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十分重要的集體性活動,其中祭品的犧牲,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根據犧牲的種類搭配,可以分為太牢、少牢兩種。太牢是指牛、羊、豬,少牢是指羊和豬。不論是太牢還是少牢,羊都是「祭祀犧牲」的代表。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在《左傳》中有言:祭以特羊,殷以少牢。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祭祀中,羊的犧牲地位不可撼動。古代人們對羊如此看重,以至於將「祭祀犧牲」的神聖使命賦予羊,我們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來分析。
一、靠天吃飯,敬重自然
中國古代經濟結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不高,並且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祭祀活動是古代人們心目中十分神聖且不可缺少的社會活動,祭祀關乎生活,關乎最基本的生存。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古代人民對自然萬物都懷著敬畏之心,作為古代人們最早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羊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人們對其自然而然也懷著敬畏之心。可以說,人們對羊物質層面的依賴,是古代人讓羊來擔負「祭祀犧牲」的重要使命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敬民撫民,安邦得法
《啤雅廣要》中有言:「 沛公始為亭長,夢逐一羊,拔角尾,皆落,辯者曰 : ` 羊去角尾,乃王也 。」
故事簡單荒謬,充滿迷信色彩,但無可否認的是,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羊與統治者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者說,羊與政治密不可分,得羊者得政,失羊者失政。
在經濟的角度我們知道,以羊作為「祭祀犧牲」,是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羊物質層面的崇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中國古代,自然經濟佔主導的經濟狀況下,統治者推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在此背景下,以羊作為祭祀犧牲似乎又升華到了政治層面的作用。
在《列子》中,楊朱覲見梁惠王,與其談論治理國家的方法。梁惠王問:「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楊朱這樣回答:「君見夫牧羊者乎?百羊為群,使五尺童子荷墓而隨之,欲東欲東,欲西欲西。」在古代,多以羊喻民,將民眾看作羊,將統治者看作牧羊者,故多在文言文中的「牧」譯作「治理」,也就是說,古代將治理國家看作放牧。
那麼在古代將羊推上「祭祀犧牲」的地位,也可以看作是統治者對廣大民眾百姓的看重,或者說是統治者對百姓民眾的尊重。「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羊做工具,擔任「祭祀犧牲」的重要使命,表達統治者對民眾的尊重,用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獲得民眾的愛戴,達到維護統治秩序的政治目的。
三、德如羔羊,重禮崇道
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有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在古代中國,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在此背景下,人們對羊的依賴也升華到了精神層面,羊也被賦予了一定的精神文化寓意,羊的地位隨之升高。
1、羊的文化寓意
自古以來,人們將羊的形象人格化,羊的形象也被賦予了多種文化寓意。
在文人眼中,推崇羊特有的秉性,《詩經》曾提到:「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以「德如羔羊」來讚美文王,可以看出,羊被賦予了美好的道德形象,羊的品格符合人們的道德審美。
在《論語》有記載曰: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按照周禮,周天子會在每年秋冬交疊之際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則會把曆書放在祖廟當中,並且會按照曆書中所規定的每月的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用以祭廟,用來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然而在當時,魯國君主已經不再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空留形式,由此,子貢才會提出去掉「餼羊」。
對此,一向重禮的孔子提出異議,對其弟子子貢加以批評,孔子以此來表明自己維護禮制的立場。由此可見,然而在孔夫子的眼中,羊,已然成為知禮守禮的代表。除此以外,所謂「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羊跪乳的習性被人們所讚揚,人們認為這是羊對父母感恩,知禮的表現。羊的善良知禮,溫馴忠厚的形象深入人心,羊的形象被賦予了美好的文化寓意。
在底層大眾的眼中,羊的文化寓意更多的是「吉祥」與「美好」。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到:「羊,祥也,故吉禮用之」,由此可見,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寓意著吉祥,這也是羊最通俗,最民間化的文化寓意。而在《說文解字》中對美的解釋是這樣的:「美,甘也。從羊,從大。」朱光潛也在《談美書簡》中說:「漢文『美』起源於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來指『審美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羊在古代百姓大眾的心目中寓意著吉祥與美好。
羊被賦予了多種文化寓意,人們以羊作為祭祀犧牲,既表現了人們對美好品格的期許,也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祥和美好的祝願。
2、羊文化地位的確立
在人們對羊的推崇中不難看出,羊文化在古代社會深入人心,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其地位的確立與儒家學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隨著古代歷史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將羊的形象人格化,把羊的生活習性與人的品格秉性相結合。自此,羊的形象增添了仁、義、禮、智、信的色彩,羊的形象與儒家文化中所尊崇的品格相契合,因此,羊必將會受到一眾儒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羊文化無形之中成為了儒家文化的載體之一。
作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藉助儒家的力量,人們對羊的印象逐步升華,以羊作為「祭祀犧牲」既是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加深人們對儒家文化的信仰,使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羊文化的經濟、政治作用
以羊祭祀為表現之一的羊文化,是由古代經濟政治背景所決定的,也對古代經濟和政治有著一定的反作用。羊文化作為儒家文化表現之一,其對經濟政治的作用又可以上升到儒家文化對古代政治經濟的作用。
儒家文化多以宣揚道德教化為主,重義輕利,似乎與經濟發展相悖,實則在儒家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經濟思想。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由此,儒家承認正當的利益獲取,只是在儒家文化中,利益的獲取是「以道為本」。以仁、以義,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道德意識、誠信意識,對古代的經濟穩定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深度發掘儒家文化中在經濟中所提倡的「道」,似乎又與羊的形象有了聯繫,善良仁愛、溫厚知禮。
將儒家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提煉總結,莫過於孔子所言:「為政以德,以禮治國。」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背景下,封建禮教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關鍵,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室宗親,封建禮教存在,以維持以君權為尊的金字塔結構的穩定。《左傳》有言:「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儒家文化成為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全民的封建思想固化,君權神授、三從四德,上至君權,下至日常生活,儒家文化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統治得以延續千年,儒家文化在其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到此,羊人格化後的形象,似乎正是統治者所期盼的民眾形象。
儒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某些方面來說,讓羊來擔負「祭祀犧牲」的神聖使命,又似乎是儒家文化滲透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反映。
四、總結
中華民族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人們信奉龍,但是龍是人們憑空捏造的神物,其形象在中華文明中是神聖的。羊是在社會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的性格,實則是「羊的性格」,羊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羊與龍實則平分秋色。在我看來,人們對龍圖騰的信仰更多的是尊敬,是信奉,而對羊圖騰的信仰,更多的是學習,所以中華民族的性格更趨向於羊的性格,羊在中華民族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
總而言之,古代讓羊來擔負「祭祀犧牲」的神聖使命,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經濟、政治、文化的共同選擇,是歷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