。比它簡單得多,也便宜得多的腦電圖「大腦閱讀器」也可以提供大腦活動的反饋。這些技術目前來看還不是特別有效和可靠,但基本可以預測,幾年之內它們就會變得更加先進和準確。

那麼,我們假設,隨著計算機和醫療設備領域的不斷突破,腦電圖掃描儀的購買和使用會變得越來越普及,同時能夠極其準確地讀取腦電波。設備的價格會變得更實惠,還會搭配應用程式,可以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屏幕上顯示使用者的大腦活動模式。經過幾周的磨合,許多人將能夠有意識地控制情緒。有些人僅通過思考就能打開特定的大腦「迴路」,喚起積極的感覺,比如快樂和性興奮,或抑制消極的感覺,如憤怒和嫉妒等。

當然,這些特定的神經反饋技術不一定是最先融入社會的。科 恩·卡多什正在實驗室裡試驗的腦刺激技術,有可能在民用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實現與神經反饋技術類似的效果。話雖如此,因為我們描述這個場景只是為了進行一個關於非侵入性大腦接口如何融入社會的思維實驗,所以我認為,這兩種技術之間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

同樣要提到的是,這種假設並沒有完整的證據支持,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無法估計一個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腦。一些研究數據表明,也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減輕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甚至改善人的注意力和記憶能力,但是這些結果還比較新,我們首先需要確保它們能在獨立實驗中複製。關於這種場景的目的,我們假設這些研究都是可靠的,而且普通人也能花幾百美元買來腦電圖設備,甚至控制自己的大腦。


記者:餘梓宏

相關焦點

  • 冰川融化,釋放遠古病毒組團來襲,科技進步能否應對人類未來危機
    雖然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在近百年時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甚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讓人類社會的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可是我們同樣需要看到,這些改變大多都是科技在應用層面對人類的一些改變。也因此在很多基礎研究領域,科技進步的幅度並沒有很大。
  • 病毒大流行: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小行星撞擊?
    人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臨災難。目前人類正在面臨病毒大流行的戰鬥,然而這場戰鬥並非單純的衛生事件,小行星科學家也從這場戰鬥中汲取小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病毒大流行與小行星撞擊: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相同,都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努力。
  • 科學家預測未來病毒大流行:4種病毒被列入「高風險清單」
    5月11日,西班牙媒體刊發題為《新興病毒》的文章稱:迄今為止,已經測序的、以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為宿主的病毒約500種,大多數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儘管它們不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但有4種病毒未來幾年內或將引發大流行,分別是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尼帕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和拉沙病毒。
  • 接骨木果實可以幫助對抗流感,強力抑制病毒效果好
    民間藥物和草藥產品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來對抗各種疾病,但是有些難以科學解釋其藥用價值。
  •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2020-07-28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他認為兩次大流行病的間隔時間變得越來越短,並預測下一場大流行病將更加致命。 二則,中醫的觀點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將來可以減少疫病的發作嗎?從中醫來分析,這是不可能的。疫病是不可終止的,因為天地五運六氣變化,總有某個時候會偏頗較大,由此即會在天地之間形成瘟疫毒氣,進而導致疫病流行。
  • 肺部巨噬細胞能否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巨噬細胞對幫助COVID-19患者抵抗炎症並存活非常重要。」如果這種「維持和平」的嘗試失敗了,那麼發燒和咳嗽可能會升級為威脅生命的疾病,成千上萬的COVID-19患者因這種疾病而死於大流行SARS-CoV-2病毒。在大多數情況下,巨噬細胞(消耗病原體的大型免疫細胞)是第一反應者。但是,研究人員今天在《科學免疫學》雜誌上報導表示,在感染了病毒性流感的小鼠的肺中,這些白細胞的一小部分正好相反:它們抑制了過度的炎症。
  • 愛滋病大流行揭秘:人類真是太汙了
    科學家通過對人類社會事件的研究,揭開了愛滋病病毒首次闖入人類生活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後來的傳播方式和特點。愛滋病病毒最初起源於西非中部猿猴感染的某種病毒,因為人類獵食叢林動物,這種被稱為HIV-1型病毒跨越物種進入人類世界。
  • 病毒是人類「敵人」嗎?傳染病專家解讀「病毒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病毒和人類,始終在共同進化
    什麼是大流行病(pandemic)?不同於 endemic(影響範圍相對有限的、長期的疾病,如 HIV),和 epidemic(短暫爆發的疾病,如流感),大流行病指的是甚至可能波及全球的爆發性疾病。比如,已被消滅的天花,自 19 世紀以來奪走了 3 億人的生命。還有西班牙流感,1918 年爆發,兩年間就將世界 5% 人口置於死地。
  • 病毒大流行的幾大原因
    公共衛生官員表示,在未來15年內,一種快速傳播的病原體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自此,我們國家近期的新冠病毒好像就驗證了這個道理。我們無從知曉到底是否是因為飲食所導致的。可是下列因素真的是病毒流行的重要原因。(以下觀點僅代表我個人)1.人口增長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地球上的人口不到20億。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給黑洞拍照尋病毒抗體 他們帶來地球最前沿科技
    「看清」黑洞、宇宙;美國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創始所長理察·勒納和糖生物學專家雷蒙德·德威克分別分享抗體研究和糖生物學研究是如何幫助人類對抗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內的疾病。謝普德·多爾曼:拼出地球大的「眼睛」人類一起看見了黑洞2019年4月,當火焰般環狀光圈揭開面紗,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刷屏全世界,愛因斯坦的預言終得以「眼見為實」。
  • 中國科學家耗時數年研究新型豬流感病毒,警告未來或將造成大流行
    一項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一篇論文,稱其發現了一種名為 G4 的新型豬流感病毒,令我們擔心的是,這種新發現的病毒同時具有三顆毒株的特性,其中的一顆毒株具有潛在的人傳人的特性,研究人員稱,我們需要密切的關注,因為這種病毒未來可能會發生大流行。
  • 4本黑科技小說,主角擁有超強科技,受到各國追捧,裝逼大殺四方
    4本黑科技小說,主角擁有超強科技,受到各國追捧,裝逼大殺四方第一本:《我在末世有套房》 作者:晨星LL書評:主角能夠在現世跟末世兩個平行世界自由穿梭,原本只想從末世弄點黃金改善生活,結果卻獲得了來自未來的技術,在現實世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末世也擁有了自己的武裝。
  • 不要害怕流行病毒
    流行病毒是人類發展的清道夫,是上天安排的生物可持續發展催化劑。他可以促進生物發展改良,淘汰老弱病殘。可以解決人類發展問,社會老齡化問題,住房問題,等等!一些人類非常棘手問題。 人類發展要順應自然,順應規律,而不要老是想到逆天改命。一切對抗大自然的事,最後多會被報復的。
  • 大江東|頂尖大腦思考硬核話題:莫讓人類未來打折扣
    大江東工作室梳理發現,從縱向角度來看,論壇參與人員年齡橫跨三代科學家,橫向角度,論壇討論主題涉及多學科、跨領域。並且各類要素採取混搭模式,常常看到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共同探討技術難點,80多歲的院士和十幾歲的「小科學家」親密互動。病毒、氣候、糧食、就業、人口……會場上,頂尖大腦思考硬核話題,金句頻出,觀點自然不容錯過。
  • 疫苗的起源-人類與病毒的戰爭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疫苗,是為了對抗由一種名為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感染這一病毒並幸運活下來的人,皮膚上會留下密密麻麻的疤痕,類似小花朵,天花一名也就由此而來。天花病毒的死亡率極高,約為25.5%,平均每4個感染者當中就會有1人死亡。
  •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打開APP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 機器人成為骨幹勞動力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1-01-16 09:20:45
  • 瘟疫曾多次放過人類,人類能否放過野生動物?
    國家衛健委專家高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攤位上分離到了病毒,新型冠狀病毒來自野生動物證據確鑿。疫情披露後,全國大量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宣布休市。而這一切,似乎有點晚。奪命瘟疫如何通過野生動物傳染給人?如果病毒源頭是野生動物,那麼它背後流竄的舞臺在哪裡?穀雨數據試圖尋找答案。
  • 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入選「國家隊」
    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入選http://www.huaue.com  2019年2月28日  來源: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韓文嘉)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