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堂。
東湖碑廊。
西川節度使李德裕雕像。
新繁東湖公園。
作為一個官員,不在乎職位高下,能造福一方百姓,且長留人心間,王益今生也不虛此行了。他的留名傳世,不僅僅因為有個叫王安石的兒子。
從成都向北,經過駟馬橋,再一路前行,約摸40多公裡,便到了新都區,新都下轄有一歷史名鎮,喚名新繁鎮,新繁鎮上有一名源,叫東湖。
壹
「衛公東湖」的由來
駟馬橋。新都。新繁。東湖。都是有著上千年的古董。
駟馬橋是西漢大儒司馬相如榮歸故裡時的重要標誌。《華陽國志·蜀志》載,(成都)城北十裡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古時一車套四馬,故稱駟馬,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家鄉為了紀念司馬相如,遂將升仙橋改為駟馬橋。
新都的得名更早。系古蜀王開明氏時期的都城,新都博物館陳列有開明王朝的重要歷史物存——鱉靈在位時的「玉璽」(銅印)和死後棲居的獨木棺槨。《華陽國志》云:「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
新繁比新都成名還要早。史載,新繁最初之名「繁」,新建城邑,取物產豐富,人煙繁盛之義為名,故名繁,為蜀王望帝杜宇氏所建。
《華陽國志》記載:「蜀川人稱郫、繁為膏腴」。蜀族人早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就創造了新繁的治所「繁邑」。繁邑地處平原,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歷史上被譽為「天府膏腴」、「川西碧玉」。
最初的繁邑很大,擁有今天的彭州市和原新繁縣的大部分區域。
東湖是唐代所造的一處「官湖」。這處「官湖」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追本溯源,東湖竟是李德裕被貶為新繁縣令時所開鑿。
李德裕入相前系西川節度使,他接手的,是「一副支離破碎的爛攤子」,就任後,大加整肅,廣築要塞,很快改變了面貌……被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
因為李德裕死後封為衛國公,所以新繁東湖也被稱為「衛公東湖」。
貳
東湖內的「三賢堂」
至今園內還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喚名為「三賢堂」。不為人所知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賢堂」,竟也是南宋所建。
所謂「三賢堂」,肯定與三位賢人有關。這三賢除李德裕外,另外兩位就是梅摯和王益。或許他們的名字一般人不熟悉,但一旦知曉與他們相關的人和事之後,便會恍然大悟。
梅摯和王益俱是北宋人。巧的是,身為北宋右諫議大夫的梅摯竟是地地道道的新繁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學士、陝西轉運使,後遷至右諫議大夫。其文章、政績在當時享有盛名。
梅摯的出名緣於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五瘴說》,這篇不足千字短文讓他萬古流芳。
梅摯生活於北宋中期,這是官僚機構日益膨脹,統治階層腐敗之風盛行的時代。
《五瘴說》是景右初年(公元1034年),梅摯任昭州(今廣西平樂縣)知府時寫下的——
仕有五瘴:急徵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
有一於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著必殞,雖在轂下亦不可免,何但遠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歸咎於士瘴,不亦謬乎!
梅公雄文可謂名傳千古,其《五瘴說》常讓家鄉人引以為自豪。
清光緒元年(1875年)新繁人嚴渭春做廣西巡撫,在桂林龍隱崖見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摯的《五瘴說》,回到家鄉後時常提起這件事。
不久,新繁人呂子丹在貴州羅斛做官,遂派專人到廣西拓制《五瘴說》。
光緒三年(1877年),呂子丹回新繁,把《五瘴說》拓片送給龍藏寺的方丈雪堂和尚。
光緒六年(1880年),雪堂和尚將《五瘴說》翻刻於龍藏寺碑林。
光緒十年(1884年),新繁知縣段瑩又將《五瘴說》翻刻於新繁東湖。
叄
王益為官有清名
三賢中的王益(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英年早逝,只活了46歲。
王益系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歷任建安(今福建建甌)主簿,臨江軍(今江西樟樹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幹)、廬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成都新繁鎮)知縣、韶州(今廣東韶關)知州等地方官,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
王益娶妻徐氏、吳氏,共生有七個兒子。分別為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
從簡歷中可以看出,王益一生在南北各地做官,都基本上徘徊在州縣一級。雖然如此,所任之處,政績大抵不差。史載,王益為官頗有清名,對屬下約束很嚴,判案也很少動刑,史載他「一以恩信治之,嘗歷歲不笞一人」。
不僅公堂上如此,王益教育孩子也從不進行體罰,這樣的家庭氛圍應該對王安石的人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王益為官清廉,做了一輩子官,卻不置田產,只靠有限的官俸維持家庭生活。由於沒有田產,他每調任一處,就拖家帶口,一起前往。
新都做官期間,王益「減刑獄、興學校、倡風化」,僅三年時間,便能讓百姓嘖嘖稱讚,實殊不易。
肆
兩聯長詩以窺人心
東湖園內至今保存有王益寫的長詩《新繁縣東湖瑞蓮歌》,詩云:
火雲爍盡天幕腥,水光弄碧涼無聲。
荷華千柄拂煙際,傑然秀幹駢雙英。
天敕少昊偏滋榮,宵零仙露饒金莖。
嫋嫋飄風起天末,綠華璫來琤琤。
觥觴式宴資擊賞,何人掞藻飛筆精。
越國亭亭八百裡,木蘭泛詠稱明媚。
爭如錦水派繁江,孤根擢翠葩分膩。
紫清合曜流霞暉,楚臺無夢朝雲飛。
韓虢佳人新侍寵,溫泉宮裡賜霞衣。
赫赫曦陽在東井,珍房萃作皇家慶。
流火初晨復毓靈,連璧更疑唐傑盛。
眇觀熙政接元和,嘉穀重榮田野歌。
高宗昔慶劉仁表,五色卿雲世甚少。
我今取喻進德流,優哉祥蓮出池沼。
草萊泥滓俱棄捐,致君事業殊商皓。
歸作臯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華動。
詩中不難感受到這位縣令企盼新繁政通人和的拳拳之心,也能一窺他減刑獄、興學校、倡風化等治理新繁的若干功德。他的這首詩令遠在他鄉的梅摯十分感動,他感念家鄉有王益這樣一位父母官,於是也撰寫一首長詩《和王益新繁縣東湖瑞蓮歌》以和。詩云:
東湖七月湖水平,鱗波暗織簫籟聲。
中有植蓮一萬本,紅漪相照擒繁英。
地靈氣粹不我測,雙葩條如同一莖。
黃姑織女渡銀漢,蜺旗鳳葆羅空青。
又認英皇立湘渚,翠華不返凝怨慕。
五十哀弦頓曉聲,駢首低昂泣珠露。
是時主人集宴喜,湖光浸筵霞腳膩。
朋簪峨峨盡才子,椽筆交輝雲藻麗。
酒酣倚欄惜紅暉,炳素徘徊縈不飛。
魏宮甄后晝方寢,彷佛有人持玉衣。
此邑古來無異政,室家瘡痏何由慶。
三年鼠竊例皆然,以薪救火火彌盛。
自公柅車政克和,載途鼓腹騰謳歌,歌公用心日皎皎,不獨於今古應少。
因感珍芳兩兩開,玉貫珠聯當縣沼。
況我與公高適道,芝歌肯跡商山皓。
嘉謀嘉猷思入陳,願將此美歸華勳。
寶元二年己卯(1039年)二月,王益卒於江寧任上。
作為一個官員,不在乎職位高下,能造福一方百姓,且長留人心間,王益今生也不虛此行了,他的留名傳世,不僅僅因為有個叫王安石的兒子。
章夫 來源 華西都市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