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氧原子刻蝕CVD金剛石塗層石墨相的機理研究

2021-01-14 斯拓克
(同濟大學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上海 201804))摘要 採用第一性原理分子模擬計算方法對氫、氧原子刻蝕石墨相的過程進行分子動力學仿真,分析了2種原子在石墨相上的吸附過程及刻蝕反應的反應熱和反應能壘。結果表明:氧原子在石墨相表面的吸附能強於氫原子吸附能,同時氧原子的化學反應活性大於氫原子的,更容易在石墨結構表面發生電子轉移反應;氫原子促使石墨相表面的C—C鍵斷裂需要兩步反應,而氧原子則只需要一步反應,氫原子刻蝕石墨相的反應能壘比氧原子的高,所需能量更多。同時,通入含氧氣源可以有效降低CVD金剛石塗層的沉積溫度,提高金剛石塗層的質量。關鍵詞 第一性原理;刻蝕機理;吸附過程;反應熱;反應能壘

CVD金剛石塗層在力學性能上與天然金剛石非常接近,具有較高導熱係數、極高的硬度和較低的熱膨脹係數,是加工超硬材料及製作深井石油鑽探鑽頭最為理想的塗層材料之一[1-3]。金剛石塗層生長過程中基底的溫度一般在800 ℃以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底材料的選擇[4]。同時,金剛石塗層與基底間因熱膨脹係數差異而引起的熱應力會降低金剛石塗層與基底的附著力[5]。而降低製備金剛石塗層時的沉積溫度雖然能夠降低殘餘熱應力的影響,但往往導致製備的金剛石塗層的質量不佳,金剛石塗層中的石墨相成分過多。

目前,研究人員多採用引入含氧氣源的方式來降低高質量金剛石塗層的製備沉積溫度,PETHERBRIDG等[6]在CO2/CH4氣源中將CVD沉積溫度降到了435 ℃;DAS等[7]也在455 ℃的富氬氣環境中,往CH4/H2/Ar氣源中通入0.75%的O2,從而製備了較高質量的金剛石塗層。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氫、氧原子在低溫下都能起到刻蝕金剛石塗層中石墨相的作用,同時氧原子刻蝕石墨的效果強於氫原子刻蝕的效果[8]。但對於氫、氧原子刻蝕金剛石塗層中石墨相的反應機理和作用機制仍然缺乏理論分析,沒有對氧原子具有比氫原子更強的刻蝕石墨相能力的現象做出深入的探討。

利用第一性原理分子模擬計算方法可以研究氫原子和氧原子刻蝕石墨相的反應機理與作用機制。相比一般的試驗方法,採用第一性原理在密度泛函的理論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能夠在微觀尺度上探索原子間的作用關係,為氫、氧原子對CVD金剛石塗層中石墨相的刻蝕現象給出理論解釋。

1 模型建立與計算方法1.1 石墨相模型建立

採用分子動力學仿真軟體Materials Studio建立石墨相分子結構模型[9],該模型由石墨的單晶胞模型通過切取特定晶面後得到的超晶胞並建立真空層構成。

石墨相分子結構建模過程如圖1所示:首先建立石墨的單晶胞模型(優化後的晶格常數為0.246 nm,與試驗值0.246 nm[10]相符);其次切取並建立2 ×2 (001)面石墨相超晶胞模型,其沿著坐標軸方向的尺寸為0.492 nm×0.492 nm。為簡化計算量,在本計算工作中採用單層石墨烯來代替多層石墨結構,這種簡化不會對表面刻蝕機理產生定性的影響。然後添加真空層(厚度為1.0 nm)構建三維周期性結構,最後建立石墨相分子結構模型(圖2)。

圖1 石墨相分子結構模型建模過程

Fig. 1 Process of building graphite phase 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

圖2 石墨相分子結構模型

Fig. 2 Graphite 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

氫原子進行刻蝕時,第一步反應中游離的氫原子吸附到石墨表面並與表面的碳原子成鍵,同時不破壞任何C—C鍵;第二步反應中另一個氫原子吸附到同一個碳原子上形成二氫化物,同時C—C鍵斷裂,石墨結構逐漸被刻蝕破壞。氧原子刻蝕時,游離氧原子吸附到石墨表面並與表面的碳原子成鍵,同時C—C鍵斷裂,石墨結構被刻蝕破壞。建立上述反應模型並進行幾何優化,經過優化後的模型分別如圖3、圖4及圖5所示。

圖3 氫原子刻蝕石墨相第一步反應

Fig. 3 First step reaction of hydrogen atom

圖4 氫原子刻蝕石墨相第二步反應

Fig. 4 Second step reaction of hydrogen atom

圖5 氧原子刻蝕石墨相第一步反應

Fig. 5 First step reaction of oxygen atom

1.2 吸附能計算

基團粒子在基底表面吸附過程中,運動速度由快到慢並最終停止在基底表面上。由於粒子速度降低而導致動能中被釋放出來的能量稱為吸附能(adsorption energy),其計算公式 [11]:

Ead=-(Eall-Eslab-nxEsin)/nx

(1)

其中:Ead為基團粒子的吸附能;Esin為單個基團粒子的自由能;Eslab為基底晶體結構能量;Eall為吸附後基團粒子與基底結構體系總能量;nx為吸附粒子的數量。單個基團粒子自由能Esin的計算不同於基底晶體結構能量Eslab與吸附體系總能量Eall。單個反應粒子是孤立存在的,不具備連續性,也沒有周期性結構。將粒子基團放置在晶胞的中心(圖6),晶胞要遠大於粒子本身,以消除粒子的邊界幹擾[12],這樣就可以精確計算基團粒子的自由能。

圖6 基團粒子自由能計算晶胞

Fig. 6 Unit cell free energy calculation

在計算原子的自由能時使用Dmol3的Energy任務模塊,布裡淵區取樣用Monkhorst-Pack方法1×1×1生成K點網格進行計算。計算Eslab與Eall時則使用Dmol3的Geometry Optimization 任務模塊,採用3×3×1的K點網格進行採樣。

1.3 過渡態搜索

過渡態搜索通過計算反應路徑中的能量最低點,找到其活化絡合物(過渡態),從而計算出反應熱和能壘。計算流程[13]如圖7所示。建立反應物和生成物模型並進行結構優化;虛頻的存在影響反應過程的穩定性,需要進行頻率計算並消除虛頻影響,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穩定構型;建立反應過程預覽動畫,然後搜索過渡態,對過渡態進行頻率分析,基於Nudged Elastic Band(NEB)算法,進行TS Conformation以LST/QST找到的過渡態為起點,在反應物和生成物方向上尋找局域能量最低點。

圖7 過渡態搜索計算流程

Fig. 7 Transition state search calculation process

2 仿真結果與分析2.1 吸附能差異分析

仿真計算得到的氫原子與氧原子在石墨表面的吸附能如表1所示。

表1 氫原子與氧原子在石墨相表面吸附能

Tab.1 Adsorption energy of hydrogen and oxygen atoms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phase

不難發現:氫原子與氧原子都能和石墨表面形成吸附態,且氧原子在石墨相表面的吸附能0.496 eV高於氫原子吸附能0.128 eV。吸附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氧原子和氫原子可能吸附到石墨相表面的概率[14]。基團在石墨表面的吸附是基團與石墨發生反應而解離C—C鍵,進而刻蝕金剛石塗層表面石墨相的前提。

對幾何優化後的氫原子、氧原子和石墨結構的軌道能量進行計算分析後得到前線軌道能量表(表2)。最高佔據軌道(HOMO)與最低未佔據軌道(LUMO)能量差值的大小代表結構體系發生化學變化的難易程度,差值越大則反應活性越低[15-16]。

表2中氧原子的最高佔據軌道與最低未佔據軌道的能量差值大小小於氫原子的,這意味著氧原子的化學反應活性強於氫原子,更容易同石墨結構表面形成電子轉移反應。由於氧原子的最高佔據軌道能量絕對值強於石墨結構的且氧原子最低未佔據軌道能量接近石墨最高佔據軌道能量,結合前線軌道理論的能量相近原理可知[17],當氧原子在石墨結構表面形成吸附態時,應當主要由石墨結構的LUMO軌道和氧原子的HOMO軌道起作用,即電子從氧原子轉移至石墨結構中的碳原子。

表2 前線軌道能量表

Tab.2 HOMO and LUMO energy

2.2 反應熱和能壘

由過渡態搜索計算結果可得氫原子與氧原子在石墨表面反應的反應熱與反應能壘如表3所示。其中反應熱為負值表示反應為放熱反應;反應能壘代表此反應發生需要多少能量,反應能壘越小,表明反應需要的能量越少,反應越容易發生。

表3 氫、氧原子在石墨表面反應熱與反應能壘

Tab.3 Reaction heat and energy barrier of hydrogen and oxygen atoms on graphite surface

氫原子刻蝕CVD金剛石塗層表面石墨相的第一步反應(H step 1)為吸熱反應,反應熱為10.373kJ/mol,此反應中游離的氫原子吸附到石墨表面並與表面的碳原子成鍵,同時不破壞任何C—C鍵,碳氫鍵C—H從石墨平面伸出,電子結構由sp2軌道變為sp3軌道,反應能壘為28.397 kJ/mol。氫原子刻蝕CVD金剛石塗層表面石墨相的第二步反應(H step 2)也為吸熱反應,反應熱為50.925 kJ/mol,此反應中另一個氫原子吸附到同一個碳原子C上形成二氫化物,同時C—C鍵斷裂,石墨相結構逐漸被刻蝕破壞,此反應的反應能壘為101.703 kJ/mol。

氧原子刻蝕CVD金剛石塗層表面石墨相反應(O step )為放熱反應,反應熱為-13.093 kJ/mol,此反應中游離氧原子吸附到石墨表面並與表面的碳原子成鍵,且鍵長為0.122 nm,接近C=O鍵理論鍵長0.120 nm。表明氧原子與碳原子成C=O鍵,成鍵同時有C—C鍵被破壞斷裂,剩餘的兩個C—C鍵電子結構由sp2軌道變為sp3軌道,穩定的石墨結構被刻蝕破壞,此反應的反應能壘為47.953 kJ/mol。

分析各反應的反應熱和反應能壘可以發現氫原子刻蝕的第一步反應的反應能壘最低,所以氫原子刻蝕石墨相的反應最容易發生。而對於氧原子而言,雖然其刻蝕石墨相的反應能壘相比氫原子第一步反應能壘而言較高,但是氫原子促使石墨相表面的C—C鍵斷裂需要兩步反應,而氧原子促使C—C鍵斷裂只需要一步反應,氫原子刻蝕石墨相的總能壘比氧原子的高,這為氧原子具有比氫原子更強的刻蝕石墨相能力的現象提供了解釋。

3 結論

基於第一性原理分子模擬計算理論,採用Materials Studio軟體對氫原子和氧原子刻蝕石墨相的反應機理與作用機制進行研究並得到以下結論:

(1) 刻蝕基團氫原子與氧原子都將和石墨表面先形成物理吸附。氧原子在石墨相表面的吸附能0.496 eV略強於氫原子吸附能0.128 eV; 同時前線軌道能量計算結果表明氧原子的化學反應活性強於氫原子,更容易同石墨結構表面發生電子轉移反應。

(2)氫原子促使石墨相表面的C—C鍵斷裂需要兩步反應,兩步反應的反應能壘分別為28.397 kJ/mol與101.703 kJ/mol,而氧原子促使C—C鍵斷裂只需要一步反應,反應能壘47.953 kJ/mol。因此,氧原子刻蝕石墨相的反應總能壘比氫原子刻蝕的低,反應所需能量更少,說明氧原子具有比氫原子更強的刻蝕石墨相能力。

參考文獻:

[1] JIAN X G, SHI L D, CHEN M, et al. Tribological studies on ultra-fine diamond composite coatings deposited on tungsten carbide [J].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06, 15(2-3): 313-316.

[2] MOSTOFI M, RICHARD T, FRANCA L, et al.Wear response of impregnated diamond bit and bits [J]. Wear, 2018, 410-411: 34-42.

[3] SHEN B,SUN F H. Deposition and friction properties of ultra-smooth composite diamond films on Co-cemented tungsten carbide substrates [J].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2009, 18(2): 238-243.

[4] 翁俊, 孫祁, 劉繁, 等. 低溫沉積金剛石薄膜的研究 [J]. 真空與低溫, 2016, 22(5): 291-295.

WENG Jun, SUN Qi, LIU Fan, et al. Study on low 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diamond films [J]. Vacuum and Cryogenics, 2016, 22(5): 291-295.

[5] 鄭豔彬. 高品質CVD金剛石的合成及其在刻刀方面的應用研究 [D]. 長春: 吉林大學, 2010.

ZHENG Yanbin. Synthesis of high quality CVD diamond and research on its application in graver [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0.

[6] PETHERBRIDGE J R, MAY P W, PEARCE S R, et al. Low temperature diamond growth using CO2/CH4 plasmas: Molecular beam mass spectrometry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s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1, 89(2): 1484-1492.

[7] DAS D, SINGH R N, BARNEY I T, et al. Effect of oxygen on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diamond thin film deposited at low surface temperature [J].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 Technology A: Vacuum, Surfaces, and Films, 2008, 26(6): 1487-1496.

[8] DAS D, SINGH R N. A review of nucleation, growth and low 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diamond thin films [J].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2007, 52(1): 29-64.

[9] 簡小剛, 陳軍. Co元素對硬質合金基底金剛石塗層膜基界面結合強度的影響 [J]. 物理學報, 2015, 64(21): 368-373.

JIAN Xiaogang, CHEN Jun. The influence of Co binding phase on adhesive strength of diamond coating with cemented carbide substrate [J]. Acta Physica Sinica, 2015, 64(21): 368-373.

[10] CHAN K T, NEATON J B, COHEN M L.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metal adatom adsorption on graphene [J]. Physical Review B (Condensed 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 2008, 77(23): 235430.

[11] 魏懷. 單晶式多晶體納米金剛石複合薄膜形成機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D]. 包頭: 內蒙古科技大學, 2014.

WEI Huai.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CLPC nano-diamond composite films: A first-principle study vacuum and cryogenics [D]. Baotou: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12] 秦娜, 趙輝, 劉士餘, 等. NbB2(0001)表面性質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J]. 人工晶體學報, 2012, 41(1): 204-208.

QIN Na, ZHAO Hui, LIU Shiyu, et al. First principals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NbB2(0001) surface [J]. 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 2012, 41(1): 204-208.

[13] 簡小剛, 王俊鵬, 何嘉誠. 不同反應氣氛下氫終止金剛石表面的活化性能 [J]. 人工晶體學報, 2019, 48(3): 73-79.

JIAN Xiaogang, WANG Junpeng, HE Jiacheng. Surface activation properties of the hydrogen- terminated diamond in different reaction atmospheres [J]. 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 2019, 48(3): 73-79.

[14] 劉學傑, 魏懷, 任元, 等. 基於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基團在CVD金剛石薄膜(001)表面上的生長 [J]. 材料工程, 2014, 4: 46-52.

LIU Xuejie, WEI Huai, REN Yuan, et al. Growth of radicals on CVD diamond (001) surface: First principle studie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4, 4: 46-52.

[15] ZHAO X, CHEN C F, SUN Q, et al. Molecular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inhibitors based on frontier orbitals theory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9, 494: 895-907.

[16] QIANG Y J, ZHANG S T, GUO L,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four allyl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s as green inhibitors for copper corrosion in sulfuric acid [J]. Corrosion Science, 2017, 119: 68-78.

[17] FUKUI K, FUJIMOTO H. Frontier orbitals and reaction paths [M]. Kyoto: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Mechanism of hydrogen and oxygen etching graphite phase in CVD diamond coatings

JIAN Xiaogang, HUANG Xin, HE Jiacheng, WANG Junp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tching mechanism of hydrogen and oxygen atoms on the graphite phase in CVD diamond coating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n the etching process was performed using first-principle molecular simulation calculation metho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either atom on graphite phase and the reaction heat and energy barrier of etching react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oxygen atoms on the surface of the graphite phase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hydrogen atom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emical reactivity of oxygen atom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hydrogen atoms. It is more easier to form an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graphite structure. It takes 2 steps to break the C—C bond on the graphite phase surface, while the oxygen atom requires only one step. It means that hydrogen atoms etching the graphite phase have higher reaction energy barrier and require more energy. The oxygen-containing gas sourc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po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CVD diamond coating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Key words first-principle; etching mechanism; adsorption process; reaction heat; reaction barrier



相關焦點

  • 我國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實現產業化
    由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863納米材料專項課題「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的應用與產業化」超額完成了合同規定的指標並實現產品的產業化,該課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硬質合金拉拔模具內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塗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研究得到了製備納米金剛石塗層的成熟工藝,完成了納米塗層結構和性能檢測工作,利用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研究開發出各種塗層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產品
  • 我國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實現產業化結構
    據析:由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863納米材料專項課題「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的應用與產業化」超額完成了合同規定的指標並實現產品的產業化,該課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硬質合金拉拔模具內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塗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研究得到了製備納米金剛石塗層的成熟工藝,完成了納米塗層結構和性能檢測工作,利用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研究開發出各種塗層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產品
  • 天然金剛石與CVD金剛石刀具性能對比
    金剛石具有許多優異的性能,如超高硬度、高熱導率、高光學透過率和極好的電絕緣性,是目前已知材料中難以比擬的製造刀具的理想材料。由於天然金剛石資源極為有限,且價格昂貴,無法在工業中大規模的使用。而用高溫高壓法製造的聚晶金剛石(PCD)刀具都含有5%-10%的結合劑成分,這導致了其所獲得的被加工材料表面質量低於天然金剛石刀具的加工表面質量,且PCD刀具不能製造成複雜的形狀。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具有較大原子半徑的磷原子不進入碳納米管骨架,但具有空p軌道的磷原子對未成對電子具有容納能力,可對碳表面缺陷/邊緣和氧官能團的富餘電子進行有效控制。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 金剛石塗層刀具 選用時的知識
    (1)CVD金剛石塗層與非晶金剛石塗層的區別  非晶金剛石(也稱為類金剛石碳??譯註)塗層是採用PVD工藝沉積的一種碳膜。它既具有一部分金剛石的SP3鍵,又具有一部分碳的SP2鍵;其成膜硬度很高,但又低於金剛石膜的硬度;其厚度也比我們通常沉積的金剛石膜要薄一些。
  • 國內外切削刀具塗層技術的發展綜述
    國外刀具塗層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刀具塗層技術通常可分為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和物理氣相沉積(pvd)技術兩大類,分別評述如下。   國外cvd技術的發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cvd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硬質合金可轉位刀具的表面處理。
  • 我國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承擔的863納米材料專項課題「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的應用與產業化」通過了專家驗收,該課題成功開發出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並實現了產品的產業化。    該課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在硬質合金拉拔模具內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塗覆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研究得到了製備納米金剛石塗層的成熟工藝,完成了納米塗層結構和性能檢測工作,利用納米金剛石複合塗層技術研究開發出多種塗層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產品,解決了塗層附著力、均勻塗覆和塗層表面光潔度等關鍵技術問題,已經廣泛應用於電力、通訊、建材、機械加工等行業所需的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 應用分享 | 金剛石量子技術解決方案--NV色心
    量子器件的等離子體增強型刻蝕我們為金剛石基量子應用提供一系列刻蝕(ICP刻蝕;RIE)和沉積(ALD;PECVD)解決方案,包括減薄金剛石以提高對NV色心的操縱能力,以及結構/圖形化金剛石以實現其在量子信息和傳感方面的新應用。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科匯:專注提供功能性PVD/CVD塗層服務
    科匯在塗層行業累積了接近二十年的經驗,使用最先進之進口設備,包括瑞士SWISS-PVD塗層機、瑞士NEOCOAT HFCVD 金剛石塗層機,擁有世界百強知名院校理工科博士學位之專業人員,併集合中、港、臺資深團隊作管理,為客戶提供具競爭力及專業化的塗層,與客戶攜手開拓市場,邁向國際化。
  • 切削刀具表面塗層技術的研究進展
    切削刀具(塗層硬質合金和塗層高速鋼刀具)表面塗層技術是近幾十年來應巿場需求發展起來的材料表面改性技術。採用塗層技術可有效延長切削刀具的使用壽命,賦予刀具優良的綜合機械性能,從而大幅提高機械加工效率。也正因為此,塗層技術與切削材料、切削加工工藝一起並稱為切削刀具製造領域的三大關鍵技術。
  • 雙原子中心型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雙原子中心型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2018-06-22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字體-氧、金屬-空氣等燃料電池的陰極反應,氧還原反應(ORR)的研究是當前新能源領域的熱點。
  • 氧化鋅/聚苯乙烯超疏水複合塗層的製備及其性能
    目前,其製備方法主要有溶膠–凝膠法[3]、相分離法[4]、自組裝法[5]、刻蝕法[6]、模板法[7]等。     自從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問世以來,其獨特的性能就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無機納米粒子/聚合物塗層體系中,用納米粒子作為填充物,不但可以構造微/納米超疏水表面的粗糙結構,還可以利用納米粒子本身的特殊性質,賦予超疏水表面功能性,拓寬超疏水表面的應用領域。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人員已研發出來了一種新型檢測血液中鐵含量的方法,來測量鐵蛋白——一種負責儲存和運輸鐵的蛋白質。他們利用人造納米缺陷金剛石來工作,命名為氮缺位金剛石。由於鐵離子磁性和它們的強度,電子朝向外中進行旋轉能夠讓科學家探測出。
  • 未來可期:深度解析納米金剛石未來應用前景
    由於納米材料具有顆粒尺寸小、比表面積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佔比例大等特點,以及其特有的四大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和表面效應,從而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奇異或反常的物理、化學特性。 納米金剛石,就是其中一大典型材料,不僅具有金剛石所固有的高硬度、高硬度、高耐腐蝕性、高熱導率等傳統性質,還具有納米材料特有的個性。
  • TiAlN塗層及微觀組織結構研究
    TiAlN塗層具有耐磨性高、熱硬性好、附著力強、摩擦係數小和導熱率低等優點,可大幅度提高硬質合金刀具的使用性能,滿足塗層刀具的高性能要求。本文通過試驗調整工藝參數來製備TiAlN塗層並研究其對塗層微觀結構的影響。在磁控濺射離子鍍的基礎上採取脈衝偏壓電源及非平衡磁場來增加離化率,即採用中頻非平衡磁控濺射法在硬質合金基體表面製備TiAlN塗層。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單一鐵氧體製成的吸波材料,難以滿足吸收頻帶寬、質量輕、厚度薄的要求,因此通常在鐵氧體微粉中加入一些添加劑組成複合吸收劑,可使電磁參數得到較好匹配。所以,實際使用的鐵氧體吸波塗層往往不是單一的鐵氧體塗層,而是通過複合組成複合鐵氧體吸波塗層。如鐵氧體與羰基鐵粉、鐵粉、鎳粉、炭黑、石墨、碳化矽、樹脂等複合形成複合鐵氧體納米微粉吸波材料。
  • 納米銀修飾層狀超薄石墨相氮化碳:解廢產能兩不誤!
    作為一種只有水和氧副產物的清潔化學氧化劑,過氧化氫(H2O2)因價格低廉、環境友好而被廣泛應用於紡織、造紙、食品及廢水處理等諸多領域。同時,H2O2在燃料電池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安全性高、存儲運輸方便以及可用作單室發電等優勢使得其成為包括氫氣等其他氣體燃料的潛在替代品。工業上製造H2O2的方法主要包括蒽醌自氧化、醇氧化和電化學合成等,然而,這些多步驟反應過程高耗能且後續產物分離需要高成本。
  • 鄒廣田院士:高速生長CVD金剛石單晶及其應用
    長期以來,金剛石憑藉其精美的外表,卓越的硬度,一直是晶體材料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材料之一。除此之外它還具有比熱低、導熱性好、機械強度大、抗腐蝕性能好、半導體性能和高溫穩定性等優良性能,在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各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
  • 納米片增強複合塗層腐蝕機理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