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五資料圖片
高志森
金炳亮
「為學毋萌老態,做人須具童心——這是王雲五非常推崇的一副對聯,同樣是其痴迷讀書、筆耕不輟的人生寫照。」7月14日上午,在中山書展主講的《王雲五的讀書人生》主題講座中,廣東省資深出版人金炳亮如是說。對於這位中山籍文化名人,金炳亮最為欽佩的是王雲五活到老學到老、保持旺盛好奇心及求知慾的人生態度,及其「青少年亦可做學問研究」的觀點。
草根逆襲成傳奇人物
早在2006年,金炳亮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文化奇人王雲五》一書。興趣使然,之後他對王雲五進行了更為系統的研究,於2018年再結成果:出版《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
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的教育背景,從事出版行業近30年的職業經歷,兼具出版人和歷史學者的雙重身份,使得金炳亮比起一般人更能貼近王雲五的精神和內心世界。通過《苦鬥與壯遊:王雲五評傳》一書,讀者能看到一個更為生動、立體、客觀的王雲五。
金炳亮談及,商務印書館1897年創辦於上海,迄今歷經122年風雨。它的創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出版業的開始。就該出版機構而言,王雲五是除了創始人夏瑞芳、靈魂人物張元濟之外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出現及作為,使得它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步入發展的鼎盛時期。
王雲五是我國傳統出版業向現代出版業轉型的一個標誌性人物。據透露,傳統出版業是面向精英階層的,現代出版業則是面向大眾的,後者致力於讓百姓大眾買得起書、讀得懂書。
「事實上,王雲五是個草根逆襲式傳奇人物。他沒上過什麼學,但經過刻苦自學成為一代文化大家,在臺灣被尊為『博士之父』;他出身於社會底層,但有著奮發圖強的闖勁及海納百川的視野,博覽中西文化,還發明了風行全國數十年的四角號碼檢字法。」金炳亮說,王雲五的兒孫如今繼承了他的衣缽,依舊奮戰在圖書出版行業,續寫著一家三代傳承事業的佳話。
保持旺盛好奇心及求知慾
王雲五的人生,成就於讀書。那麼,他的經歷,他的執念,對於當代人有什麼啟示呢?
講座中,金炳亮以王雲五20歲時的經歷,闡明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是時,王雲五在一家英文夜校當助教,晚上上班,白天則盤桓在上海同文館讀書。這家同文館由一位英國老學者開設,教授的課程以英文為主,涉及歷史、地理、科學、經濟學等。期間,王雲五千方百計、見縫插針地閱讀了老學者珍藏逾千冊的英文圖書,包括《馬可萊氏英國史》《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柏拉圖的對話》等。當讀完英文版中國史後,王雲五轉而對中國史感興趣,又把家裡的存書《二十四史》通讀一遍。
「那時,王雲五的工資收入有24元,他每月拿出12元,採取3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從商務印書館購得一部《大英百科全書》,堅持一邊付款一邊閱讀。」金炳亮透露,得益於不斷提高的英文水平,王雲五還養成了比對中英文版本書籍的習慣,博採所長,夯實自身的文化涵養。
此外,活到老學到老,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及求知慾,亦是王雲五有別於他人的「身份標籤」。據粗略統計,其一生筆耕不輟,寫下的文章有1000多萬字。金炳亮說:「每天,王雲五準時在凌晨四點起床,利用天亮前的這段時間閱讀寫作,這一生活習慣直到晚年患眼疾時才有所改變。」
關於讀書方法,王雲五側重於「從興趣開始」與「抱著研究精神及探究態度」。對於後者,金炳亮解釋說:「在王雲五看來,做學問研究並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普通人特別是青少年也可對自己感興趣的物事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並不一定要得出高大上的新理論新成果,其意義在於,青少年樂於沉浸其中並學會持之以恆。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