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巨噬細胞能否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2020-12-05 財經塗鴉

「巨噬細胞對幫助COVID-19患者抵抗炎症並存活非常重要。」

編譯:步搖

編輯:tuya

出品:財經塗鴉

本文來自《Science American》3月27日發布的報導。

為了抵抗呼吸道感染,身體需要兩管齊下。首先,它將免疫細胞發送到現場以消滅病原體。然後,防禦系統必須防止那些第一反應者迅速失控。如果這種「維持和平」的嘗試失敗了,那麼發燒和咳嗽可能會升級為威脅生命的疾病,成千上萬的COVID-19患者因這種疾病而死於大流行SARS-CoV-2病毒。

在大多數情況下,巨噬細胞(消耗病原體的大型免疫細胞)是第一反應者。但是,研究人員今天在《科學免疫學》雜誌上報導表示,在感染了病毒性流感的小鼠的肺中,這些白細胞的一小部分正好相反:它們抑制了過度的炎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免疫學家史玉芳說,這些巨噬細胞也存在於人肺中,這表明它們「對幫助COVID-19患者抵抗炎症並可能存活非常重要。」該醫院向武漢市派遣了工作人員和物資,但施未參與這項新研究。

這項研究始於七年前,當時紐約大學朗格健康中心的免疫學家卡馬爾·卡納(Kamal Khanna)注意到他發現了令人驚嘆的東西。當時,他的實驗室正在研究一組類似的巨噬細胞,不是在肺部,而是在脾臟,即淋巴系統中的血液過濾器官。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的小鼠組織上,巨噬細胞在脾臟富含免疫細胞的區域周圍形成藍環。「它們看起來像星雲,」卡納說。

這些單元不僅在視覺上令人印象深刻。當研究人員採用遺傳策略消除巨噬細胞時,小鼠在感染了少量通常會清除的李斯特菌後僅兩天就死亡了。另一個觀察結果也令人吃驚:當其他免疫細胞堆積了脾臟中的抵抗感染區域時,這組巨噬細胞仍然存在。「而且我們認為,這種分隔也必須存在於(非免疫)器官中,」 Khanna說。2017年發表的脾臟發現為肺部新分析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複雜的器官中,絕大多數巨噬細胞生活在稱為肺泡的微小氣囊中。但是,當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檢查肺部組織時,他們看到的數量卻大大減少了,但情況卻截然不同。與大型且圓形的肺泡巨噬細胞(AM)不同,稀有的巨噬細胞會伸長並帶有伸張的手臂,在肺泡中找不到。這些新發現的細胞稱為神經和氣道相關巨噬細胞,即NAM,在氣道聚集並與周圍神經相互作用。卡納說:「整個呼吸道分支被這些巨噬細胞照亮了。」

在另一組研究中,他的團隊清除了AMs或NAMs的小鼠,然後用流感病毒感染了這些動物和正常小鼠,並比較了各組病毒的水平。這些實驗揭示了工作的分工:AM有助於對抗病毒,而NAM則可以保持和平並防止組織受損。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巨噬細胞生物學家Mallar Bhattacharya說,這種差異可能對於設計針對炎症的療法非常重要,而這是COVID-19中的一個大問題,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稱之為研究 「用於清除特定巨噬細胞亞群的新穎工具的巧妙應用。」

耗盡NAM的小鼠產生了更高水平的幾種炎症分子,包括一種叫做IL-6的分子,這種分子參與了一些患有嚴重COVID-19的患者中所謂的「細胞因子風暴」。在最近對武漢市191名接受該疾病治療的人的研究中,死於該疾病的患者的血液IL-6水平比倖存者高。現在,臨床試驗正在評估COVID-19患者中IL-6阻斷抗體(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藥物)。

這項新的研究沒有解決NAM與神經的交織如何與這些免疫細胞的功能有關。Khanna希望通過消耗NAM並評估周圍神經的健康狀況,或者通過檢查在不同類型的感染過程中如何影響氣道神經來獲得對未來小鼠研究的了解。鑑於最近的研究表明,神經元與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繫很有趣,這表明腸道巨噬細胞與神經纖維之間的化學串擾可以控制蠕動,蠕動是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的過程。

一個更緊迫的問題是NAM是否參與了COVID-19。為此,Khanna與NYU Langone Health合作,從死於該病的人那裡獲取新鮮的肺組織,但這樣做在後勤方面很困難,而且可能有風險,鑑於紐約市案件數量的增加,目前更大的挑戰是「基本上,我們的實驗室已經關閉」,Khanna說。

相關焦點

  • Immunity:某些肺部巨噬細胞可導致肺部遭受嚴重的病毒攻擊
    2021年1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某些情況下,肺部中的免疫細胞會導致病毒攻擊的惡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不同種類的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如何在肺部產生,以及其中的哪些巨噬細胞可能導致嚴重的肺部疾病。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在未來治療COVID-19等疾病。
  •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新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
    目前,人們尚不清楚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相關的呼吸道免疫特徵。當地時間5月12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便聚焦新冠患者的呼吸系統免疫反應的異常情況。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的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研究者表示,這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以上研究來自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復旦大學公附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免疫學系,通訊作者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等。
  • 待出院新冠患者意外死亡後發現肺部仍殘留病毒,或解復陽之謎
    鼻咽拭子陰性但肺組織仍然有病毒的可能性。此外,研究團隊的研究為鼻咽拭子連續3次PCR陰性的肺部病毒殘留患者提供了首個病理學證據。因此,研究團隊強烈建議對可以出院的患者再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的SARS-CoV-2進行PCR核酸檢測,並延長檢疫時間。
  • 與新冠病毒賽跑,免疫屏障能否跑贏疫情擴散?
    (抗擊新冠肺炎)與新冠病毒賽跑,免疫屏障能否跑贏疫情擴散?  中新社北京1月7日電 題:與新冠病毒賽跑,免疫屏障能否跑贏疫情擴散?  作者 郭超凱 李京澤  隨著1月6日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全域調整為高風險地區,目前全國中高風險區域已達50個。
  • 人體免疫力如何對抗病毒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與疾病包括病毒鬥爭的歷史,遠的例如天花病毒,近的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我們人類都最終戰勝了這些極其可怕的病毒。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對付新冠病毒方面,除了科學的對症治療之外,人體免疫系統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 疫苗能否對抗變異新冠病毒?生物新技術總裁對全世界做出承諾
    (Biontech)共同開發的新冠疫苗獲得了歐盟委員會的批准。然而上周末和本周初,英國陸續發現數種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這給疫苗獲批的喜訊帶來一絲陰霾:面對已經「變身」的新冠病毒,疫苗還能發揮出它原有的作用嗎?
  • 以營養學抵禦新冠病毒入侵,新冠病毒症狀自查表單
    抵禦新冠病毒,至少還可以做些什麼?(一) 作為一種回到未來的預防策略:如果我們終究無法阻擋新冠感染發生,有沒有可能最大化無症狀感染者?除了可能會在半年後失效的疫苗方案,還有沒有人類第二重防線? 如何布置對抗病毒的三級預防?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納米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吸走」新冠病毒
  • 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是什麼?
    能否通過找到天敵的方法來殺死新冠病毒呢?病毒是地球上一種十分特殊的存在,當地球上第一次進化出細胞時,病毒可能就隨之誕生了。病毒與通常意義上的生物區別很大,病毒不存在細胞結構,它們只由遺傳物質(RNA或DNA)與蛋白質外殼組成。病毒無法獨立自我複製,需要藉助宿主的細胞才能進行。病毒會入侵人體,但人類也有相應的東西來阻止病毒入侵,這些東西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病毒的天敵。病毒入侵人體之後,巨噬細胞會識別出入侵的病毒,併吞噬和消化它們。
  • ...型新冠肺炎病因研究重大成果,揭示炎症因子風暴和肺泡巨噬細胞...
    圖說:王朝夫團隊發布研究重大成果  採訪對象供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席捲全球,成為威脅全人類公共衛生健康的敵人。中國作為這場戰「疫」的先鋒隊,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攻堅戰中做出巨大的貢獻,除了在疾病診治中的經驗分享,在疾病病因學方面也展開深入探索。
  • 顏寧、張文宏等對話祁海:免疫系統是如何對抗新冠病毒的?
    「所以,病毒和免疫系統實際上是矛和盾的關係,」祁海表示,基於免疫系統的作用原理,最理想的對抗新冠病毒的辦法就是研發中和抗體疫苗。  本次講座由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主持,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李文輝、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專家共同討論。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這一研究來自3月30日《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Age-related rhesus macaquemodels of COVID-19》(新冠年齡相關的恆河猴模型)。
  • Science: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武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從美洲駝(llama)身上提取小型的但極其強大的SARS-CoV-2抗體片段的新方法,這種抗體片段可以被製成可吸入的治療劑,具有預防和治療COVID-19的潛力。
  • 德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人體中有影響病毒繁殖的酶
    該研究有助於找到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除了疫苗,尋找有效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來自德國感染研究中心和蒂賓根大學的德爾格博士及其團隊通過一種新穎的方法發現了新冠病毒的一個弱點,可以用來開發針對性的藥物。生物信息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識別出了一種對病毒至關重要的人類酶。
  • 德國生物信息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近日,德國的生物信息學家通過計算機模型識別出人體中一種對新冠病毒繁殖至關重要的酶,如果抑制這種酶,病毒就會停止繁殖而不影響宿主細胞。該研究有助於找到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除了疫苗,尋找有效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 科普:病毒大搜捕——新冠病毒與核酸檢測
    新冠病毒是怎樣複製的?人的基因組長度大概有3GB,而新冠病毒長30KB,二者相差了10萬倍如果人的基因組是一個12集的電視連續劇,那麼新冠病毒就是其中一個0.3秒的鏡頭,相比起來非常小。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遺傳信息,今天反而成為了讓人類非常頭痛的一個東西。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