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證實太空量子通信完全可行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圖 太空量子傳輸示意圖。

  科技日報訊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日前通過對4個在軌飛行衛星的實驗,證實了衛星之間以及衛星與地面站之間進行量子通信是完全可能的。相關論文發表在著名的預印本網站arXiv上,該研究為基於衛星的廣域量子通信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通過光纖進行量子信息傳輸的方法,並獲得了成功。但由於光子在玻璃中的傳輸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衰減,這種方法在傳輸距離上目前還比較有限。此外,也有科學家直接通過空氣進行兩點之間的量子信息傳輸,但幹擾等問題的存在,仍然極大地限制了量子通信的距離。目前量子態隱形傳輸最遠的記錄只有144公裡。

  太空量子通信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量子信號在通過地球大氣層時產生的錯誤率會遠超過11%的閾值,而超出了這個極限,量子密碼就無法正常工作。因此,不少科學家都認為地球與太空之間的量子通信是不可行的。

  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日的報導稱,新研究中,義大利的研究小組試圖改變這一成見。該小組發現了一種利用現有衛星實現量子通信實驗的方法,並精心挑選出了4個在軌運行的衛星,它們都具有能夠反射光子的金屬立體角反射鏡。研究人員認為,藉助這些衛星保留光子的極化,將能夠讓太空量子通信成為可能。為了對比實驗結果,他們還選擇了另一個沒有立體角反射鏡的衛星。

  當衛星過頂時,研究人員在義大利的馬特拉雷射測距觀測站向所有的衛星都發出了光子信號,並測定衛星何時能將數據返回。研究人員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沒有立體角反射鏡的對照衛星出現了高達50%左右的錯誤率,而另外4個具有立體角反射鏡的衛星,數據錯誤率全部都低於11%的閾值。這表明,這些衛星能夠產生連貫的光子信號,並與地面站之間進行完全安全的量子通信(利用量子密鑰分配)。

  研究人員稱,中國計劃在2016年將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送入軌道,還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計劃,並正在進行實驗,量子通信領域的更多進展將在未來幾年集中顯現。 (王小龍)  

相關焦點

  • ...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地基實驗證明衛星助力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可行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百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堅實地證明了實現基於衛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8月9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技術獲突破: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量子衛星升空 將催生通信產業鏈千億市場
    文·本報記者 高 博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升空,引起全球關注。  1991年,英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思路:用量子糾纏態來發密文。如果A和B各持有一個雙胞胎粒子;A只要操作粒子,B就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這也是目前量子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  1989年,IBM實驗室製造了一個叫「瑪莎姨媽的棺材」的小盒子,其中光子攜帶著密鑰走了30釐米,證實了量子保密通信可行。1993年英國國防部將這一紀錄提高到10公裡。
  • 量子糾纏記: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巨大難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中國科大實現超越標準量子香農理論的量子通信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李傳鋒、柳必恆等人與香港大學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首次實現量子信道因果序的相干疊加,證實這種非定序因果結構相比標準的量子香農理論在傳輸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上都具有優勢,該成果1月24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香農理論是經典資訊理論的基礎,其中信息載體是經典系統。
  • 摩根士利丹:量子通信或可成為SpaceX下一個發展業務
    據外媒報導,投行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Adam Jones在今日發表的最新評論中推測,進入基於量子計算的太空通信領域對SpaceX來說具有巨大的潛力。Jones認為,通過將量子通信的原理應用到太空領域SpaceX有望讓操作模型得到進一步的多樣化。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基於量子糾纏,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適合遠距離即時通信的安全量子通信網絡。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光子的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這一特性可以用來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產生密鑰。利用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自由空間信道在遙遠兩地直接分發糾纏,為現有技術條件下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墨子號」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 中加兩項獨立實驗證明:城市網絡進行量子隱形傳態技術上可行—新聞...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這要歸功於強大的光子探測器能夠克服背景噪聲。單光子的新興用途之一是將量子信息打包並發送到另一個位置。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 中國在量子通信獨佔鰲頭,量子通信到底有多重要呢?
    2016年8月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這不僅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通過量子通信的國家,更是我國走在世界量子通訊最前沿的象徵。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科學有可能成為未來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的事物,量子通信就是基於量子科學的一種新技術,下面小編就向大家淺要的介紹一下量子通訊。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審核-小文近些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墨子號」作為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裡的主要系列,一直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光明網6月28日的報導,近日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次取得新成就,由我國主導的科研團隊利用該衛星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跨越上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該成就有望為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鋪墊道路。
  • 撥開迷霧,從源頭看懂量子通信
    在量子通信領域,很多概念,都讓普通人看得雲裡霧裡——量子力學離普通人是那麼遙遠,鮮有人會主動去學習這門物理學專業的課程(不自量力=不要自學量子力學)。第一個方面就是存在量子疊加態,這是在人類日常的世界觀中無法想像的狀態。人類世界觀的形成離不開自己的感官,那麼感官看到的物體狀態,丁是丁卯是卯,說一不二。經典力學為什麼容易理解?就是因為它掌控著宏觀世界,完全符合人類的感官常識,讓人類看得見摸得著。但量子力學掌控的是微觀世界。
  • 讓愛因斯坦頭疼不已的量子糾纏被證實 量子加密或將引發通信革命
    科學家已經證明,某些亞原子微粒也表現出量子糾纏現象,具備可能超越光速的不可黑的通信可能。
  • 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今年建成 7月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吳名遂製圖  東方網3月10日消息: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今年將註定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學地標——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而科學實驗中心(上海)即設在該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將建成並驗收,京滬兩地及沿線的金融、政務機構可利用這條線路,進行遠程數據災備和量子安全數據傳輸,從物理原理上確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竊聽到有用信息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 我國量子通信基礎研究成果豐碩
    」將在近期發射,這是與「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建設幾乎同步取得的重大突破。其實不僅僅在試驗和應用層面,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量子通信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並獲得了國際認可。在日前舉辦的「光纖通信50年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壽泰透露,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軍等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同事合作,實驗實現了68Gbps的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和此前的最快速率相比提高了一個數量級。相關論文發表於儀器領域權威期刊《科學儀器評論》。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進展。6月15日,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自然》雜誌發布了題為「基於衛星的遠距離安全通信」的新聞稿加以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