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人類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數字是什麼?生命的起源是什麼?
在人類研究的各個領域,都有一些從未解決過的問題。有人提出了一些理論,但沒有一個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看看你能不能解決下面列出的十個未解決的問題中的任何一個:
1、是什麼導致了大蕭條?
大蕭條是一個戲劇性的,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早在1928年就開始在一些國家。美國大蕭條的開始與1929年10月29日的股市暴跌有關,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大蕭條對工業化國家和出口原材料的國家都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國際貿易急劇下降,個人收入、稅收、價格和利潤也大幅下降。全世界的城市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特別是那些依賴重工業的城市。在許多國家,建築業實際上已經停建,是什麼把通常溫和而短暫的經濟衰退或「普通」的商業周期變成了大蕭條,這是一個值得爭論和關注的話題。學者們對其確切原因及其相對重要性尚未達成一致。究其原因與如何避免未來大蕭條的問題密切相關,因此學者們的政治和政策觀點被混入了對80年前歷史事件的分析中。更大的問題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市場的失敗,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國當局未能防止銀行普遍倒閉以及由此引發的恐慌和貨幣供應量減少。那些相信當局在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認為,這主要是自由市場的失敗,而那些相信自由市場的人則認為,這主要是當局的失敗加劇了這一問題。
2、語言的起源是什麼?
語言起源(聲門學)是一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引起相當多猜測的話題。語言的使用是區分智人和其他物種最顯著和最具診斷性的特徵之一。與寫作不同,口語不留痕跡。因此,語言學家在試圖破譯語言的起源時不得不採用間接的方法。在人類進化的某個階段,一個或多個言語交際系統從原始語言或非語言的交際手段中產生。大約六百萬年前,黑猩猩和人類從一個共同的祖先那裡分離出來,這是語言進化的終點。從那時起,所有其他的原始人,可能已經提供了關於語言是如何發展的線索,不幸的是已經滅絕了。
3、工業革命的起因是什麼?
工業革命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一個時期,當時農業、製造業和運輸業的重大變革對英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產生了深刻影響,並隨後蔓延到全世界,這一過程隨著工業化而繼續。工業革命的爆發標誌著人類社會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與農業的發明或第一城邦的興起相媲美;幾乎日常生活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最終都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工業革命的起因是複雜的,仍然是一個爭論的話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場革命是17世紀英國內戰後英國封建主義結束所帶來的社會和制度變革的產物。隨著國家邊境管制變得更加有效,疾病的傳播減少了,因此預防了以前常見的流行病。生活在嬰兒期之後的兒童比例顯著上升,導致勞動力增加。歷史學家們積極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歐洲,而不是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國、印度和中東,或是在古典時期或者中世紀。許多因素被提出,包括生態、社會和文化。
4、語言是如何習得的?
語言習得是人類語言能力發展的過程。第一語言習得關注兒童的語言發展,第二語言習得也關注成人的語言發展。從歷史上看,理論家們常常把強調先天或後天(見先天與後天)作為習得的最重要解釋因素分成兩派。有一種觀點是在兩種觀點之間展開的:一種是心理本土主義,即語言能力在人的大腦中某種程度上是「固有的」,而「表格」或「白板」,即語言是由於大腦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習得的。
5、什麼是數字?
這裡的問題是:數字、集合、組、點等是什麼?在數學中,集合上的一種結構,或更一般地說是一種類型,由附加的數學對象組成,這些對象以某種方式附著在集合上,使集合更易於形象化或使用,或賦予集合以意義或意義。它們是真實物體還是僅僅是所有結構中必須存在的關係?雖然關於數學對象是什麼,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但討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對立的學派:新柏拉圖主義,它斷言數學對象是真實的,形式主義認為數學對象只是形式結構。
6、「堆」的悖論
堆的悖論也被稱為sorites悖論,它是由模糊謂詞產生的悖論。堆的悖論就是這種悖論的一個例子,當我們考慮一堆沙子(或大海撈針),其中的顆粒被單獨地移除。只剩下一粒糧食的時候,它還是一堆嗎?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語言哲學的一個問題,在語言哲學中,術語可以是相對的和不確定的,而不是數學中的問題——在數學中,所有術語都有某種定義——即使它只是一個變量。下面是一個悖論的例子:
一堆沙子是由大量的顆粒組成的。(前提1)
一堆沙子減去一粒糧食,仍然是一堆。(前提2)
重複應用前提2(每次都以較少的粒數開始),最終迫使人們接受這樣的結論:一個堆可能只由一粒沙子組成。表面上看,有一些方法可以避免這個結論。人們可能會反對第一個前提,否認大量穀物會形成一個堆(或者更普遍地說,否認有堆)。人們可能會反對第二個前提,即對於所有的穀物集合來說,從中取出一個穀物仍然會形成一個堆,這不是真的。或者一個人可以通過堅持一堆沙子只能由一粒沙子組成來接受這個結論,這個悖論對於哲學家來說是很棘手的,因為他們必須解釋為什麼這兩個前提中的一個或結論是錯誤的,即使它們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
7、黑洞存在嗎?
黑洞真的存在嗎?它們是否像理論上預期的那樣輻射?這種輻射是否包含了關於它們內部結構的信息,正如霍金最初的計算所暗示的那樣,是否如規範重力二元性所暗示的那樣?如果不是,黑洞會蒸發掉,那麼存儲在其中的信息會發生什麼變化?(量子力學不允許信息被破壞)還是輻射會在某個點停止,留下黑洞殘餘?如果這樣的結構甚至存在,有沒有別的方法來探究它們的內部結構?廣義相對論將黑洞描述為一個中心有點狀奇點、外緣有視界的空曠空間區域,但當考慮到量子力學的影響時,描述會發生變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表明,黑洞可能會緩慢地洩漏一種稱為霍金輻射的熱能,而不是將捕獲的物質永遠保存起來。然而,需要量子引力理論的黑洞的最終正確描述是未知的。
8、untriseptium這個元素有點神奇!
untriseptium這個名稱用作佔位符,就像在關於搜索元素137的科學文章中一樣。超鈾元素(鈾以外的元素)除了微觀數量和鈽之外,都是人工製造的,通常以科學家或原子物理學實驗室的位置命名。由於137元素的重要性是由物理學家理察·費曼首先指出的,137元素有時被非正式地稱為費曼(符號fy),任何原子序數大於137的元素都需要1s電子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運動。從20世紀初開始,物理學家們就認為這個數字(137)可能是一個大統一理論的核心,這個理論可能涉及電磁理論、量子力學,尤其是引力理論。然而,物理學家們還沒有找到137這個數字和宇宙中任何其他物理定律之間的聯繫。原本以為這樣一個重要的方程會產生一個重要的數,比如1或π,但事實並非如此,問題是,原子序數在137以上的元素,其1s電子的傳播速度必須超過光速,其化學後果是什麼?「鐵炔」是物理存在的最後一種化學元素嗎?
9、我們為什麼做夢?
在物質現實中,夢的事件通常是不可能或不太可能發生的:它們也在做夢者的控制之外。這種例外被稱為清醒夢,做夢者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有時能夠改變自己的夢環境,控制夢的各個方面。在清醒的夢中,夢的環境往往更為真實,感官也得到了提升。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夢的生物學定義。一般的觀察顯示,夢與快速眼動睡眠密切相關。快速眼動睡眠是大腦活動最像清醒狀態的睡眠狀態,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夢境最強烈的時候,儘管這也可能意味著這是夢境最容易被記住的狀態。在一個典型的生命周期中,一個人總共要做六年的夢(大約每晚兩個小時)。我們不知道夢在大腦中的起源——如果有這麼一個單一的位置——或者為什麼夢會發生。
10、生命的化學起源是什麼?
生命的化學起源是什麼?非活性化合物是如何產生自我複製的複雜生命形式的?在自然科學中,非生物發生,即生命起源的問題,是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從非生命中產生的。科學上的共識是,在44億年前,當水蒸氣第一次液化,到27億年前,當碳、鐵的穩定同位素比例,硫指出了礦物和沉積物的生物起源,分子生物標誌物表明了光合作用,沒有真正的生命起源「標準模式」。但目前大多數被接受的模型都是以某種方式建立在許多關於生命分子和細胞成分起源的發現之上的。截至2007年,還沒有人使用具有生命必要特性的基本成分(所謂的「自下而上方法」)合成出「原細胞」。沒有這樣的原則證明,解釋往往缺乏細節。然而,一些研究人員正在這一領域工作,特別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斯特恩·拉斯穆森和哈佛大學的傑克·紹斯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