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史料」上線:上海公布一批中共黨史珍貴影音資料

2020-11-26 新華社新媒體

專家集中研討上海音像資料館紅色主題館藏。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攝

新華社上海6月29日電(記者許曉青)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研究及資料整理的上海音像資料館28日公布一批珍貴的中共黨史影音資料。此次發布採取「雲史料」上線的方式,公眾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直接點擊進入相關專題,觀看影音資料的小樣。

這些資料涉及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中共重要歷史人物的罕見影像畫面,絕大部分為當時中外攝影師拍攝的無聲片段,也有個別為彩色有聲片段,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社會和文化生活等。資料主要來源於十多年來上海音像資料館在全球開展的影音資料徵集、搜集及整理項目。其中海外資料主要來自俄羅斯、美國及歐洲多國。

上海音像資料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起,資料館依託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團隊啟動了「海外尋檔」工作,從俄羅斯發現了當年中蘇攝影隊聯合拍攝的新中國開國大典等極為罕見的影音檔案。

上海音像資料館發現的中共早期的革命烈士張人亞活動影像。受訪機構提供

28日發布的影像畫面中,還包括在省港大罷工中領導工人運動的蘇兆徵、鄧中夏等人的活動影像,系首次公開。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歷史學教授忻平認為,上海音像資料館為中外研究人員及受眾打開了一個寶庫,未來「海外尋檔」工作還將持續開展,預計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將取得更多突破。

相關焦點

  • 學好黨史 資政育人——中共黨史研究新進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以1956年至1957年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轉折和選擇為主線,從世界視野的廣度指出,中共對社會主義社會及其主要任務的認識,以及對社會主義同盟尤其是中蘇關係的估計,是其制定對內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並最終主導了中共對中國道路的選擇。該書最大特點是以原始檔案為基本素材,以第一手資料見長。 毛澤東說過:「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
  • 美軍情報員眼中的中共抗戰:4萬件機密檔案即將出版
    8月6日,「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新聞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圖書館內召開,這次活動由上海交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與上海遠東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交大致遠講席教授呂彤鄰、市社聯副主席李琪、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朱健、上海遠東出版社社長徐忠良等嘉賓出席發布會。
  • 充分發揮中共黨史資政育人作用——第六屆「高校黨史教育論壇」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金嶺 通訊員 崔文龍)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中共黨史、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教育宣傳,充分發揮中共黨史資政育人作用,第六屆「高校黨史教育論壇」日前在浙江省嘉興市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
  • 作家虹霓捐贈當代黨史文獻資料 領導人珍貴手跡面世
    中國網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2周年,日前,政要人物傳記作家虹霓親赴陝西銅川巿陝甘邊照金革命紀念館,參加了由李冠平同志率領的大西北兒女聯誼會的部分同志共同見證的一次當代黨史資料捐贈活動,捐贈儀式上銅川市委黨史辦主任謝常山同志對作家虹霓所捐贈的資料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照金紀念館王昕館長向作家虹霓頒發了收藏證書。
  • 鼎城區找回塵封95年的魯易留蘇檔案資料
    新湖南雲平臺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12月8日訊(通訊員 向玲燦)12月7日,鼎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和郭家鋪街道委託專人從俄羅斯找到並帶回了1926年魯易留學蘇聯的珍貴歷史檔案資料,這批檔案資料包括魯易的照片、自傳及多份俄文資料,共計30多頁。
  • 閃光的足跡|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1950年,上海市長陳毅提議,並經市委討論決定尋找中共一大會址。1951年,幾經周折,中共一大會議舊址被找到,隨後根據相關史料和親歷者的回憶,進行修繕復原。1952年9月,中共一大會址修繕完成,建立紀念館並對外開放。
  •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上海解放70周年發出「電波強音」
    為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融媒體採編團隊歷經一個月,循著人民解放軍當年的步伐,重走從丹陽到上海的這條「勝利之路」,足跡遍布丹陽、蘇州、瀏河等兄弟省市,以及上海市內曾經戰役發生地、紀念地等各相關區域,採集大量來自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檔案局、上海社科院、上海圖書館等機構的寶貴資料,專訪《戰上海》作者劉統等大量專家學者,大型跨省市新聞行動全媒體直播《勝利之路
  • 最好的教科書——「七一」前夕黨史書籍推介
    由胡繩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對黨史進行全景觀照、視野開闊的研究著作,正像編著者所說:「我們試圖對中國共產黨在70年中所走過的歷史道路和所取得的經驗作一個完整的敘述。」
  • 潛伏上海守護黨的機密檔案
    湖南黨史陳列館三樓,存放著一套精美裝幀的書籍《中共中央文件選集》。「這套書籍原稿多數來自於大名鼎鼎的『中央文庫』。」7月11日,湖南黨史陳列館文物部副部長曾歡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介紹,中央文庫實際上是兩萬件文件檔案,囊括了中共中央1922~1935年的珍貴檔案文獻。出生於湖南江華縣的陳為人為保護它積勞成疾獻出生命。
  • 寧夏中共黨史學會(黨史人物研究會)召開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
    2020年12月29日下午,寧夏中共黨史學會(黨史人物研究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銀川召開。來自全區各地黨史和文獻部門、區直各部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會員代表共7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黨的誕生地」發掘工程讓紅色基因融入上海城市血脈,根植於市民...
    如今,各項工作成效突出:一批革命舊址修繕開放,一批展覽展陳功能得以提升,一批理論課題實現突破,一批活動項目蓬勃開展,一批文藝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紅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黨的誕生地」成為這座城市鮮亮的名片。
  • 《王明傳》還原中共灰色人物沉浮真相
    戴茂林、曹仲彬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38元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領導人,憑藉蘇聯的扶植,在20世紀30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領導權,可謂中共高層內的"通天教主"。他堪稱中共"左"傾第一人,以他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佔據統治地位的時間長,危害大,給革命造成嚴重損失。悖論的是,抗戰時期,王明又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晚年踏上留居蘇聯的不歸路,著書立說攻擊中共和毛澤東。這樣一個大浮大沉的歷史人物,是如何成長發跡的?如何掌握中共最高權力的?又是如何在高層鬥爭中沉落的?
  • 山東學者披露萬裡珍貴史料:取消糧票再回京
    近日,著名黨史專家、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丁龍嘉,向本報提供了這份尚未披露過的珍貴歷史資料。該資料提到,1979年安徽省的包產包幹到戶經驗引起舉國關注,當年的全國農業經濟學年會後,以楊勳為代表的農業經濟領域的一些教師學者,受命編寫中國農村經濟教材。
  • 《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首批整理出版
    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是怎樣的?隨著對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解密檔案的挖掘,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正在清晰顯現。  記者日前獲悉,經過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學術團隊和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團隊的努力,作為《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叢書的一部分,新近解密公開的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即將影印整理出版。
  • 記南京政院上海分院《軍事歷史研究》主編張雲教授
    近年來,南京政院上海分院《軍事歷史研究》主編、博士生導師張雲教授,在軍事歷史研究領域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與時俱進的創新之路。  他倡導史學研究要創新--要有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方法、發掘新的史料、注重新的論證、提出新的見解  1994年8月,張雲教授的一部現代史研究的力作--《從蔣介石到毛澤東--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抉擇》公開出版。
  • 79歲的預備黨員甘大啟:49年記錄70本黨史筆記
    提到自己終於成為中共預備黨員,甘大啟言語間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在豐都縣,要了解四川二路紅軍革命歷史,首先要找的人就是甘大啟。   豐都縣黨史辦原主任黃少文說,甘大啟是豐都黨史的「活化石」,他講起紅色歷史,不僅繪聲繪色,而且有根有據,客觀真實,甚至可以具體到某一天。
  • 中共黨史研究︱斯諾夫婦與一二九運動
    斯諾夫婦在運動爆發前後並不了解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於1935年11月成立的情況,他們不在組織發起一二九運動的核心領導圈中。不過,斯諾夫婦在營造外部輿論環境,推動運動的醞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0年代,隨著上海、北平、天津等城市的發展以及外籍人口的增長,國際輿論傳播的空間市場進一步擴大。作為新聞人,斯諾夫婦深諳輿論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