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父親 在新繁當過知縣

2020-12-05 天眼新聞

三賢堂。

東湖碑廊。

西川節度使李德裕雕像。

新繁東湖公園。

作為一個官員,不在乎職位高下,能造福一方百姓,且長留人心間,王益今生也不虛此行了。他的留名傳世,不僅僅因為有個叫王安石的兒子。

從成都向北,經過駟馬橋,再一路前行,約摸40多公裡,便到了新都區,新都下轄有一歷史名鎮,喚名新繁鎮,新繁鎮上有一名源,叫東湖。

「衛公東湖」的由來

駟馬橋。新都。新繁。東湖。都是有著上千年的古董。

駟馬橋是西漢大儒司馬相如榮歸故裡時的重要標誌。《華陽國志·蜀志》載,(成都)城北十裡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古時一車套四馬,故稱駟馬,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家鄉為了紀念司馬相如,遂將升仙橋改為駟馬橋。

新都的得名更早。系古蜀王開明氏時期的都城,新都博物館陳列有開明王朝的重要歷史物存——鱉靈在位時的「玉璽」(銅印)和死後棲居的獨木棺槨。《華陽國志》云:「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

新繁比新都成名還要早。史載,新繁最初之名「繁」,新建城邑,取物產豐富,人煙繁盛之義為名,故名繁,為蜀王望帝杜宇氏所建。

《華陽國志》記載:「蜀川人稱郫、繁為膏腴」。蜀族人早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就創造了新繁的治所「繁邑」。繁邑地處平原,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歷史上被譽為「天府膏腴」、「川西碧玉」。

最初的繁邑很大,擁有今天的彭州市和原新繁縣的大部分區域。

東湖是唐代所造的一處「官湖」。這處「官湖」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追本溯源,東湖竟是李德裕被貶為新繁縣令時所開鑿。

李德裕入相前系西川節度使,他接手的,是「一副支離破碎的爛攤子」,就任後,大加整肅,廣築要塞,很快改變了面貌……被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

因為李德裕死後封為衛國公,所以新繁東湖也被稱為「衛公東湖」。

東湖內的「三賢堂」

至今園內還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喚名為「三賢堂」。不為人所知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賢堂」,竟也是南宋所建。

所謂「三賢堂」,肯定與三位賢人有關。這三賢除李德裕外,另外兩位就是梅摯和王益。或許他們的名字一般人不熟悉,但一旦知曉與他們相關的人和事之後,便會恍然大悟。

梅摯和王益俱是北宋人。巧的是,身為北宋右諫議大夫的梅摯竟是地地道道的新繁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學士、陝西轉運使,後遷至右諫議大夫。其文章、政績在當時享有盛名。

梅摯的出名緣於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五瘴說》,這篇不足千字短文讓他萬古流芳。

梅摯生活於北宋中期,這是官僚機構日益膨脹,統治階層腐敗之風盛行的時代。

《五瘴說》是景右初年(公元1034年),梅摯任昭州(今廣西平樂縣)知府時寫下的——

仕有五瘴:急徵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

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著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士瘴,不亦謬乎!

梅公雄文可謂名傳千古,其《五瘴說》常讓家鄉人引以為自豪。

清光緒元年(1875年)新繁人嚴渭春做廣西巡撫,在桂林龍隱崖見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摯的《五瘴說》,回到家鄉後時常提起這件事。

不久,新繁人呂子丹在貴州羅斛做官,遂派專人到廣西拓制《五瘴說》。

光緒三年(1877年),呂子丹回新繁,把《五瘴說》拓片送給龍藏寺的方丈雪堂和尚。

光緒六年(1880年),雪堂和尚將《五瘴說》翻刻於龍藏寺碑林。

光緒十年(1884年),新繁知縣段瑩又將《五瘴說》翻刻於新繁東湖。

王益為官有清名

三賢中的王益(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英年早逝,只活了46歲。

王益系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歷任建安(今福建建甌)主簿,臨江軍(今江西樟樹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幹)、廬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成都新繁鎮)知縣、韶州(今廣東韶關)知州等地方官,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

王益娶妻徐氏、吳氏,共生有七個兒子。分別為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

從簡歷中可以看出,王益一生在南北各地做官,都基本上徘徊在州縣一級。雖然如此,所任之處,政績大抵不差。史載,王益為官頗有清名,對屬下約束很嚴,判案也很少動刑,史載他「一以恩信治之,嘗歷歲不笞一人」。

不僅公堂上如此,王益教育孩子也從不進行體罰,這樣的家庭氛圍應該對王安石的人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王益為官清廉,做了一輩子官,卻不置田產,只靠有限的官俸維持家庭生活。由於沒有田產,他每調任一處,就拖家帶口,一起前往。

新都做官期間,王益「減刑獄、興學校、倡風化」,僅三年時間,便能讓百姓嘖嘖稱讚,實殊不易。

兩聯長詩以窺人心

東湖園內至今保存有王益寫的長詩《新繁縣東湖瑞蓮歌》,詩云:

火雲爍盡天幕腥,水光弄碧涼無聲。

荷華千柄拂煙際,傑然秀幹駢雙英。

天敕少昊偏滋榮,宵零仙露饒金莖。

嫋嫋飄風起天末,綠華璫來琤琤。

觥觴式宴資擊賞,何人掞藻飛筆精。

越國亭亭八百裡,木蘭泛詠稱明媚。

爭如錦水派繁江,孤根擢翠葩分膩。

紫清合曜流霞暉,楚臺無夢朝雲飛。

韓虢佳人新侍寵,溫泉宮裡賜霞衣。

赫赫曦陽在東井,珍房萃作皇家慶。

流火初晨復毓靈,連璧更疑唐傑盛。

眇觀熙政接元和,嘉穀重榮田野歌。

高宗昔慶劉仁表,五色卿雲世甚少。

我今取喻進德流,優哉祥蓮出池沼。

草萊泥滓俱棄捐,致君事業殊商皓。

歸作臯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華動。

詩中不難感受到這位縣令企盼新繁政通人和的拳拳之心,也能一窺他減刑獄、興學校、倡風化等治理新繁的若干功德。他的這首詩令遠在他鄉的梅摯十分感動,他感念家鄉有王益這樣一位父母官,於是也撰寫一首長詩《和王益新繁縣東湖瑞蓮歌》以和。詩云:

東湖七月湖水平,鱗波暗織簫籟聲。

中有植蓮一萬本,紅漪相照擒繁英。

地靈氣粹不我測,雙葩條如同一莖。

黃姑織女渡銀漢,蜺旗鳳葆羅空青。

又認英皇立湘渚,翠華不返凝怨慕。

五十哀弦頓曉聲,駢首低昂泣珠露。

是時主人集宴喜,湖光浸筵霞腳膩。

朋簪峨峨盡才子,椽筆交輝雲藻麗。

酒酣倚欄惜紅暉,炳素徘徊縈不飛。

魏宮甄后晝方寢,彷佛有人持玉衣。

此邑古來無異政,室家瘡痏何由慶。

三年鼠竊例皆然,以薪救火火彌盛。

自公柅車政克和,載途鼓腹騰謳歌,歌公用心日皎皎,不獨於今古應少。

因感珍芳兩兩開,玉貫珠聯當縣沼。

況我與公高適道,芝歌肯跡商山皓。

嘉謀嘉猷思入陳,願將此美歸華勳。

寶元二年己卯(1039年)二月,王益卒於江寧任上。

作為一個官員,不在乎職位高下,能造福一方百姓,且長留人心間,王益今生也不虛此行了,他的留名傳世,不僅僅因為有個叫王安石的兒子。

章夫 來源 華西都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王安石,生於公元1021年,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詩詞上,「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至今日還為人傳唱。在思想上,他的「五行說」為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而在改革上,他反對保守的舊派黨羽,實行徹底的新法改革,雖然其中有些弊病,但還是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 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墓,剛挖到棺槨,王安石36代孫趕來:馬上停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文學上造詣頗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詩文存世。他有一首《壬辰寒食》是這樣寫的:「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 王安石和蘇軾最相似的兩首詩,富有哲理,千年難分高下
    經常看到有文章說蘇軾和王安石不合,時不時便上演文學大戰。 流傳最廣的便是關於蘇軾改字的故事。 傳說有一次蘇軾前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在午睡。 蘇軾不小心瞄到王安石書桌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名為《詠菊》。
  • 雲貴等地王安石家族後裔專程至東鄉上池祭祀
    本報訊 清明期間,來自雲南、山西、貴州等地的王安石家族後裔十餘位代表,不遠千裡,專程來到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祭拜從江蘇南京遷回的王安石父親王益和兄長王安仁墓。  王安石父親王益和兄長王安仁墓原葬南京將軍山,2009年9月底,南京將軍山一建設單位在施工挖掘土方時,意外發現兩座古墓。經南京文物局鑑定,這是王安石之父王益、兄王安仁之墓。
  • 新《王安石全集》出版,採取經史子集新編例
    新《王安石全集》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王安石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亦有不少曾一度風靡的著述。然而今人對王安石著述的了解往往局限於《周禮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這三種而已。去年9月,由復旦大學教授王水照主編、收錄了目前所能見的王安石及其子王雱的全部自撰及編訂著作的《王安石全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5月6日,《王安石全集》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辦舉行。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北宋名相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一生堅持己見,極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變法主張」。結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保守派」打壓,死後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王安石為了變法兩度被罷相,中途家人還遭到了陷害,可是他仍矢志不渝。他寫過一首詠梅詩,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默寫過。不過,這首詩並非他原創,而是「洗稿」《古樂府》中一首五言詩作成。
  • 韋力︱歐陽修、王安石與「三蘇」的祠與墓
    歐陽修墓薛夫人墓王安石祠堂王安石故裡、祠堂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而王安石是北宋名相,故他們紛紛向朝廷進言,為了尊崇名相,凡去瞻仰王安石故裡者,「文官應下轎,武官要下馬」。皇上懷念良相,準奏。下了此聖旨。下馬碑既然有聖旨在,我當然要遵旨。而今我所騎者,既不是王安石的驢,更沒有馬,但我還是在此下車,推著那輛破爛的自行車繼續向村方向前行一百餘米。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先秦時期,雖然男尊女卑的現象已經形成,但是婦女婚姻自由,並不完全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兩漢時期,婦女也有一定的地位,漢高祖劉邦稱帝後,都是先封其母,後面才封其父親為太上皇,說明當時確實存在著尊母不尊父的說法大唐自不必說,國富民強,政治開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婦女的地位自然也有所提高武則天
  • 王安石騎毛驢春遊鐘山,寫下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詞,讀來耳目一新
    王安石曾兩次拜相主持變法,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也辭去了宰相的官職,回到了江寧(今江蘇南京),過起了隱退的生活,直到去世,王安石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就是在江寧的隱居生活中度過的。在隱退江寧期間,王安石的心境漸漸平淡下來,從此不再過問朝政,從夙夜興工、宵衣的繁忙工作逐漸過渡到遠離仕途的閒居生活與日常中來。
  • 蘇東坡與烏臺詩案,是王安石在搞鬼嗎?如果不是,是誰想搞死他?
    秉持著「異論相攪」立場的宋神宗一直搖擺不定,這讓王安石心力憔悴無力支撐,辭職回到金陵的半山園,過起了隱居生活。 元豐二年,蘇軾從楚風漢韻的徐州,調任杏花煙雨的湖州。按照慣例,蘇軾應該寫一封奏章,以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但正是這封奏章,被御史臺的「烏鴉嘴」們找到了蛛絲馬跡;正是這封叫《湖州上謝表》的奏章,掀開了烏臺詩案的蓋頭。
  •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引言新的國家宋代第二位皇帝太宗(976~997年)的統治時代,是帝國鞏固的時代,新國家的基本制度得以確定或充實。當時建立了一種真正的情報、控制和指揮的神經中樞系統,它一直擴大運用到該帝國最偏僻的地區,從而確保了中央政府對於全部領土都具有一種從未有過的特別徹底的控制。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王安石十首經典古詩詞,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
    出自宋·王安石《菩薩蠻》。何物,什麼事。關情,牽掛於心。此言自己最關心的事是什麼時候春天能到來,表達的是一種盼春的殷切之情。二、月映林塘澹,風含笑語涼。出自宋·王安石《歲晚》。林塘,林木、池塘。出自宋·王安石《杜甫畫像》。斡,運轉。詩句讚頌杜甫之辭。前句寫杜詩撼天動地的氣勢,後句寫杜甫威武不可犯的人格精神。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五、溪深樹密無人處,惟有幽花渡水香。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最近拜讀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讓我有機會了解到北宋王安石變法那段歷史。這次著名的變法在北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也給北宋朝廷和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意思的是,當我觀察王安石和蘇軾二人在變法中的行為,我倒是想起了美國紐約大學宗教歷史教授詹姆斯·卡斯的一本著作《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王安石,他是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他是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 「福建子」讓王安石既悔且恨?·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是年十月,王安石再度去相,退隱鐘山。    後來,呂惠卿主動致信求和,所謂「一朝之過,不足以害平生之歡」。王安石《答呂吉甫書》耐人玩味。「與公同心,以至異意,皆緣國事,豈有他哉」,顯為託詞。「人或言公,吾無與焉,則公亦何尤於我」,套話而已。「相呴以溼,不如相忘之愈」,依然將呂婉拒於門外。倒是「同朝紛紛,公獨助我,則我何憾於公」,反思中露出幾分實情。
  • 「邋遢大王」王安石,一兩年不洗臉不洗澡,鬍鬚上掛著蝨子見皇帝
    隨後,大夫為王安石開出了方子,也不收診費,轉身走了,一邊走一邊仰天大笑。家人拿過方子一看,都傻眼了,只見方子上寫的是:臉上黃泥太多,需準備清水幾盆,使勁洗臉搓泥,再用清水洗淨即可痊癒。家人遵照方子準備了幾盆清水,讓王安石洗臉,可王安石卻大手一揮,黑著臉說道:老子天生臉黑,怎能洗白?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
    但是王安石也很有個性,經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奉酬永叔見贈宋代:王安石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這首詩是作者在36歲時的作品,當時他還在基層工作,而他的同鄉曾鞏很佩服王安石的文採和人品,就將其引薦給恩師歐陽修。歐公也對這位青年才俊刮目相看,並寫詩相贈: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王安石博學多才,當然非常清楚歐公有意提攜自己。他也知道很多人一旦得到歐公的賞識,就會名聲大振、更不用說什麼功名富貴。
  • 王安石的名句「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正式第一次拜相,開始改革變法,當時的宋神宗也是極為信任他,還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一次啟用王安石變法,也是希望可以重振北宋,讓整個帝國更加強大。後來我們也知道王安石的變法之路走得很艱辛,只不過四年的時間,他就被罷了相,還遭受了許多的指責,認為他的變法不可取,宋神宗也頂不住壓力,王安石只好退居幕後。但是僅僅又過了一年,再次啟用王安石,很快又被罷相,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也宣告結束。王安石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相,可謂是大起大落,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儘管人們反對,不理解他的行為。
  • 王安石為變法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這件事是改革變法的試金石
    文章標題「 王安石為變法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這件事是改革變法的試金石」王安石擔任翰林學士期間,寫出著名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極大重視。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讓王安石將心中的改革構想和盤託出。然而,王安石卻對此遲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