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席勒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惑,同時在進行幾件事,但似乎無法全部完成?
顧慮其他的事情而無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
常常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
常常玩樂閒逛卻感覺空虛?
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合理管理時間!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的時間到底去哪兒了?
怎麼分清時間的有效或者無效性?
怎麼區分工作任務的屬性?
為了最大化的利用時間,我們要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三種時間管理的方法。
一、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分為四個象限。
——引自百度百科
評估一件事情,重要程度的標準是按照職業價值觀來判斷的,緊急程度是按照時間底限來確定的。事務分門別類後,接下來就是對每個象限的事務的處理順序和方法。
在這裡給大家提供4個建議。
優先解決第一象限
準確的判斷力決定了事務是否能向第二象限轉移。
區分一四象限
第四象限很緊急的事實造成了它很重要的假象,這些事情也是我們忙碌且盲目的源頭。
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委婉拒絕或放權以減少此類事務的發生。
投資第二象限
既然要在第二象限做好規劃,那我們具體怎麼樣做呢?
我給出的應對策略是:對第二象限的事務進行目標描述和任務分解,然後給出項目及各個任務的目標,同時給出計劃時間和負責人。
減少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是調節工作強度和生活壓力的調和品,但它們卻很容易使人沉迷。
看似無關緊要也要做好時間規劃,避免「時間殺手」。
我想說的是,「四象限法」的目的不是說讓我們每天安排很滿,做很多事情,而是要學會將時間、精力更多地分配到那些對於達成人生目標有重要價值的事情上,也就是關注需要投資的第二象限的事務。
二、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也叫「80/20法則」,他認為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引自百度百科
二八定律的時間觀就是做有用功的時間僅佔一天時間的百分之二十,這裡的「有用功」是指高效率學習的時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同樣的經歷,在讀書的時候,每到期末複習了,每次翻開書,就從第一頁開始,慢慢的閱讀和理解,目錄都要花好長時間。
這種狀態持續不了多久,我就會感覺不堪重負,怎麼還有那麼多沒有複習,耐心也被消耗殆盡。到了考試時,一本書都沒有完整看完過。
我開始意識到,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才會取得更大的效果,要想面面俱到還不如重點突破,專注於用20%的內容來獲得80%的價值。
在這裡有些小技巧,如掙脫日常瑣事的束縛,投入興趣到重要的事。提高自己的專注力,為重要的事情創造時間,這樣做可以合理的利用二八定律,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三、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裡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
——引自百度百科
以 25 分鐘作為一個基本的單位,來進行自己的工作,這是番茄工作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我們把這個 25 分鐘稱作一個番茄鍾。
我們最容易拖延的,就是那些遙遙無期的工作。如果目前你有一項工作,是需要持續好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完成的,那就非常容易引起拖延症的發作。
我們都容易產生這樣的心理,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場馬拉松比賽,那我們無論心裡就會想,無論是跑得快還是跑得慢,一時半會兒我們也到不了終點,既然這樣,還不如跑慢些。
可是如果我們面對的是100米的比賽,那我們就更容易說服自己進行衝刺。
番茄鐘的使用能夠提高時間把控能力,專注力和決策意識,同時能夠思路清晰的完成每天的事務。
所以,番茄鍾就是讓我們可以把馬拉松式的工作,拆解成一段段的百米賽跑,自然,我們就能克服拖延症,用衝刺的心態高效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