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
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這就是宋朝不如秦人的地方,秦人支持商鞅變法的決心是導致變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宋朝卻一方面想要通過變法使得國家變得強大,一方面卻又忌憚守舊派的勢力,白白枉費了王安石的精力,秦人將商鞅變法的各種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大量推廣實行,而宋朝是自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居然全盤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全部成果,我認為這是大宋王朝自願放棄了唯一一次富強的時機,為南宋的悲哀留下了伏筆。
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想著通過改革來實現積貧積弱的北宋的扭轉,推行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所行新法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但是改革變法觸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不停地強烈反對。公元1086年,由於太后掌權,起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這些人上臺得勢後,迅速將此前的王安石所大力推行的新法都被廢除。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這是宋朝的失誤,亦是王安石的遺憾。
可笑的是,幾百年後,美國人華萊士卻借鑑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時解救了處於蕭條時期的美國農民。同時,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梁啓超寫了一本名為《王荊公》的書,積極評價了王安石的歷史貢獻。梁啓超說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包括世界上對王安石給予肯定性認可的專家學者也逐漸看到了王安石的成果,對比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充分評價了王安石變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