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2050年中國有望成為高收入國家,將面臨四大關鍵性改革

2021-01-08 中國經營報

「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秘密。」

8月13日晚,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戰略合作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查道炯共同解讀《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一書,深度解析中國未來主要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道。

中國的發展要緊緊抓住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

姚洋總結,在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我國面對資本存量較少、人均收入較低的情況,採取非常規的經濟與社會政策,實施以重工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快速提高人類發展指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導致忽視輕工業的發展,壓低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姚洋看來,改革開放後的40多年中,我國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符合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因為採取動員勞動力、資本積累以及技術進步等最根本的政策建議。

展望未來,我國能否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姚洋把這個目標定在超過美國人均收入的50%。這個目標太低了嗎?姚洋解釋,扣除物價等因素,可比收入超過美國50%的國家大概有40個。因此,超過美國的50%,就邁過發達國家或是OECD國家的門檻。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7%,要實現超過50%這一目標,相當於要在未來30年間翻一番。

根據收斂理論,姚洋研究了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和勞動人口比三個收斂條件,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進行預測。

姚洋判斷:「到2050年我們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應該說是沒有太大問題。」從總量來看,中國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這一時間甚至可能將提前。同時,按照人均收入來看,到2050年我國能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60%甚至是2/3。

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姚洋認為人口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減分項,因此,我國需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保證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

中國將面臨四大關鍵性改革

黃益平總結,過去40多年中,中國實行「雙軌制改革」,一方面堅定朝著市場化的方向前行,允許非國有經濟,包括民營經濟和外資企業快速地成長,另一方面讓國有企業繼續運行。雙軌制一方面獲得了市場化改革的好處,但也保證相對平穩的過渡。

但是,黃益平指出,在具體的政策層面,這是一種「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在產品市場放開的同時,我國的要素市場,包括土地、能源、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等,政府的限制和幹預較多,導致要素市場扭曲。

黃益平認為,在未來,我國將面對與以往不同的三大挑戰:一是從低成本到高成本,二是從全球化到貿易戰,三是從人口紅利到老齡化。

因此,以往依靠低成本優勢、要素投入型的粗放式增長將不可能再持續,未來需要創新驅動的增長。同時,過去曾經一度行之有效的政策,現在對於增長效率的約束變得越來越突出。

在黃益平看來,未來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關鍵性改革。

一是終結雙軌制的改革策略,不同企業之間這種相對平等的政策環境應該取消,要實現競爭中性、公平競爭,向市場經濟過渡。

二是推進市場改革,例如取消戶口制度,實現市場化的風險定價等。

三是走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採取一些政策工具來支持創新和產業升級。

四是堅持對外開放,尋求更多領域或是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

美國經濟制裁沒有底線

談及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查道炯介紹,在過去70年中,描述中國外部環境有三大說法:一是國際經濟新秩序,二是國際接軌,三是全球化。但是因為疫情,全世界都「萎縮了」。

從地緣經濟的視角出發,查道炯認為,主要經濟體的軟體、債務、結算貨幣、貿易許可、技術標準、海關規則等與其在疫情發生前的情況沒有大的變化,疫情只是暫時放慢了生產節奏。但是,無論疫情何時能結束,所有國家都在追求產品鏈、產業鏈的安全可控。

查道炯指出,在中美貿易爭端中,對依存度的顧慮不能只看總量,還要考慮其性質、變化的原因、替代品的存在、可否牽制對方。查道炯強調,經濟地緣政治的分析落腳點在於國內的政策變化,而不是去評判對方的友好與否。

同時,查道炯提醒,在美國的智庫、政商界,要求中美脫鉤的主張長期存在,而中美在經貿政策上一直有距離,例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數十年如一日的高度控制、中美司法的低程度合作等。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是新變化。查道炯直言,經濟制裁與貿易制裁以及出口管制是不同的概念,經濟制裁是政治性的,「沒有國際規則,而且沒有底線」。歷史上多數國家都將此作為紅線迴避,這是全球性的「麻煩」。

除政府外,一些西方企業、跨國企業將社會責任擴展到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的投資理念),企業認為其要代替政府的行政能力與義務,「政府不做的事情,它要做」。查道炯認為,這也是我國面臨的不能輕視的新情況。

面對這樣的威脅,查道炯提出,中國要堅持技術標準的全球性的互聯互通,同時也要適當考慮技術落後的憂慮。與此同時,我國要優化產品加工和集成能力,提高跨國物流的組織能力。

查道炯認為,在未來30年,中方應該做到:保持好與其他市場之間的經濟距離,加強合規製作的建設,調動全球的人力資源以及在國際制度層面最大限度發揮合作精神,在經濟外交上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北大國發院在線公開課系列」達成戰略合作,系列課程旨在為宏觀經濟發展、企業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議。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

相關焦點

  • 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2050年中國有望達成,人均收入得到提升
    對於未來的中國經濟帶動者來說,他們也十分關注資本積累的情況,特別是在考慮到我國人口正在不斷減少,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依舊需要放在一個特殊的位置。另外城市化和教育水平將會是絕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經濟騰飛效果十分顯眼,在這其中,眾多的勞動力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
  • 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2017年10月24日 11:19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鄭楊 字號 內容摘要: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 未來學家:人類2050年有望長生不老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2月20日報導,據一名知名未來學家稱,老年將很快成為「過去時」,70後將可以長生不老。他預測,到2050年,人的壽命將超過肉身的限制。通過放緩或逆轉細胞的老化過程,基因工程技術可以用來延長人的預期壽命。當「血肉之軀」結束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將催生人賴以寄託自己意識的機器人。
  • 2030 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中文版)
    如果不是通過政策改革來應對結構問題,一旦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措施刺激經濟,那麼將會引發通脹和不穩定性,還可能破壞投資者信心,最終造成更慢的增長甚至停滯。在上半個世紀,很多國家都經歷過中等收入情況,但只有極少數的國家能走出這個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更多的是面臨增長的突然、急劇下滑,在應對導致下滑的根本結構之際失敗了。中國不應該再重蹈覆轍。
  • 2050年中國什麼樣?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2月11日在北京正式出版發行。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總結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大型學術論著。《總綱》提出了到205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要在未來50年的時間內,全面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入到世界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前十名的國家行列。
  • 胡鞍鋼: 中國2050
    這也是這位中南海智囊繼《中國走向21世紀》《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等系列研究成果之後公開發布的最新國情研究成果。中國從哪裡來?現在處在什麼位置?又將走向何方?2050年的中國與你我有著怎樣的關聯?相信每一個心繫祖國發展的中國人都會對此無數次設問。
  • 柳葉刀:210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88億 2050年中國GDP超美國
    《柳葉刀》發文稱:210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88億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近日在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文章稱,到210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8億,比聯合國目前的預測少20億,而且,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會塑造新的全球力量格局。
  • 194個國家共同承諾消除宮頸癌 預計到2050年將挽救500萬人的...
    194個國家共同承諾消除宮頸癌 預計到2050年將挽救500萬人的生命  Evelyn Zhang • 2020-11-18 11:15:23 來源:前瞻網
  • 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到哪裡去?將在市場力和創新力上做好文章
    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個稱霸世界的目標,而是一個發展自己的目標,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構成威脅。
  • 205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有望增長至14萬億千瓦時左右
    在9月22日,我國宣布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並在12月12日聯合國「2020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提出到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的目標,為攜手應對氣候環境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
  • 疫情加快「中國時代」來臨,2023年,中國將躋身高收入國家?
    編輯:小雪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的發展也是越來越讓人震驚,可以說這些年,中國在各領域上都是飛速進步,我們真的是給世界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2017年就有經濟學專家分析,中國很有可能會在十年之內成為高收入國家,徹底擺脫曾經貧困的身份。
  • 聯合國報告: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8億 7年後印度人口總數將超中國
    人民網聯合國6月22日電(記者 殷淼)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6月21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的2017年修訂版,報告對未來全球人口的趨勢和前景做了全面分析。報告稱,世界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98億,而印度人口總數將在2024年首次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 專家預測將在45年內開始下降:這些國家人數將減少...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世界人口仍將快速增長,但將在45內開始下降。報導稱,世界人口數量到了2050年前後,將從今天的78億一直上升到97億左右,但會在45內呈現下降趨勢,到2100年人口將下降近10億。
  • 後發國家工業化的優勢與劣勢,以及中國結構性改革的邏輯
    (一)後發國家結構性改革難題經濟增長危機固然以當前的經濟發展前景和世界秩序大調整密切相關,但更層次的原因則在於全球社會出現的不平等現象,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貧富差距過大成為各國普遍面臨的難題。在資本主義國家,決策者的短視,選舉政治阻礙了西方民主的改革,根深蒂固的貧困、高失業率和疲軟的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動蕩成為新的常態。如果無法改革這種不利局面,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危機信號將傳遞到世界各地,政府危機一度延伸到全球化治理危機,決策者將無能為力。
  • 2035年、2050年的杭州將是什麼樣? 帶你來看
    人口規模或達1300萬-1500萬   空間布局有望構建「一主四片三副城」  杭州市規劃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國土空間總規編制動員部署會昨日舉行。  打開2035年的大門,杭州會是什麼樣?到了2050年,我們又會遇見一個怎樣的杭州?關於杭州未來的美好想像,正在逐漸明朗。
  • 2050年是人類的轉折點,將面臨這4大局面,未來該怎麼辦?
    再過30年,人類將面臨這4大問題,該怎麼防禦問題的出現!不知從何開始,2050年成為關乎人類命運的一年,從工業革命開始,見證了人類的進步,飛機、高鐵的出現打開了人類的大門,人工智慧的現身代表了國家的強大,幾乎已經離不開高科技,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言論逐漸出現,有人說到了2050年一切都變了,人工智慧變成半人半智能,擁有了獨立意識,儘管人類科技發達,仍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科學家預測將來要面臨這4個問題。
  • 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
    「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在福州大學怡山校區成功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進行四場學術報告會和一場學術沙龍,來自50所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李國平等:面向2030年的中國城鎮化及其區域差異態勢分析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城鎮化水平超過50%後仍應保持高速發展,甚至在2017年城鎮化水平達到近55%後,仍應保持年均0.6%—0.8%的增速。在城鎮化增速和收斂點方面,中國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顧朝林(1992)在早期研究中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會達到65%,2050年時收斂於73%。
  •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中國人均GDP1.4萬美元達碳排放峰值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的長期依靠要素投入增加驅動高速增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面臨陷入以資源、環境為主要制約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要求創新發展路徑,促成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新常態」,使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長轉變為更加依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減少經濟對能源、資源和環境要素的依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力,走上一條高要素效率的可持續低碳發展路徑。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今天,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不管什麼技術到2020年都走不動了!」李國傑院士解釋:我們現在的網絡發展很快,但是當網速大到一定程度後,無論是可靠性、安全性還是可擴展性的問題,人們都解決不了。計算機也面臨著同樣的瓶頸。 「信息科學領域必然面臨著革命性的突破!」李國傑院士說。儘管上個世紀後半葉信息科學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基本上是信息技術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