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2021-01-08 東方早行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

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這就是宋朝不如秦人的地方,秦人支持商鞅變法的決心是導致變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宋朝卻一方面想要通過變法使得國家變得強大,一方面卻又忌憚守舊派的勢力,白白枉費了王安石的精力,秦人將商鞅變法的各種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大量推廣實行,而宋朝是自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居然全盤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全部成果,我認為這是大宋王朝自願放棄了唯一一次富強的時機,為南宋的悲哀留下了伏筆。

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想著通過改革來實現積貧積弱的北宋的扭轉,推行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所行新法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但是改革變法觸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不停地強烈反對。公元1086年,由於太后掌權,起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這些人上臺得勢後,迅速將此前的王安石所大力推行的新法都被廢除。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這是宋朝的失誤,亦是王安石的遺憾。

可笑的是,幾百年後,美國人華萊士卻借鑑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時解救了處於蕭條時期的美國農民。同時,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梁啓超寫了一本名為《王荊公》的書,積極評價了王安石的歷史貢獻。梁啓超說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包括世界上對王安石給予肯定性認可的專家學者也逐漸看到了王安石的成果,對比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充分評價了王安石變法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統一是消除戰爭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在戰國時期那種亂世之下,戰國並非只有秦國變法,但只有秦國變法成功,這就是秦國的特殊能力,想想看,春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最後只剩下七個,這個戰爭強度有多麼殘酷,誰能活到最後,不就是靠自身強大嗎,當時的各國君主都意識到只有變法才能強國。
  • 盤點中國歷史上四大變法倡導人的結局
    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倡導者為了變法這個理想可謂是拋頭灑血,傾盡所有。現在看來的確稱得上是民族英雄,他們和那些沙場上的戰士們一樣,值得後人銘記!1.商君同樣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特殊見地,但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制定出了極為嚴苛的法律。耿直的商鞅極力主張變法,這在當時得罪了不少人,這也是商鞅不能善終的一個最主要因素。
  • 商鞅剽竊別人成果?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了成功
    雖然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幫助秦國提升了榨取民間財富的能力,增強了國力和生產力,激發了百姓參戰的熱情和凝聚力,為大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曉得,商鞅其實是個抄襲者,他變法的招數是從別人那抄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不是第一個變法的人,管仲、李俚、吳起都是變法的先驅。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最強的是魏國,魏文侯復用李鞅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次變法,李鞅的變法使魏國統治戰國近百年,可謂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但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國自魏惠王以來,便衰弱無力,楚國自吳起也有過這樣的變法,但僅維持了幾年,楚悼王死後,變法便被廢除。
  • 王安石為變法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這件事是改革變法的試金石
    文章標題「 王安石為變法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這件事是改革變法的試金石」王安石擔任翰林學士期間,寫出著名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極大重視。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讓王安石將心中的改革構想和盤託出。然而,王安石卻對此遲疑不定。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最近拜讀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讓我有機會了解到北宋王安石變法那段歷史。這次著名的變法在北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卻也給北宋朝廷和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意思的是,當我觀察王安石和蘇軾二人在變法中的行為,我倒是想起了美國紐約大學宗教歷史教授詹姆斯·卡斯的一本著作《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王安石,他是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他是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升遷官吏還使用其他方法,其中的一種就是薦舉制,而薦舉者要對其保護人的缺點和錯誤負責,從而使其評語盡最大可能地保持公允客觀。科舉制在11~13世紀的發展,使文官隊伍在這個時代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中,佔有了相當大的分量。
  • 古代政治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商鞅變法
    某些支持某種現實和專制政治的謀臣們,在那裡自貴族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直到富商呂不韋(秦代最後一位國王亦即帝國締造者的大臣),都越來越多。公孫鞅是商氏的公子,更以商鞅之名而為人所知,他與河南的小城邦衛國(這是與出自三家分晉的那個大諸侯國魏國不同的另外一個國家)的貴族家庭,具有親緣關係,是秦國最早大變法的巨匠。
  • 下列選項中,不屬於商鞅變法內容的是( )。
    下列選項中,不屬於商鞅變法內容的是( )。A.改法為律 B.廢除世卿世祿制 C.統一度量衡 D.建立郡縣制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商鞅變法內容的是改法為律,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郡縣制。
  • 公孫鞅、衛鞅、商鞅:戰國變法家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商鞅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與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並以此為基礎統一天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麼。
  • 王安石的名句「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正式第一次拜相,開始改革變法,當時的宋神宗也是極為信任他,還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這一次啟用王安石變法,也是希望可以重振北宋,讓整個帝國更加強大。現在的一些學者和專家,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而且他的變法無非是為大宋王朝斂財。這說法對不對?我認為不對,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王安石所做的一切,沒有半點私心,無非是為了鞏固大宋王朝,作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王安石,他身上有著更為濃重的家國情懷。
  • 公孫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才能成功?對後世的影響又是什麼?
    提起公孫鞅這個名肯定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是我如果說另一個名字,你肯定知道,她還有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商鞅,這個名字隨2000多年前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而說起這場變法,許多人認為這是秦國強大最後能吞併六國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關鍵的原因。
  • 商鞅、衛鞅、公孫鞅,到底誰才是改革的真正先驅?
    學歷史,光是記名字就讓人頭疼,為什么元史很少人看?除了民族塗炭傷感情之外,恐怕只是因為裡面的名字都太長吧。即使是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雖然兼具文學性和史學性,但要讀懂它,也要過理解「姓名」這一關。
  • 王安石罷相後心灰意冷,「洗稿」古樂府一首詩,結果成了千古名篇
    北宋名相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一生堅持己見,極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變法主張」。結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保守派」打壓,死後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王安石為了變法兩度被罷相,中途家人還遭到了陷害,可是他仍矢志不渝。他寫過一首詠梅詩,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默寫過。不過,這首詩並非他原創,而是「洗稿」《古樂府》中一首五言詩作成。
  • 《大秦賦》引爆了暴秦的爭論,問題關鍵之處在於要區分秦國和秦朝
    導讀:賈誼《過秦論》中有一句話「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是理解秦國勃興和秦朝速亡的樞紐。為什麼商鞅變法秦國崛起之後一百多年國勢蒸蒸日上,等到秦始皇親政,短短十年就吞併六國,然而秦始皇一去世秦帝國就崩潰了呢?假如秦始皇沒能迅速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那麼之前割據西方的秦國還會迅速敗亡嗎?
  • 商鞅就衝著這點去了秦國
    ——《戰國策》魏國的沒落離不開魏惠王和公叔痤的「貢獻」,公叔痤當魏國丞相的一生,幾乎是看著魏國跌下神壇的,當然其中也有他的「神助攻」。果不其然,在公叔痤死前,為秦國盡了最後一份力氣,那就是把商鞅從魏國給逼走了,只是因為公叔痤舉薦商鞅時說的「不用之即殺之」的話語,讓商鞅在魏國再無立身之地。秦孝公的「與之分土」吸引了商鞅。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
    你所不知道的冷知識,商鞅其實不姓商從我們今天的知識體系來看,很難想像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會起那樣。比如商鞅,比如嬴政,其實商鞅不姓商,嬴政也不姓嬴。那麼是為什麼呢?想搞清楚這一點其實不難,我們今天就簡單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如何取名的,尤其是他們的姓氏。
  • 智商130和智商100的差距:前者90秒搞定這道邏輯題,而後者或許……
    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孩子,為什麼有的智商低,而有的智商高的原因。智商主要是反映人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計算能力等等。也就是說影響智商的因素有很多,而並不是單單局限於某一點或者某個方面。此外,人們處於高興、憤怒、悲傷或者激動等等情況下,智商也會隨著改變,所以說,想要精確測量一個人的智商,至少在如今的科技水平下,很難做到。
  • 蘇東坡與烏臺詩案,是王安石在搞鬼嗎?如果不是,是誰想搞死他?
    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一度很想殺掉既不是新黨也不是舊黨,整天神神叨叨發牢騷,或明或暗諷刺變法的蘇軾。而這一切,都來自一個文藝界的案子,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 烏臺其實就是御史臺,是宋朝的中央監察機構。因為御史臺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於是叫「烏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