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的蝴蝶》:一本難以定義的博物學著作

2021-01-10 澎湃新聞

一部《洛麗塔》讓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享有盛名,即使沒讀過這部小說的人,對「洛麗塔」三字所代表的禁忌之戀的含義,怕也不會陌生。

但在2011年,文學家納博科夫卻因為他的蝴蝶研究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倫敦皇家學會學報》刊登了一篇有10位作者的論文,他們宣布通過DNA研究,證實了納博科夫1945年提出的假說。納博科夫當時認為南美洲的眼灰蝶來自亞洲,是經由白令海峽遷徙過去的。但在作家生活的時代,這一假說被同行說成是「業餘的推測」。

8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一場關於博物學新書《納博科夫的蝴蝶》的研討會。這部人物傳記講述納博科夫對眼灰蝶的探索,被歸入「博物學文化叢書」也昭示了它在科學方面的嚴謹。換言之,這本傳記的主人公是博物學家納博科夫,而非寫出《洛麗塔》的文學家納博科夫。

菲利普 · 哈爾斯曼拍攝的納博科夫捕蝶

受邀來到研討會的專家,一半完全來自自然科學領域,另一半完全來自文學領域。在討論中兩個領域的專家仿佛處於「平行世界」。

文學研究者可以純文學地切入這本書。《納博科夫傳》譯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佳林表示,「這本書為納博科夫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可能。喜歡納博科夫的讀者經常被他笑說中關於蝴蝶的描寫陶醉,也有學者喜歡把他描寫的意象和蝴蝶結和討論,但往往是失敗的,因為缺乏博物學相關知識,本書為我們了解納博科夫和鱗翅目昆蟲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文獻。」

博物學者卻認為該書講了很多專業的分類學方法。上海自然博物館原館長金杏寶表示自己並不熟悉納博科夫,「但看了書十分興奮,他寫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親身經歷,研究方法、採集方法都是差不多的。這本書普通人作為昆蟲入門書來讀有點難,有很多概念性的東西,但搞昆蟲的研究生可以讀讀,講了很多分類學的方法,通俗優美,不像教科書生硬。」

「博物文化叢書」主編、北京大學教授劉華傑將這稱作「納博科夫的雙L人生」,第一個L代表文學(Literature)有關,第二個L代表鱗翅目昆蟲學(Lepidoptera)。涉足截然不同又同樣專業的兩個領域,這正是納博科夫的魅力。

偉大的文學家和卓有建樹的鱗翅目分類學家

納博科夫身後頭頂偉大的文學家和卓有建樹的鱗翅目分類學家兩頂光環,要準確呈現這一點卻並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納博科夫的蝴蝶》由兩位作者共同寫就,第一作者庫爾特·詹森是一位鱗翅目分類學、系統演化和生態學方面的專家,第二作者史蒂夫·科茨是《紐約時報》記者。他們在這本書上下了很大心血,2000年,《納博科夫的蝴蝶》登上《波士頓郵報》十大科學類暢銷書榜。

近年來致力於在國內推廣博物學的劉華傑教授將這本書推薦到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起初由兩位動物學博士王志良和李穎超翻譯,但二人在翻譯過程中發現「涉及蝴蝶的專業程度超出預期」,於是找到對鱗翅目頗有研究的朋友丁亮,希望他幫忙翻譯這一部分內容。

納博科夫畫的蝴蝶手稿

「閱讀越震驚,心想什麼樣的人寫出了這樣一本書啊,這樣一部枯燥乏味的書難道真有讀者嗎?說文學不是文學,說科學不是學術論文,說傳記也不是專門為納博科夫寫的……但當讀到後來,卻不禁被那些平實簡單的描述所吸引,深嘆外國讀者的幸運。」丁亮這樣形容初次閱讀的感受。

納博科夫喜歡一切蝴蝶,但他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類別——眼灰蝶。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研究之後,他把南美洲眼灰蝶分出9個屬,其中7個是自己新引入的,另外兩個為修訂。

「單是這一點並沒有什麼,很多分類學家也是這樣工作的。」劉華傑教授表示。不但如此,著名小說家的身份還給納博科夫帶來困擾,類似於今天「寫小說最好的博物學家」其博物學上成就一定會受到質疑。事實上,1977年去世前,納博科夫一直很在意自己在科學史、博物學史中的地位,但他沒有等到學界的共識。

納博科夫的蝴蝶研究重獲重視是在1990年代到2010年代,其間科學家重拾對南美眼灰蝶的研究,發現了很多新種,這些新蝴蝶全部可以歸類到納博科夫此前分出的9個屬中。「科學家發現,想從其中增加或者刪除一個屬都非常困難。」 劉華傑表示,在還有很多新種未發現的情況下,納博科夫就做出這樣精確的歸類,「需要有判斷力和驚人的洞察力」。

為了向納博科夫致敬,科學家用納博科夫小說中的人物名來命名這些新的眼灰蝶,納博科夫研究專家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多建議,自然的,有一種眼灰蝶被命名為「洛麗塔」。

黑脈斑蝶

一生熱愛研究蝴蝶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我望著她,望了又望,昔日如花妖冶,現在只剩枯葉還鄉。蒼白,臃腫,混俗,腹中有別人的骨肉……但我愛她,他可以褪色,可以萎謝,怎樣都可以……但我只要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

這是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最著名的句子,而「生命之光」「萬般柔情湧上心頭」形容他一生研究蝴蝶的經歷,竟是十分妥帖。

納博科夫於1899 年4月23日生於俄國聖彼得堡聲名煊赫的貴族世家,他父親是俄國立憲民主黨的創始人之一,被推舉進入俄國立法機關,還是一位蝴蝶收藏家。應該說,納博科夫選擇蝴蝶也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納博科夫的母親喜歡蘑菇,她教納博科夫如何將捕到的蝴蝶展翅製成標本,又手把手地領著他在深林中捕蝶、採蘑菇。

納博科夫捕蝶

標本收藏需要大量精力和金錢,在當時也是一項時髦的貴族愛好。但納博科夫的貴族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1917年二月革命後,他們舉家逃往克裡米亞,開始在歐洲的流亡,由克裡米亞到英國劍橋,由劍橋又到德國。之後,因納粹德國的壓迫,他又流亡到美國。

在這一過程中,納博科夫家財盡失,在美國一所學校兼職教授俄羅斯文學。但在這段困難的時光,他依然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去觀察蝴蝶。

納博科夫發現並命名的蝴蝶新種

一個假期,納博科夫的學生多蘿西開車帶他們夫婦從東部的波士頓橫穿美國觀察蝴蝶,途中納博科夫發現了一種新蝴蝶,為表示感謝,他以學生的名字命名了這種蝴蝶。

1941年到1948年,納博科夫全身心投入到蝴蝶研究中,每天在顯微鏡下工作達14個小時。這幾年他在蝴蝶研究上獲得了許多成就: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利用生殖器解剖的方法為南美眼蝴蝶進行了系統分類、發現並命名了許多眼灰蝶,特別是提出一個大膽假設:南美洲的一些眼灰蝶是從亞洲穿過白令海峽過去的。

而直到1958年寫出《洛麗塔》後,納博科夫的其他小說銷量也跟著大漲,他們一家才終於擺脫侷促的生活。

《洛麗塔》中關於美國郊野風光的描寫,正是來自他捕捉蝴蝶的路途所見。納博科夫甚至在後記中寫道,「我和我太太每年夏天都會外出捕捉蝴蝶……在俄勒岡州的阿什蘭市,夜間或陰天能看到蝴蝶在飛舞,而我正是看到這種蝴蝶才獲得了《洛麗塔》的創作靈感」。

1975年,76 歲的納博科夫獨自一人在瑞士達沃斯山上捕捉蝴蝶,在陡坡處一不小心摔進山谷。在接下來18 個月的生命中,他的健康每況愈下。1977 年7月2 日,納博科夫因肺部堵塞了過多液體而死亡。這一天之前,兒子德米特裡· 納博科夫來醫院看過他,見了他生前最後一面,臨走時兒子親吻了他的額頭,看到了他溼潤的眼眶。德米特裡· 納博科夫後來寫道:「我問他為什麼流淚?他回答說他看到了一隻蝴蝶在展翅飛舞;從他的眼睛裡,我明白: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將要離開,不再想著還能捉到它了。」

藝術與科學,都是「無用」的

作為蝴蝶研究者的納博科夫和作為著名作家的納博科夫之間,是否有相通的地方?

劉華傑認為,「貴族氣質」構成了這個支撐點。「藝術與科學,本來都是『無用』的,為無用的事情勞神費力,是需要判斷力和智慧的。」

「納博科夫不是想成為一個科學家,他在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工作過,他也不是想在這些極好的地區買個房子,或者再買一個留給兒子,他想搞清楚的,只是那些蝴蝶到底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們的起源是什麼、它們演化的路逕到底是怎麼樣的、它們來自哪裡所去何方……」 丁亮認為,這是納博科夫所秉承的「西方博物學」傳統,精神情感層面的博物學不是自然反饋給人類的情感,而是面對自然生靈,所自發產生的持續的興趣、了解的衝動、無私的熱愛和嚴肅的態度。而這,是中國文化中缺失的一塊內容。

這也是上海科技館前館長金杏寶的態度,她認為科技館的員工該認真讀讀這本書,因為現在科技館員工面對標本,「看到的都是死的東西」,「這些蝴蝶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它們和植物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我們一概都不追求了,這是有問題的。像納博科夫是實實在在地在考察,在觀察,在研究,這些東西都是博物學要做的。」

劉佳林則提到納博科夫反覆提及的一句話「科學的熱情與詩的精確」,「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科學需要精確而詩歌需要熱情,但納博科夫把這個反過來說,基本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科學家要有熱情,一個詩人要追求精確。在博物學復興當中,我們需要選擇一些好的圖書,納博科夫是國際著名的作家,同時又是非常知名的昆蟲學家,利用他來推動國內的博物學,是很智慧的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丨《納博科夫傳》作者:納博科夫還有許多有待發現的地方
    他最富盛名的學術成果包括《納博科夫的<阿達>:意識之地》、兩卷本《納博科夫傳》、《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藝術發現的魅力》、網站「阿達在線」,此外還編有八卷本的納博科夫小說、回憶錄、蝴蝶著述、詩歌翻譯及詩集。1979年,不到三十歲的博伊德在多倫多大學完成博士論文,研究內容便是納博科夫最為複雜的英文小說《阿達》。
  • 王者榮耀:奇妙博物學實戰技能特效一覽,淺綠色蝴蝶配鮮花很漂亮
    王者榮耀官方已經確定正式服將在周四(7號)零點上線全新皮膚—奇妙博物學,關於新皮膚原畫海報小編已經有過介紹,想必大家更加好奇這款福利皮膚的局內特效和模型如何,一起來看看吧!莊周奇妙博物學皮膚的人設為一個博學多才又愛打瞌睡的天才,這點通過穿著的博士服和帽子便能看出一二,由於鯤是自然之靈所化,因此模型中加入了大自然元素,比如鯤身上有草地和彩色鮮花點綴,在配色上帶來了非常舒服的視覺效果!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近日,在清華大學鄴架軒書店,劉華傑與清華大學科技史教授劉兵就建構西方博物學文化這一話題展開對談,希望通過對上述人物的身份之辨,引領大家走進博物學,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博物學文化。他注意到,雖然在中國,並沒有專門的博物學研究,甚至稱得上極其另類,但在國際上,博物學卻受到科學史、環境史、文化史、科學哲學、人類學界的廣泛重視,從某種意義上,博物學研究成為了一種顯學。當然,劉華傑強調,研究西方博物學文化,並不是說中國沒有博物學,「中國博物學史上近代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王世襄——著名的玩家、明清家具專家。
  • 周作人鼎力推薦的博物學經典《動物生活史》出版
    一部與法布爾的《昆蟲記》和布封的《自然史》並駕齊驅的博物學經典。文筆如此優美,故事如此有趣,讓你忘記這原本是一本博物學著作。【書籍信息】書名:《動物生活史》作者:約翰·亞瑟·湯姆森譯者:胡學亮定價 :68.00元出版時間 2015年5月【作者介紹】約翰·亞瑟·湯姆森(John.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科技著作之《夏小正》和《博物志》!
    《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物候學著作。《夏小正》因為原稿散佚與成形的問題,成稿年代爭論很大。相傳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據記載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因為春秋時代的杞國在使用它。
  • 這本著作記述了144種上海蝴蝶
    這本著作記述了144種上海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臺羽化成蝶的愛情故事,你一定知道。可你或許不知道,他倆最終化成了什麼蝴蝶?常見的柑橘鳳蝶  上海本土蝴蝶很多,有玉帶鳳蝶、絲帶鳳蝶、柑橘鳳蝶等,最常見的要數菜粉蝶,還有遷飛蝶類虎斑蝶,唯一翅面橙紅色的叫灰蝶紅灰蝶……在上海動物園剛剛出版的上海第一部本土蝶類的原創著作
  • 納博科夫在美國 | 貫穿一生的「蝴蝶夢」(連載三)
    這20年塑造了納博科夫的後半生,造就了如今被世界所熟知的納博科夫。以下為《納博科夫在美國》([美]羅伯特·羅珀 著)部分內容選讀。作者尋訪納博科夫旅行、捕蝶、教學、寫作、交往的歷史痕跡,從納博科夫住過的汽車旅館,寫作的工作間,講課的教室中,發現他當年的真實生活,揭示美國對於納博科夫的真正意義。
  • 蝴蝶「字典」的故事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蝴蝶作為熱門的觀賞昆蟲之一,憑著美麗的外形,吸了一波路人粉,將人類因厭惡蚊子、蒼蠅與昆蟲拉開的距離補了回來,吸引更多人願意主動去認識、了解昆蟲,並發自內心的科學保護昆蟲,在這一點上,蝴蝶功不可沒。所以研究蝴蝶,對大眾了解蝴蝶這個物種、了解昆蟲這個系統,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 史上最全的蝴蝶標本show ~
    有一個屬的蝴蝶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他曾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的紐約郊區發現過一種從未被記載過的新蝴蝶品種,按照納博科夫自己的話說就是,那種蝴蝶有著「大海般的藍色」。人們把這種蝴蝶通俗地稱為「卡納藍蝴蝶」(Karner Blue),而它的正式學名是Lycaeides melissa samuelis,也就是下圖中的這種蝴蝶:卡納藍蝴蝶,美得簡直一塌糊塗
  • 蝴蝶與婦道:博物歷史上的性別歧視
    女性不只被局限在博物學更為「淑女」的一面裡——可以飼養,不能殺死(男性可以隨意獵殺),如需標本,那就去購買或交換——社會對於她們如何獲取知識同樣有所約束,女性長久以來被科學性和哲學性的作品排斥,只能書寫一些和家庭或閨蜜情感有關的作品,不能顯露自己的知識,否則會被認為沒有教養。
  • 《原神》萊納德的著作坐標地點在哪 萊納德的著作圖文教程
    導 讀 原神萊納德的著作是遊戲當中的一個任務,需要尋找到山與海之書才行的,這樣的話只有在相應的位置上才能夠有機會找到
  • 如何|餵養一隻蝴蝶
    但我教給你的「如何餵養一隻蝴蝶」完全不是瞎扯噢!小時候我買了一本《給女孩的神奇手冊》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你可以從中知道從如何製造泡泡浴直到如何躲避外星人的實用知識。(最近我發現它當時還出版了《給男孩的危險手冊》 )《給女孩的神奇手冊》去年我買了一本《神秘動物圖鑑》,並痴迷於那些虛構的生物。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原標題: 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19世紀最出色的鳥類博物學家與插畫師,用手繪記錄飛鳥之美
    跳求偶舞的華美極樂鳥今天,小編介紹三位19世紀最出色的鳥類博物學家與書籍插畫師,他們用精湛的手繪技藝,記錄下了大自然中的飛鳥之美。其中有許多如今已瀕危的物種。在眾多的鳥類學家和博物學家中,勒瓦揚被認為是首先用彩色圖版展現鳥類的人士之一。其1801-1806出版的《天堂鳥、佛法僧、巨嘴鳥以及擬啄木鳥的自然史》一書,由當時法國最出色的插畫師雅克·巴拉班德(Jacques Barraband)合作繪製插圖。巴拉班德繪製圖片時參考的都是標本,精細地再現了標本的細節,同時也把標本的破損如實地記錄了下來。
  • 昆蟲和刺蝟、文學與博物學的相遇:作家陳思呈家的「微觀大自然」
    書房以白色為主調,書籍按分類整齊擺放:「書房一」是社會學、散文、詩歌、小說;「書房二」是歷史、地理、生物學、植物學、博物學比如說這個房間是我和我兒子的興趣交集,主要放社科類的,歷史、地理、生物學、植物學、博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另一個房間放文學類的,散文、詩歌、小說,是我平時用得最多的,客廳放小寶(兒子)和他爸爸的書。
  • 《中國蝴蝶圖鑑》 出版的點點滴滴
    1700多種蝴蝶,1.3萬張圖片就是這樣不斷徵集得來。一次次的審稿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次的學習過程。每次聽編委老師們講述一些關於蝴蝶名字的由來等典故,我們都著迷。心中對蝴蝶的喜愛漸深,想著再做一本關於蝴蝶故事的圖書。當所有編委老師在北京對我們、對《中國蝴蝶圖鑑》點讚時,我們的心美得比北京的藍天還藍。  新的出版環境,讓我們一直在努力。
  • 如何用博物學的眼光來觀察一棵樹?
    《怎樣觀察一棵樹》,(美)南茜·羅斯·胡格 羅伯特·盧埃林著,阿黛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9月版博物學觀察一種無用卻美好的方式作者採用的這種新視角就是博物學式的觀察——一種無用而美好的觀察自然的方式。觀樹之旅極富美感的樹木生理變化任何事情如果要做到深入都需要專業的知識,觀察樹木也不例外,它雖然屬於大眾消遣的博物學娛樂活動,但是人們想要觀察到更多令人驚奇的樹之秘密,還是需要多少了解一些植物學的知識。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要用文字來描述自己觀察的樹木並不容易,首先樹木的學名和植物學專用術語就會使人感到陌生和頭痛。
  • 國外驚現神話生物解剖著作
    《The Resurrectionist》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西方神話生物解剖學,包括人魚、天使、海妖和獅身人面怪獸斯克芬斯等等,作者是美國新澤西的藝術家E.B. Hudspeth。  《The Resurrectionist》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西方神話生物解剖學,包括人魚、天使、海妖和獅身人面怪獸斯克芬斯等等,作者是美國新澤西的藝術家E.B. Hudsp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