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秘密。」
8月13日晚,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戰略合作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查道炯共同解讀《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一書,深度解析中國未來主要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道。
中國的發展要緊緊抓住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姚洋總結,在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我國面對資本存量較少、人均收入較低的情況,採取非常規的經濟與社會政策,實施以重工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快速提高人類發展指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導致忽視輕工業的發展,壓低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姚洋看來,改革開放後的40多年中,我國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符合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因為採取動員勞動力、資本積累以及技術進步等最根本的政策建議。
展望未來,我國能否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姚洋把這個目標定在超過美國人均收入的50%。這個目標太低了嗎?姚洋解釋,扣除物價等因素,可比收入超過美國50%的國家大概有40個。因此,超過美國的50%,就邁過發達國家或是OECD國家的門檻。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7%,要實現超過50%這一目標,相當於要在未來30年間翻一番。
根據收斂理論,姚洋研究了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和勞動人口比三個收斂條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進行預測。
姚洋判斷:「到2050年我們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應該說是沒有太大問題。」從總量來看,中國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這一時間甚至可能將提前。同時,按照人均收入來看,到2050年我國能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60%甚至是2/3。
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姚洋認為人口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減分項,因此,我國需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保證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
中國將面臨四大關鍵性改革
黃益平總結,過去40多年中,中國實行「雙軌制改革」,一方面堅定朝著市場化的方向前行,允許非國有經濟,包括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快速地成長,另一方面讓國有企業繼續運行。雙軌制一方面獲得了市場化改革的好處,但也保證相對平穩的過渡。
但是,黃益平指出,在具體的政策層面,這是一種「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在產品市場放開的同時,我國的要素市場,包括土地、能源、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等,政府的限制和幹預較多,導致要素市場扭曲。
黃益平認為,在未來,我國將面對與以往不同的三大挑戰:一是從低成本到高成本,二是從全球化到貿易戰,三是從人口紅利到老齡化。
因此,以往依靠低成本優勢、要素投入型的粗放式增長將不可能再持續,未來需要創新驅動的增長。同時,過去曾經一度行之有效的政策,現在對於增長效率的約束變得越來越突出。
在黃益平看來,未來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關鍵性改革。
一是終結雙軌制的改革策略,不同企業之間這種相對平等的政策環境應該取消,要實現競爭中性、公平競爭,向市場經濟過渡。
二是推進市場改革,例如取消戶口制度,實現市場化的風險定價等。
三是走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採取一些政策工具來支持創新和產業升級。
四是堅持對外開放,尋求更多領域或是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
美國經濟制裁沒有底線
談及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查道炯介紹,在過去70年中,描述中國外部環境有三大說法:一是國際經濟新秩序,二是國際接軌,三是全球化。但是因為疫情,全世界都「萎縮了」。
從地緣經濟的視角出發,查道炯認為,主要經濟體的軟體、債務、結算貨幣、貿易許可、技術標準、海關規則等與其在疫情發生前的情況沒有大的變化,疫情只是暫時放慢了生產節奏。但是,無論疫情何時能結束,所有國家都在追求產品鏈、產業鏈的安全可控。
查道炯指出,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對依存度的顧慮不能只看總量,還要考慮其性質、變化的原因、替代品的存在、可否牽制對方。查道炯強調,經濟地緣政治的分析落腳點在於國內的政策變化,而不是去評判對方的友好與否。
同時,查道炯提醒,在美國的智庫、政商界,要求中美脫鉤的主張長期存在,而中美在經貿政策上一直有距離,例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數十年如一日的高度控制、中美司法的低程度合作等。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是新變化。查道炯直言,經濟制裁與貿易制裁以及出口管制是不同的概念,經濟制裁是政治性的,「沒有國際規則,而且沒有底線」。歷史上多數國家都將此作為紅線迴避,這是全球性的「麻煩」。
除政府外,一些西方企業、跨國企業將社會責任擴展到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企業認為其要代替政府的行政能力與義務,「政府不做的事情,它要做」。查道炯認為,這也是我國面臨的不能輕視的新情況。
面對這樣的威脅,查道炯提出,中國要堅持技術標準的全球性的互聯互通,同時也要適當考慮技術落後的憂慮。與此同時,我國要優化產品加工和集成能力,提高跨國物流的組織能力。
查道炯認為,在未來30年,中方應該做到:保持好與其他市場之間的經濟距離,加強合規製作的建設,調動全球的人力資源以及在國際制度層面最大限度發揮合作精神,在經濟外交上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北大國發院在線公開課系列」達成戰略合作,系列課程旨在為宏觀經濟發展、企業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議。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