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後人來寧祭祖 取抔墳土回江西故裡
去年9月份,晨報第一時間披露出在將軍山某工地發現王安石父兄墓葬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多方的關注。而在今年4月,王安石遠在江西的後人趕到南京,祭掃祖墳,並通過晨報表達了「想將祖先墓葬移到江西」的想法。雖然,因為涉及文物保護等問題,這一想法沒能實現,但是王安石的後人,還是在南京市文物部門和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門的幫助下,在墓葬現場提取了先祖王益、王安仁墓葬的墳土回到故裡東鄉上池村,在上池羅峰之前選好的地方下葬並立碑,以示紀念,方便今後廣大後裔祭拜。並於日前舉行了盛大的儀式,祭奠先祖王益、王安仁、王安石三父子。
宋時文豪三父子,上月故裡重逢
記者與遠在江西的王安石一族第36代王新年取得了聯繫。他告訴記者,在4月份,他們到南京拜祭先祖後,就在在南京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墓葬現場提取了先祖王益、王安仁墓葬的墳土回到故裡東鄉上池村。全村對這件事都興奮不已,開始籌辦盛大的祭祀活動。據悉,祭祀活動已於上月底舉行,從南京帶回的先祖墳土在上池羅峰之前選好的地方下葬並立碑,以示紀念,方便今後廣大後裔祭拜。
「我們現在依然有宗室祠堂,而且以我們上池村為核心,周圍的上池源裡村、上池大源村、上池墩頭村、全思源王家村、浯溪王家村、金溪月塘王家村、鷹潭塘井王家村、水口王家村等等,都是王安石的後裔。還有以前沒聯繫上的抱著家譜來認祖歸宗的金溪店下王家村等,都出現在現場,共有400多人。」據悉,整個儀式共分:燃放禮炮、長輩致歡迎詞、集體祠堂拜祖、下葬先祖遺靈(骨)並立紀念碑、羅峰碑前祭拜、全體後裔代表合影、繼承和發揚荊公文化座談會等八個部分。「今年距四世祖王安石逝世整整924周年,在這個重要的紀念日子裡,我們村在南京市(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找到了祖宗,並能將先祖的墳土和遺靈(骨)帶回來,實現了近千年來,先祖三父子在故裡的首次重逢,這是一件價值非常、意義深遠的大事。我們也非常感謝《南京晨報》在我們這次尋根祭祖中給予的幫助。」王新年表示。
世宦祠內顯莊嚴,後裔人才依然濟濟
據上池村第35代後裔王水清介紹,國內僅有的「世宦祠」是紀念上池王氏世代為官的專享祠堂,是上池典型古代建築代表作。「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自古英豪欽卓識。祖德可以師,學問可以傳,至今鄉裡仰遺風。」這是世代懸掛在上池村「世宦祠」內的一副讚頌王荊公的對聯。正大門還有一副對聯是「政治抗三代之隆,差讓伊皋伊旦。文章駕百家而上,殊超韓柳歐蘇。」橫批:「俎祀光華」。舊時在上池村「世宦祠」祠堂裡面,四壁掛了很多題贊上池村王氏先輩豐功偉業的名人字畫、木匾等。至今「世宦祠」還流傳有多副讚頌王荊公的對聯。
不僅如此,王水清還透露,舊時世宦祠內常年懸掛著歷朝歷代有功德的文人雅士的功績牌匾,在荊公世第門樓前設有功德碑和旗杆石,因此,在王氏後裔代代年輕人中,都把在世宦祠內留下自己的名字、在荊公世第門樓前的旗杆石上留下自己的旗幟當成了光宗耀祖、至高無上的光榮。而這樣的激勵,也讓王氏後人人才輩出,據王水清透露,現在村上有研究國家貨幣和國際關係、為國家提供重要政策依據的博士生導師;有在清華大學政策研究室研究國家政策的;有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月球車的;有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工作的……
而且,記者也了解到,其實上池村並不富裕,主要經濟來源還是種植水稻,種桑養蠶,但是在教育子女上也是毫不吝嗇。「先祖的遺志我們一定會秉承下去的。」
想和南京的同宗後裔取得聯繫
王安石故裡,這個小小的村莊,民風卻十分淳樸。王新年在與記者聯繫時,一直表達著全村人對南京人民的感謝。「我們很多老一輩的人都非常激動,都一直在感謝南京市民,說南京人是我們的恩人,幫我們找到祖宗了,以後歡迎你們南京市民來我們這,家家都能吃到飯……」這樣樸實的言語讓記者相當感動。另一位從外地工作專程趕回來的村民王慶衍跟記者說:「聽說南京那邊也有先祖王益的後裔,我們非常想跟他們取得聯繫,這樣我們全家從心理上就團圓了,當然有機會能回來聚一聚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責任編輯:new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