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千名廖姓客家人祭祖傳承孝文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四川千名廖姓客家人祭祖傳承孝文化

  【解說】3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餘名廖氏宗親聚集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解放村廖家祠堂,參加一年一度的廖氏祭祖大典。而這已是廖氏家族的第32屆祭祖大典。

  四川千名廖姓客家人祭祖傳承孝文化

  【解說】3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餘名廖氏宗親聚集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解放村廖家祠堂,參加一年一度的廖氏祭祖大典。而這已是廖氏家族的第32屆祭祖大典。

  據了解,當天參加祭祖的廖姓人多為巴蜀廖明達一派。雍正四年,「湖廣填四川」時,先祖明達公從廣東興寧舉家入蜀,至今已有280多年歷史,其後裔子孫遍布四川、重慶一帶,延及港澳臺及海外,現已傳世13代以上,共計10餘萬人。

  專程從福建趕來祭祖的廖浙海告訴記者,每一年都會來祭祖,這是廖氏的傳統。

  【同期】(廖氏後裔廖浙海)我是來自福建的,今天很高興能參加廖氏的祭祖,每一年的春季我們都會派代表來參加,這個祭祖非常有意義,就是大家同一個根,不管走到哪裡,我們都會來參加的。

  【解說】廖富方是祭祖大典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從1982年開始他們就在做這件事。

  【同期】(廖氏後裔廖富方)我現在能做,我就繼續做下去,我不能做了我的兒子兒孫繼續接我的棒,繼續做下去。

  【解說】作為廖氏的子孫,廖明松告訴記者,百事孝為先,通過祭祖,不僅自己懂得了感恩盡孝,對子女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同期(廖氏後裔 廖明松)我作為一個廖家的子孫,能夠在這來參加我們的祭祖很榮幸,因為廖家的文化我們是要一代一代永遠傳承下去,為了我們未來的廖氏以及我們所有的家人都懂得感恩盡孝,盡心盡責。

  【解說】本次祭祖包括掃墓、跪拜、淨身、獻酒、誦祭文、壩壩筵等內容,其中千人壩壩筵是每次祭祖典禮的重頭戲。記者看到祭祖典禮共設置了100桌酒席,可供1000人同時就餐。廖家人還告訴記者,每年都會準備這麼多,如果是周末人會更多。

  記者何浠成都報導

關鍵詞:

分類名稱: 文娛前線

相關焦點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弘揚包括孝文化合理價值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這個字已經烙刻在我們生命裡,指導著我們的言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
  • 客家人這樣過冬至!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我們客家人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在這個重要的日子,
  • 科學探索:基因研究發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
    客家人基因族譜項目在福建啟動引言:尋找客家人的真正起源是我們開始客家基因族譜項目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2010年10月,我們在世界客屬祭祖大典上項目舉辦了成果展。紅細胞血型 基因頻率 遺傳距離 客家人 漢族【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摘要】:對父母雙方上溯三代均為客家人的廣東梅縣200名(其中男89人,女111人)健康學生進行了紅細胞血型ABO,MNSs,Rh,Kidd,Duffy,Diego,Xg,Lewis及P等系統的分布調查。
  • 《清平樂》中提到的孝和禮,源於這兩部著作,盡顯傳統文化的精髓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開播,宋代年間的歷史文化故事一幕幕重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更有歷史文學名人如晏殊、歐陽修、範仲淹一個個登場。而我,關注到的是經常被君臣隻言片語間提及的兩個字——孝和禮。中國的孝文化自古長久存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孝文化,而中國的社會,植根於孝道之上,行事均依孝道而為,這也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古希臘、羅馬、印度文明的區別之一。
  • 客家人有一百種方式吃粄(ban)
    「衣冠南渡」的勤勞樸實、熱忱好客的客家先民,在長期的生活中,糅合中原飲食精粹和當地鄉土風味,積澱了豐富的飲食文化。 ▲「客家」這一稱呼一開始是他稱,不是自稱,是操土音的土著居民對外來族群的稱呼。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
  • 「客家十裡不同音」,而粄卻是客家人共同的思念
    為什麼客家人熱衷於粄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遷徙到了南方山區,同時也帶來了北方的麵食文化。但是南方並沒有麵粉。於是客家人就使用當地的澱粉性原料為主食,逐漸創造出的現在的客家飲食文化。在這時的客家人,需要對南方進行開發,讓自己能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於是進行著繁重的勞動。
  • 第二屆中國南京九九重陽頌慈孝論壇《慈孝萬裡行》周年慶圓滿成功
    由孝文會、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慈孝文化工作委員會、南京崇正書院聯合主辦,由孝文會文化傳播江蘇有限公司承辦「第二屆中國南京九九重陽頌慈孝論壇暨《慈孝萬裡行》周年慶」活動於2020年10月25日在中國南京金良食府隆重召開。
  • 何為孝文化?品鑑先秦時期在孝文化薰陶下的養老政策
    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對家庭的忠誠、對父母的孝敬與對長輩的尊敬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孝文化並不只是單單對父母孝敬,孝文化的內涵其實是相當大的。作為個人,我們要孝敬父母,而作為社會中的成員或者是國家的一個成員,我們則需要對社會中的老人有足夠的尊重。
  • 傳承非遺 同祭祖師 福臨三平
    農曆十一月初六是三平祖師公圓寂日,昨日,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名信眾和嘉賓雲集在漳州平和三平寺,舉行紀念三平祖師公和三平祖師信俗活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虔誠祭拜祖師公。活動把弘揚祖師文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奉獻了一場場古今融合精彩的文化盛典。本次活動由平和縣三平寺管委會主辦,廈門日報社·城市捷報承辦。
  • 河南省鄭州市胡氏宗親在滑縣隆重舉行祭祖大典
    河南省鄭州市胡氏宗親在滑縣隆重舉行祭祖大典(2018.02.24)2018年2月23日河南滑縣胡氏宗親在鄭州高新區科學大道金橋商務酒店聚會,24日(正月初九)上午在滑縣上官胡氏宗祠隆重舉行祭祖活動(胡鳳齋)。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原創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另外,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9名,州級傳承人31名,縣級傳承人48名,因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大縣。2014年,四川省命名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時,美姑縣即被命名為四川省彝族克智傳習基地。
  • 廖姓起名大全:不染世俗的廖姓男孩名,盡顯古風雅韻
    一、廖姓起源古代有兩個蓼國:一個在今河南唐河縣南湖陽鎮,即古飂國,相傳是黃帝己姓子孫叔安的封國,約於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另一個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蓼城岡,西周封置,是東夷族首領皋陶後裔的封國,為偃姓,公元前622年被楚國所滅。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專家、企業家、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其中有四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縱論華夏5000年優秀文化,共商華夏文脈傳承與發展之道。家教,家風,家風傳承慈孝,家國情滿天下。重視家庭、強調家風,深刻地烙印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儘管風吹日曬,這幾句話的字跡會模糊,但好的家風如化雨春風,護著家,護著國。
  • 成都彌牟鎮溫姓家族5代1500名子孫祭祖[圖]
    她要去的,是正在舉辦的「溫氏餘慶祠祭祖大會」。6年來,每逢清明前夕,溫家人都聚在一起祭拜289年前入川的先祖文英公(原名:溫聖遠)。  昨日,與溫立梧一同祭祖的溫家人至少有1500人。族長溫成然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這是恢復祭祖6年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往年,後生們上完祖墳就算結束了。今年不同,除了上墳,子子孫孫都在新落成的祠堂裡跪拜祖先的神位,磕頭上香,表達孝心。
  • 傳承李保國精神 河北農大近千名師生志願服務接力
    林學院辦公樓內,在幾名學生引領下,記者走進了李保國的辦公室內,除幾張木質書桌外,便是堆放的各類教學科研資料,牆上一面寫有「農民致富引路人」的鏡匾格外耀眼。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幾名學生都是李保國的弟子,他們中有的正在攻讀博士、碩士,有的即將畢業離開,但談起李保國的事跡與精神,言語間充滿了對老師的崇敬,眼神中流露著繼承老師精神的堅定。
  • 博誠盛源助力麻城孝善樓數位化多媒體建設,盡顯孝善文化
    麻城是千年古縣、文化名城,2018年榮獲「中國孝善文化之鄉」稱號,其孝善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依託歷史積澱的「移民文化」,麻城建成全國首個以孝善文化為靈魂、以移民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公園——麻城孝感鄉文化園,建成全國首個孝善文化主題樓閣——孝善樓。
  • 親近本土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上海陝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親近本土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上海陝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聲有色新華網  作者:吳宇、許祖華、吳曉穎  2020-11-15 在四川省彭州市城鄉接合部的天府路小學,每個周四下午,學校曲藝社團活動室都會傳出宛轉悠揚的川劇練唱。
  • 客家人為什麼用虛歲計算年齡?
    客家人是中原衣冠舊族後裔,從古時的中原南遷後,一直以虛歲來表達歲數,而沒用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