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族人祭祀先祖。
消失10年祠堂重建
昨日,91歲的退休老師溫立梧老人起了個大早。她特地穿上新買的衣裳,帶著兒女、孫子和重孫四代八口人,從新都驅車趕往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
「我的根就在『溫家寨子』。我很小出門在外,這次一定要回去看看。」在溫立梧看來,回娘家無疑是個盛大的節日。她要去的,是正在舉辦的「溫氏餘慶祠祭祖大會」。6年來,每逢清明前夕,溫家人都聚在一起祭拜289年前入川的先祖文英公(原名:溫聖遠)。
昨日,與溫立梧一同祭祖的溫家人至少有1500人。族長溫成然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這是恢復祭祖6年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往年,後生們上完祖墳就算結束了。今年不同,除了上墳,子子孫孫都在新落成的祠堂裡跪拜祖先的神位,磕頭上香,表達孝心。祭拜結束了,我們坐在一起吃壩壩宴,族人之間溝通感情。」
5代人祭祖擺了150桌壩壩宴
昨日上午9點,500名溫氏子孫從位於彌牟鎮的「溫家寨子」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走向入川始祖文英公的墳冢所在地紅楓村。前去上墳的隊伍,包括新都、廣漢、彭州、什邡等地的溫家人,最遠的有從武漢遠道而來的溫家後人。半小時後,在一塊立於同治年間的墳冢前,溫家後人們磕頭上香,放響鞭炮。
族長溫成然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文英公後代至今已有15代人,子孫後代少說上萬。早在清朝時期,溫氏已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後代人中過舉人、出過武魁解元,出現了「溫半榜」、「一解九舉」的名門望族風範。
然而,到了近代,溫家的祭祖活動曾中途停滯過50多年。直到2006年,「清明節祭祖」習俗在後代子孫的提倡下,再次重啟。
為了讓更多族人祭拜祖先,溫家幾代人專門成立了溫氏宗親會,設立了11個省內聯絡員和一個省外聯絡處,義務號召族人參與。此後6屆,參加祭拜的人越來越多,遠在河南、內蒙古、貴州的溫家人得知後,都曾派代表來參加。
在溫成然看來,祭祖是溫家人追思先輩、感恩先祖的一種方式。為了便於後代子孫們聯絡感情,祭祀活動結束後,特別安排了150桌壩壩宴,供前來祭祖的5代子孫享用。
消失10年「溫家寨子」又重現
「有請溫氏九世孫女溫立梧向入川考妣神位行禮!」昨日上午11點,在新落成的溫家寨子裡,「溫氏餘慶祠」裡傳來祭祀官的聲音。
91歲的溫立梧是溫家年紀最大的長者,這是她有生之年第二次來到溫家的祠堂。她顫巍巍的雙手指向正在與族人交談的兒女,「我把兒女、孫子、重孫都帶過來了,讓他們感受這份孝心,讓他們感恩宗親。」
「參加祭祖的少說有1500人以上,人數比去年翻了一番。大家都想看看新寨子是啥樣。」族長溫成然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先祖於雍正年間建成的溫家寨子,向來是族人聚會的地方。2001年,因某廠在此地建廠,溫家按規定將土地出讓,擁有263年歷史的「溫家寨子」不復存在。
之後,溫家幾代人在修族譜的過程中,興起了重修祠堂的念頭,該想法受到大量族人的支持。最後,由兩名「佐」字輩的從商後人出資,在原址的不遠處重新修建,最終於去年底落成。
「今年是溫家人第一次在新祠堂祭祖。以後的世世代代,子孫都會在此相聚,將孝心發揚光大。」族長溫成然表示。
連結「溫家寨子」
清朝雍正元年,溫聖遠舉家18人從江西省上猶縣出發,歷時8個多月,來到成都府新都縣八陣鄉(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定居。他教書育人,向後輩傳授詩書禮儀。膝下3子,辛苦勞作,成就一段家業。其中,二兒子溫世朗精通算術,為朝廷丈量土地,得到獎賞。後購買土地十八頃。文英公命大兒子溫世明負責溫家寨子的選址和祠堂的修建工作,於1738年建成。
清朝時期,溫氏已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後代人中過舉人、出過武魁解元,出現了「溫半榜」、「一解九舉」的名門望族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