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專題 | 土壤微生物研究取樣方法

2021-02-18 歐易生物

[1] Wang J, Qi J, Zhao H, et al. Metagenomic sequencing reveals microbiota and its functional potential associated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J]. 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843.

[2] Shi B, Chang M, Martin J, et al.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ubgingival microbiome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periodontitis[J]. MBio, 2015, 6(1): e01926-14.

[3] Mendes L W, Kuramae E E, Navarrete A A, et al. Taxonomical and 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y selection in soybean rhizosphere[J]. The ISME journal, 2014, 8(8): 1577-1587.

[4] Panke-Buisse K, Poole A C, Goodrich J K, et al. Selection on soil microbiomes reveals reproducible impacts on plant function[J]. The ISME journal, 2015, 9(4): 980-989.

[5] Li X, Zhu T, Peng F, et al. Inner Mongolian stepp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communities respond more strongly to water availability than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5, 17(8): 3051-3068.

[6] Zhou J, Deng Y, Shen L, et al. Temperature mediates continental-scale diversity of microbes in forest soil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7] Bulgarelli D, Rott M, Schlaeppi K, et al. Reveal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y cues for Arabidopsis root-inhabiting bacterial microbiota[J]. Nature, 2013, 501(7468): S25.

如有任何疑問可申請加入歐易-微生物測序交流QQ群(群號:598662347),繼續深入學習~

#END#

相關焦點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徵稿要求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微生物研究必知的6個知識點 | 16S專題
    原標題:微生物研究必知的6個知識點 | 16S專題 編者按 敲黑板,劃重點啦~今天起,我們將與大家一起徜徉在微生物研究的海洋,希望可以為大家的微生物研究添磚加瓦。
  • 土壤微生物群組
    1946 年美國科學家賽爾曼·瓦克斯曼從土壤鏈黴菌中發現了鏈黴素,並獲得了1952 年諾貝爾獎。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一高效抗寄生蟲藥,並獲得了2015 年諾貝爾獎。近年來,天然結構抗生素的發現進入瓶頸期,隨著微生物培養技術、宏基因組學及高通量篩選方法的發展,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於從天然產物中發現新型抗生素。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所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優勢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及對汙染物的適應機理,通過宏基因測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構成以及群落功能和代謝通路,提高菌種對石油烴、多環芳烴和滷代烴的降解效率。為自然環境條件下複合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數據支持與理論依據。
  • 《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高度評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受限於方法,我們對微生物所驅動的生態功能動態的預測仍十分有限,未來的研究需藉助純菌株分離培養和全基因組測序等方法來填補這些知識空缺。本綜述系統總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進展與知識空缺。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與以上幾種菌類不同的是,它更適於在鹼性環境下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性的土壤中多以放線菌和黴菌起作用,鹼性土壤中就主要靠這些藻類微生物來維持輔助作用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調節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隨著長期大量的磷肥施用,土壤中積累了大量固定態磷,大大降低了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加劇了磷資源短缺的問題,對土壤固定態磷的活化成為未來發展可持續農業和磷肥利用的重要戰略。微生物是土壤元素循環的發動機,解磷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有機酸溶解土壤中的鈣磷,或釋放活性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土壤微生物裡 也有「超級英雄」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有關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研究成果。由於土壤微生物的種類複雜,又難於培養,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菌糠強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採用菌糠協同高效石油烴降解菌 Microbacterium.sp.Q2 進行石油汙染土壤修複試驗研究,分別設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組(SIM)、菌糠-游離菌組 (SMSB)、菌糠單獨組(SMS)和對照組(CK)4 組修復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式下對石油汙染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和石油烴降解效果的差異性並確定 石油汙染土壤的最佳修複方案。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微生物修復技術
    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方法從修復場地來分,土壤微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兩類,即原位微生物修復和異位微生物修復。原位微生物修復不需將汙染土壤搬離現場,直接向汙染土壤投放氮、磷等營養物質和供氧,促進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或特異功能微生物的代謝活性,降解汙染物。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同時,土壤還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水分、空氣、酸鹼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可以說,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是最豐富的菌種資源庫。1克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1畝地耕層土壤中的微生物重量可達幾百斤到上千斤。
  • 微生物測序將成為法醫鑑定PMI新方法
    1在屍體分解過程中,微生物群落髮生顯著改變,且不同屍體取樣點與屍下土壤菌群變得越來越相似;雖然不同土壤類型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但其並不是驅動分解者群落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A)2小鼠屍體分解開始前,細菌與古菌分解者類群出現在多個環境中,約40%的微生物分解者在土壤樣本中相對豐度極低。結果表明,儘管土壤類型不重要,但土壤仍可能是分解者群落的主要來源。
  • 鑑定土壤活性微生物只需幾小時
    研究人員稱,該研究可能會改變目前科學家對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範式,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BONCAT是「生物正交非標準胺基酸標記」的縮寫,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遺傳學家於2006年發明,用於分離細胞中新製造的蛋白質。能源部研究人員改進了這一方法,開發出BONCAT+FACS(螢光激活細胞分選)技術,使他們能夠根據螢光標記分子的存在與否對單細胞生物進行分類。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不同恢復方式之間,SOC、TN、pH和C:N比值的差異,以及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樹齡共同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土壤團聚體大小和林齡對土壤酶活性也存在影響。SOC和TN是土壤物理組分中影響酶活的主要因子,碳質量指數(CQI)是土壤微生物對恢復方式和林齡影響的重要指數。恢復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因微生物群落和林齡而異。
  • 科學網—微生物:土壤健康的「生力軍」
    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的主要技術包括化學、物理、工程以及生物治理法,微生物修復是通過微生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吸收、絡合、沉澱及成礦等作用降低其活性,減少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達到修復汙染的效果。微生物修復具有環境風險小、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種類增多
    新華社南京12月3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與土壤微生物種類的多少關係密切。按現在的氣候變化趨勢,未來幾十年土壤微生物種類或將進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數量大、種類多,1克土壤中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