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委員童澤霞(左)和助手在金井鎮一處試驗田觀察水稻株形。 盛磊 攝
◎星沙時報記者 盛磊 通訊員 唐劍
「我生長、生活、工作在長沙縣,這片熱土養育了我,要留給子孫後代有可耕、可持續發展的肥沃良田,因此,捍衛這片熱土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長沙縣政協委員、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童澤霞與農業打了40年交道,幹事創業路上,他不僅立足做好本職工作,還牢記當好一名政協人,履職為民。
近日,在金井鎮一處試驗田,記者見到了童澤霞,他和一名助手正下田記載、觀察水稻株形,一排排剛種下的晚稻旁插著一根根竹籤,每根均貼有品種標籤,方便快速識別。
57歲的童澤霞從事優質水稻種植研究,長年累月駐紮在農田,探索適合在長沙縣種植的優質稻。「水稻是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如何保障大眾的『口糧安全』,是我工作一直努力的方向。」童澤霞說,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經歷了從希望吃得飽,到希望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三個階段,說明國人在吃的方面理念在改變,這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現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土壤重金屬超標,對農作物的質量安全造成很大危害。「土壤中本身含有金屬元素,重金屬超標與土壤品質、作物品種、栽培技術息息相關。」童澤霞告訴記者,土壤中的重金屬無法降解,而且分離難度很大,修復起來非常困難,他現在的研究方向就是在不減產的前提下、優質的基礎上,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
童澤霞發現改變石灰施用方法衝走強酸根,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於是開始多次實驗。
童澤霞介紹,石灰施用時間一般選擇秋末冬初,每畝每次施用生石灰50至100公斤,在稻田中要均勻施用,用旋耕機或耕整機將石灰與土壤攪拌均勻,使石灰與土壤充分融合,在石灰與土壤充分融合後,田間放足水浸泡稻田,使土壤中的鈣離子有足夠的溶量交換、替代重金屬離子,使得重金屬離子在鹼性環境下形成難溶於水的氫氧化鹽,以此降低重金屬離子的有效態,以不被生物吸收。
童澤霞負責開展研究工作的實驗田分別位於金井鎮和開慧鎮,面積均為10餘畝,金井鎮實驗田主攻產量質量、開慧鎮實驗田主攻抗病抗蟲。目前,全縣通過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實施良種工程,積極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
「人們對優質糧食的需求,就是育種人的工作動力所在,我將持續關注糧食安全,履行好政協委員的職責,讓星沙人的飯碗裝上優質星沙糧。」童澤霞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