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歐陽修、王安石與「三蘇」的祠與墓

2020-12-05 澎湃新聞
編者按:《上海書評》將持續發布藏書家韋力對中國古代文人遺蹟的實地尋訪筆記,本文為「覓文記」系列,旅途照片由作者提供。

蘇洵墓、蘇軾墓、蘇轍墓

蘇洵墓、蘇軾墓、蘇轍墓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2公裡處的茨芭鄉蘇墳寺村東南隅,小峨嵋山東麓。

關於此墓的經歷,楊鍾羲在《雪橋詩話》三集卷十一中有如下的記載:「郟縣蛾眉山,乃兩小山,東西對峙,粲若列眉。蘇文忠、文定窆其東山之麓,中奉明允衣冠為虛冢。迨、過六子鹹東西祔。甲申,闖賊憑陵,破穴伐木。章邱張篤行於順治丙戌重為修築。墓西南百步為廣慶寺。前殿供佛,後為祠堂,祀三先生。嘉慶癸酉,豫大飢,僧不能守,近村饑民樵林髮屋,遂益破壞。墓有田七頃,給僧,僧無牛具不能耕,亦蕪穢不治。道光癸未,吳巢松按試臨汝,聞其事,歸以告之程梓庭中丞、楊海梁方伯,即捐俸千五百金,復募金數千,屬邑宰庀而新之。工畢之日,郟、寶兩邑令俱會於新祠,展祀以妥神。士女和會,羅拜庭下者蓋萬人。巢松有長歌記其事。」

看來,三蘇墓中,其中蘇洵的墓是衣冠冢。這些墓在明末時遭到過李自成部隊的破壞,而後又重新修起。不管怎麼樣,直到今天,還有可尋訪之處,已經覺得是一種萬幸。

三蘇園景區門前的停車場倒很是巨大,入口處的建築有點像北京的關帝廟,我趕到此處時,可能是因為陰天的原因,偌大的停車場上僅我一輛車。門票三十元,司機說若有本地身份證,門票可以降為十元,我說那你可否把身份證借給我去買票,他笑著回答我,禹州的身份證在郟縣也算外地,沒有用。門票的形式倒很特別,是一張硬卡片,票的背面是八十分的郵資名信片,這倒是人性化的設計,用了之後還可以把它投進郵筒內當名信片使用,這種做法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很是流行,可惜現在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郵寄信件或名信片,已經變成了古老的交流方式。

三蘇園入口處

園區很大,我感覺至少有幾百畝以上,總體形式也是窄長形的縱向排列。我沿著右側的路一直向內走,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水池,旁邊的牌子寫明這個水池叫「東坡湖」;從湖的右側穿過,繼續前行,一百餘米後是三蘇紀念館,門口的廣場上有三蘇在談書論道的塑像,後面的紀念館當然是新建的,我對此興趣不大;繼續前行二百餘米,見到蘇東坡的高大雕像,從雕像側旁轉過,再向前三四百米,就看到了三蘇的享殿,享殿的建築格局有點像四合院。在裡頭走了這麼長的路,我到這裡才遇到了除我之外的第一位遊客,他是一位老者,拄著拐杖,正在細細的觀看著院中的碑刻。

穿過享殿,再往前走就是三蘇陵,陵區的佔地面積上千平米,裡面種滿了松柏,從樹莖上看這都是幾百年前所種植者,而享殿門口的那兩排古樹年齡更大,有著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感覺,並且那幾個古樹上還釘著保護牌,標明那些樹的年齡均為北宋。如此說來,楊鍾羲的那段記載也並不完全正確,說明當時大順軍在此處並沒有把三蘇墳上的樹都砍光。從版本上說,北宋刻本流傳至今稀若星鳳,全國公共圖書館藏書中,宋刻本有上千部之多,但北宋本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但今天看到這麼多的北宋古木,也讓我覺得很是高興,這說明在東坡時代,就已種植,一直活到了今天。

我在林區內四處拍照,寂靜的樹林內僅我一人,除了風聲沒有聽到任何的鳥鳴,在樹林的前方一字排開三蘇的墳丘,中間的是「宋老泉蘇先生之墓」,右側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左側為「宋穎濱子由蘇先生墓」,三座墓的大小形制以及墳前石供桌上所陳列的石雕件幾乎完全相同,三座墳均為無牆裙的土堆,直徑都在三米,高約兩米多,我在這三座墳前分別鞠了一躬,表明了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之後就在陵區內到處拍照。

蘇洵墓前不知為何擺放著功德箱

蘇軾墓碑

蘇轍墓全景

在東坡墳的前右側方另立著一塊大碑,上面刻著「蘇園聽雨」,不知是哪位前人來此祭拜三蘇時留下的墨寶,他一定在陵區裡遇到了雨,而我今天卻遺憾的沒能趕上這種美景,正感嘆間,猛然聽到松林上方刷刷的響聲,這種聲音不像是在下雨,緊接著落下了一層乾枯的松枝碎屑,這種碎屑瞬間撒了一地,我站在原地沒動,細看眼前的景象,琢磨是怎麼回事,緊接著就有些顆粒打在了我的頭上和臉上,這種從天而降的顆粒很是密集,使得整個松林都迴響著這種敲打聲,聲音沒過多久大了起來,不一會兒就穿透了松柏的遮蓋,幾分鐘後整個的地下就變成了白色,這時我才想明白,這是天降雪霰。

蘇園聽雨

今天恰逢穀雨,竟然下起了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個吉兆,我站在東坡墳旁邊,本來是欣羨古人的蘇園聽雨,而我今天卻變成了雪霰聽松,雖然聲響肯定比聽雨要大很多,但境界上似乎略遜一籌。密集的雪霰給我的拍照造成了困難,因為陰天來時帶了傘,而可惜傘放在了車內,而園區又這麼大,從景區的入口走到蘇墳前,至少要二十多分鐘,其實這麼大的景區真正可看的也就在最盡頭的這個陵區,餘外都是新造建者,這跟當今的商品包裝有一比,我實在沒有氣力原路返回,於是脫下衣服包裹住相機繼續在園區內拍照。

在入享堂前的二十餘米路側,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的通道,向左側走是「宋蘇先生諱遲夫人梁氏墓」,而右側則是「宋蘇先生諱適暨夫人黃氏墓」。蘇適是蘇轍的兒子,不知當年小蘇為什麼給兒子起的名跟哥哥蘇軾名的讀音完全相同。兩座墓的大小相同,均用青磚圍成正方狀,是三個臺階高的臺地,佔地面積約半畝大小。這兩人的墓何以不葬在陵區內,我未見有詳細的資料介紹。

蘇適墓

出蘇陵從園區的另一側往回走,沿途是廣慶寺和三蘇祠。寺廟的面積不大,但保護的很是完整,而其寺前的廣場很是巨大,跟寺廟有些不成比例,我冒著雪走進寺內,同樣沒有遇到遊客,靜靜的在寺內遊走著,在雪天中獨自漫步,有著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似悲似喜的心態。廣慶寺的後方即是三蘇祠,祠堂內有著全國僅存的元代三蘇泥塑雕像,然而這些雕像卻用玻璃櫃包裹的嚴嚴實實,從任何角度都無法拍照,在祠堂的院中,擺列著三個巨大而精美的碑額,旁邊沒有說明文字,其實也不用說,那碑身肯定已經在那特有的年代化為了粉齏,這三個螭首的旁邊還擺放著一個紅頭的贔屓,而那旁邊的介紹文字說這紅頭贔屓本身也是一寶,細看之下贔屓頭上的紅頂不是油漆塗染,它的確是原石上的一塊,在雪的映襯下,這塊紅頂越發顯的通紅透亮,可跟丹頂鶴相媲美。

歐陽修的祠和墓

歐陽修的祠和墓位於河南省鄭州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北。

祠堂院落佔地約三、四十畝,建制完好,門口無人收費,我在院落裡拍照時,不知從哪個房間走出兩個年輕人,他們主動幫我打開正房讓我拍照。兩人說話是標準的普通話,看樣子是大學分配來此工作者。整個祠內僅我一位遊客,我問年輕人有人來參觀否,他們說極少,「陵墓類景點很少來,我們主要接待政務性來訪。」

匾額上寫著「歐陽文忠公陵園」

祠堂兩進院落,墓在後院,然從中軸不能穿行,只好退到進門處由左路才能走到後面。在後園有兩座大墓相連,按標牌所示是歐陽修夫婦二人之墓,右邊的墓碑刻著「宋太師歐陽文忠公之墓」,而左側的墓碑則為「宋安康郡太夫人薛氏之墓」。在這座葫蘆形的大墓右側是一片竹林,這片竹林有數畝之大,所種為早園竹,竹林中有十餘座墳丘,從石碑看都姓歐陽,估計是歐陽家族後人。

歐陽修墓

薛夫人墓

王安石祠堂

王安石故裡、祠堂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

剛到村口就看到一個十米見方的平臺正中立著一塊圓頭的石碑,石碑上的字跡已損泐的完全看不清,碑後還立著一個說明牌,上面寫著「下馬碑」,底下的說明是:

此碑為明代撫州府教授王孟演之子尊奉皇上聖旨而立。

王孟演是上池瑤田人,任教數十年,門生甚多,為官者不少,常有名人志士,方武官員前來看望先生,瞻仰荊公故裡。而王安石是北宋名相,故他們紛紛向朝廷進言,為了尊崇名相,凡去瞻仰王安石故裡者,「文官應下轎,武官要下馬」。

皇上懷念良相,準奏。下了此聖旨。

下馬碑

既然有聖旨在,我當然要遵旨。而今我所騎者,既不是王安石的驢,更沒有馬,但我還是在此下車,推著那輛破爛的自行車繼續向村方向前行一百餘米。在路邊看到了另一塊碑,碑的正面寫著「瑤田遺址」四個大字,碑後用隸書和篆書兩種字體寫著說明,但篆書字體寫的十分拙劣,我仔細辨認一番,沒能搞清楚,瑤田遺址的出處。

瑤田遺址

從瑤田遺址繼續進村,在村的正中看到了新刻的一塊不規則石碑,上面寫著「王安石故裡上池村」。在這塊碑旁的空地上,有一口水井,上面刻著「荊公井」三個字,這時的陽光正好斜照在井欄上,我為了能夠照清楚這個井,換了一個順光的角度,然而在井的後方陰涼地,坐著一溜村民,其中一位大聲的跟我說,不能把人照進去,看來當地的人還是很有對肖像保護意識。

王安石故裡碑

井的右方就是王安石祠堂,此祠堂從外形看像一個方形的堡壘,僅正前方有三個門,餘外三面均是磚砌的高牆,門的正前方是一個一畝見方的水塘。我來到祠堂的正門前,看到了江西省所立的文保牌,牌上的內容並不僅是王氏祠堂,其寫明了是「王安石故裡上池村」,看來整個村子都列為了文保單位。祠堂正中的大門上寫著「王氏宗祠」,而兩側的小門分別寫著「木本」「水源」。祠堂上的門無法看到裡面的情形。

祠堂外觀

在祠堂正對的路上有一個新蓋的水泥牌坊,離祠堂約有幾百米路程,我騎車來到這個牌坊前,看到牌樓上寫著「十一世紀政軍家,王安石故裡上池村」,這個稱呼很是現代,我覺得「政軍家」可能是政治軍事家的簡稱吧。

整個故裡已經成為了文保單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墓,剛挖到棺槨,王安石36代孫趕來:馬上停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文學上造詣頗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詩文存世。他有一首《壬辰寒食》是這樣寫的:「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王安石,生於公元1021年,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詩詞上,「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至今日還為人傳唱。在思想上,他的「五行說」為中國唯物主義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而在改革上,他反對保守的舊派黨羽,實行徹底的新法改革,雖然其中有些弊病,但還是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詩人,他不僅為宋詩的發展起了獨特的作用,而且還發展了歐陽修、梅饒臣、蘇舜欽的詩歌革新成果。荊公的作品形式多樣、意境深遠,但主要是寫景抒情、詠物言志,十分精工深婉,寓悲壯於閒淡之中。這首詩是作者在36歲時的作品,當時他還在基層工作,而他的同鄉曾鞏很佩服王安石的文採和人品,就將其引薦給恩師歐陽修。歐公也對這位青年才俊刮目相看,並寫詩相贈: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王安石博學多才,當然非常清楚歐公有意提攜自己。他也知道很多人一旦得到歐公的賞識,就會名聲大振、更不用說什麼功名富貴。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生前曾為保護袁崇煥墓奔走
    2020年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袁崇煥墓位於東城區東花市斜街一座四合院內,如今這裡是修葺一新,包括墓、祠堂等一系列紀念建築。
  • 雲貴等地王安石家族後裔專程至東鄉上池祭祀
    本報訊 清明期間,來自雲南、山西、貴州等地的王安石家族後裔十餘位代表,不遠千裡,專程來到東鄉縣黎圩鎮上池村,祭拜從江蘇南京遷回的王安石父親王益和兄長王安仁墓。  王安石父親王益和兄長王安仁墓原葬南京將軍山,2009年9月底,南京將軍山一建設單位在施工挖掘土方時,意外發現兩座古墓。經南京文物局鑑定,這是王安石之父王益、兄王安仁之墓。
  • 王安石後人遠赴南京祭祖 取抔墳土返回江西故裡
    王安石後人來寧祭祖 取抔墳土回江西故裡  去年9月份,晨報第一時間披露出在將軍山某工地發現王安石父兄墓葬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多方的關注。而在今年4月,王安石遠在江西的後人趕到南京,祭掃祖墳,並通過晨報表達了「想將祖先墓葬移到江西」的想法。
  • 家族為大明將領袁崇煥守祠385年 已傳第17代
    老人從去年3月起已經行動不便,坐上了輪椅,但依然在盡著最後的值守:「等我身體好了,我還會像從前一樣,回到袁祠,繼續守墓。」  「守墓是什麼?是形影不離,是把亡人這種精神宣傳給國人,這才是守墓。」佘幼芝說,守墓是她最後的使命、遺產。
  • 佘家為大明抗清將領袁崇煥守祠385年 已傳17代
    不過,老人表示已經不再考慮第十八代接班人的事兒了:兒子的骨灰安放在袁崇煥老家的衣冠冢旁,永遠守墓下去。  老人從去年3月起已經行動不便,坐上了輪椅,但依然在盡著最後的值守:「等我身體好了,我還會像從前一樣,回到袁祠,繼續守墓。」  「守墓是什麼?是形影不離,是把亡人這種精神宣傳給國人,這才是守墓。」佘幼芝說,守墓是她最後的使命、遺產。
  • 新《王安石全集》出版,採取經史子集新編例
    然而今人對王安石著述的了解往往局限於《周禮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這三種而已。去年9月,由復旦大學教授王水照主編、收錄了目前所能見的王安石及其子王雱的全部自撰及編訂著作的《王安石全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5月6日,《王安石全集》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辦舉行。
  • 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作為宋代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力推詩文革新,倡導簡約文風,又善於修前朝史,提攜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被贊為「唐宋八大家」;作為資深政治家,歐陽修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堪稱三朝元老,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之職),諡號「文忠」。輝煌背後,歐陽修還有鮮為人知另一面。
  • 歐陽修的詞水平很高,其實詩歌也是一絕,這首七絕美得令人心醉!
    、思想家、詩人、史學家;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又與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轍並稱為「唐宋八大家」,是當時最具有才情,最具創造力的一位大文豪。歐陽修不僅文章寫得好,同時詩詞也是一絕,尤其是他的詞可謂是清新脫俗,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
  • 王安石出任宰相,蘇軾氣得不行寫首千古名作,沒點水平真看不出來
    他在二十一歲時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應試,擔任著主考官的是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而另一位官也是當時詩壇的宿將梅堯臣。歐陽修詩詞的題材多為敘事、議論、抒情,他也開了三者結合之先河。摒棄了晚唐奢靡華貴的詩詞風氣,為宋代文學披上了理性的光輝。在歐陽修與梅堯臣正銳意詩文革新之時遇見了蘇軾,他們二人對蘇軾的文章讚賞有加,對其寄予了厚望,蘇軾也沒有令他們失望。
  • 蘇軾寫詩詞背後的趣事:給王安石續詩,結果被他貶到黃州看菊花
    他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政治家、哲學家、佛學家還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為"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光成就高,一生趣事也很多,人還是個"鐵憨憨"。亂填詞被貶黃州話說有一次,蘇東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一首詠菊詩的草稿,才寫了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 清明祭祖:胡曾墓、秋田祠的千年不朽
    胡曾除了詩文不朽之外,能做到不朽的標誌之二,則是胡曾墓和秋田祠的長存於世,這一千多年來,胡曾墓和秋田祠也雖然幾廢幾興,但是總有力量來維護,下面我們從三篇文獻來具體探討一下這一千多年的滄桑過程。先生墓在秋田村,向有祠在,其墓下不知何時改祠為寺,且屋其墓,讀明邑人王思履訪先生墓詩,其寄慨良深。國朝康熙初,先生裔孫曰亨宇者,捐產建祠,丐邑老宿車孝思先生為之記,記表章先生特詳,而於亨宇嘉與亦甚至蓋深,幸先生祠之克復矣。道光乙巳①餘與新化鄧湘皋②先生輯寶慶府志,訪秋田祠墓,無能知其處者,乃知祠仍改為寺,末俗福田利益之說,陷溺難返至迭毀。先生祠墓以狎會不少顧惜焉,可勝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