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金拿完就回國:中國女科學家斬獲德國大獎,獲獎金額165萬歐元

2020-12-08 騰訊網

2015年獲得德國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總額高達16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是千萬元)的莊曉瑩,毅然回到母校同濟大學任教,做一名「青椒」(大學青年教師的簡稱)。

像莊曉瑩這樣被各國爭先恐後想要得到專業型人才,有許多人會選擇國外的豐富資源和待遇,但她不加考慮地選擇歸國,實在令人動容!

這樣美麗和實力並重的女科學家,是如何在專業上一騎絕塵而令又萬千國人感動敬佩呢?

選擇沒錯,精益求精

1983年莊曉瑩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從小聰明好動,喜歡和男孩子一起玩耍,特別喜歡自己動手做小玩具,家裡人覺得她像「假小子」。

小學階段成績位於中上的位置,沒有特別優秀;到了初中出現了偏科的現象,數理化成績沒問題,歷史和地理沒少給她增添煩惱,中考時成績也沒有很突出;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後,她的成績漸顯優勢,物理和化學成績更是直奔年級前列。

不是所有優秀的人生來便優秀,一定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成長。莊曉瑩得益於此,她還擁有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

2001年莊曉瑩這年18歲高考成績優異,父母希望她能學醫,但她自己想學土木建築。

這樣長相溫柔可人的莊曉瑩為何會選擇令長輩都意外的土木建築專業呢?

她後來分享過,在市三女中讀書時,她經歷了上海變化萬千的城市建設階段,看到設計工程師們將南浦大橋的構思實現於現實時,心嚮往之,希望自己也能為家鄉做出這樣的壯舉,想與家鄉用最直觀的方式共同成長。

後來順利考上了「建築老八校」之一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不斷地學習積累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她曾經歷過迷惘。

大四那年感覺到工程設計領域的研究已趨成熟,這不僅僅是描繪藍圖然後實現的過程,很多時候工程師們沒有表達自我的空間只能做出妥協。

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許多人多少會擁有這方面的思想閉環,有時找不到出口之後放棄。莊曉瑩很幸運,她本科成績優異保送本校的碩士生,得以思想上的拐點。

碩士課程學習中她漸漸茅塞頓開,論文《巖石邊坡穩定性分析無網絡法研究》關於將數學方法運用於工程材料穩定性分析領域的研究,這為她的後10年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

出國發展,學海無涯

碩士畢業後她進入了英國杜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順利拿到ORSAS全獎,還獲得了英國計算力領域優秀論文獎和歐盟的優秀論文提名,這種機會在專業評比中每年只有一次。

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二年在挪威開始博士後研究。

這期間她還擔任了許多國際期刊的編輯,如《結構與土木工程前沿》,英文名《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Civil Engineering》,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英文期刊,中國工程院院刊之一。

2014年完成博士後研究,當時的她收到多所知名大學拋出的任教橄欖枝,從未忘記初心愛國心切的莊曉瑩選擇回國在母校任教,時任副教授。

她的導師朱合華曾評價她比其他同門更有悟性。專業方向她圍繞納米複合材料在工程領域的應用,借用計算機構建力學和數學模型,對此材料的應用進行優化設計。這種改進可應用於電子產品,飛機,汽車和土木工程等領域,實用廣泛,後益良多。

歸國任教,循循善誘

歸國期間,在專業方面不斷學習前進的她,在大學的任教表現很受學生歡迎。工科強者大多是不愛交際,話不多的形象,但莊老師溫柔妥帖,言談中親善活潑。

課堂上的莊老師語速會快一些,帶著點淡淡的南方口音,隨著內容帶一些手勢,令人沉浸其中,收穫良多。

她建議學生們在專業課之餘多學英文,本科期間因需要閱讀很多前沿科技的英文文章,她的英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當時通過了高級英文口譯的考試。有外國學者來訪問她還做過同聲翻譯,並作英文報告。

在給學生講授《彈性力學》這門課程時全英文教學,莊老師會搜集世界上其他名校的教材,並邀請一些國外的專家來大學授課,她希望教育要做到國際化,增強學生的眼界,與世界交流。

同濟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顧祥林評價莊曉瑩,說她是同濟「本土」培養的學者,她激發青年教師和在校學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的科研之路。言辭之間充滿自豪,頗為欣賞。

國際大獎後的莊曉瑩

2015年,德國的「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公布了獲獎名單,莊曉瑩獲得總額高達165萬歐元的研究費用資助,表示對莊曉瑩研究領域的最強支持。

索菲亞獎是由德國聯邦教研部和洪堡基金會共同設立的,面對的是全球3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獲獎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每兩年評選一次。索菲亞獎是德國獎金最高的科研獎項之一。

該獎2002年設立以來,莊曉瑩是首位工程領域的得獎者,研究重點是前文提及的納米複合材料通過設計一種計算機模擬平臺來幫忙工程師和科學家對複合材料優化設計。

她表示,自2015年開始,她將利用這筆獎金對這種新的納米複合材料進行多尺度,多物理場的模擬設計,通過改進使用方法,材料重組後,增強工程材料的強度,韌性,耐冷熱循環性,耐腐蝕性等。

通過這個機會,莊曉瑩可以直接在德國招收博士後和博士生加入,但如果按照國內程序,她可能還要幾年。她提及在博士後在國內的體制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歐美體系的博士後職位競爭更激烈,好的科研項目炙手可熱。好的研究團隊自然極大程度的提升項目的成功率。

莊曉瑩依舊對國家充滿信心,近10年我國的吸引人才機制有極大的提升,吸引了大批的海外科學家來國內發展,同時也鼓勵學者走向世界。

她說,我們離科技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科研成果的數量已有明顯提升,但質量方面還需要再努努力。

結語

莊曉瑩說,我們做研究的最終理想是要將科學研究轉為國家的核心科技競爭力。言語間皆是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希望能有更多的「莊曉瑩」們歸國,為祖國的前進付出一分力,我們每個人都應如此。

科技無國界,科技亦有國界,在我們如何理解。中國必將騰飛,耀眼於世界。

文/枕貓

相關焦點

  • 她是中國天才女科學家,32歲獲德國1300萬大獎後,毅然回國效力!
    時間再倒退到20年前,只要提起科學家,人們想起的總是白髮蒼蒼戴著眼鏡的老學究形象。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我們國家在教育、科研、人才引進方面投入了巨量資金,隨之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32歲時獲得1300萬元德國科技大獎,卻謝絕了國外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選擇回國效力,令人尊敬。
  • 中國美女科學家獲德國千萬大獎,高達165萬歐元,卻毅然回國
    -科瓦雷夫斯亞獎頒發的165萬歐元得主的中國女性科學,莊曉瑩,也是首個放棄國外優渥待遇,毅然決然投身於祖國母親懷抱,只為把她哺育成長的土地,建設得更為美好的美女科學家!力壓一大群男性科學家,在國外更是獲得無數榮耀大獎。她是一位能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學術突破的,女性科學家之一中的佼佼者!耀眼之花提起我國女科學家時,大家爭論的要點一般都是圍繞著誰最美貌,誰研究的領域最為成功的話題,很少人會把兩者重疊在一起,但自從莊曉瑩回歸中國科學界後,大家才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美貌與能力並存的優秀女科學家。
  • 拿走165萬歐元獎金的天才莊曉瑩:德國我不要,我回祖國當老師
    國內優良的科研環境和優厚的福利也吸引了不少的優秀的年輕科學家,讓很多科學家們也毅然地選擇了回國為國家作貢獻,在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科學家,在獲得百萬歐元獎金(人民幣約一千多萬元),多次被德國用優厚的福利挽留,卻毅然選擇了回國繼續任教,為祖國作貢獻。她就是莊曉瑩。
  • 同濟大學「美女博導」莊曉瑩:32歲獲德國千萬大獎,毅然回國任教
    德國人的嚴謹被世界公認,該國也是極為重視人才和科學家的國家。為了鼓勵科學家們進行創新和研究,德國設置了一個超級大獎,即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然而,有這麼一個中國女科學家,2015年拿到了該獎項,獎金總額高達165萬歐元,放在當下幾乎高達1300萬人民幣,她成為了全球第七位華人獲得者,並曾經因為該獎項資助,在漢諾瓦大學連續介質力學研究所,與計算力學領域國際頂尖學者彼得·烏利格斯教授合作,研發新型納米複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 中國女科學家莊曉瑩:32獲德國獎金1270萬,放棄優渥待遇毅然回國
    雖然這個獎項的名字十分拗口,但它的含金量很高,獎金額度在全球排名第二。也就是說,得到了這個獎項不僅代表著一個科學家的能力和成就得到全球肯定,而且還能一夜暴富。莊曉瑩在32歲的那一年拿到索菲亞獎,獲得165萬歐元的獎金,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1270萬元,這筆錢對於很多人來說絕對算是一個天文數字,她也是全世界拿到這個獎項的第七個中國人,但面對這些名譽獎金她依舊不驕不躁,腳踏實地。她做科研的初心並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將自己的所學去回報生育了自己的祖國,為祖國更美好的明天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80後女科學家獲德國科學大獎,拒絕各國豐厚的條件,選擇回國效力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全球獎金額度排名第二的科研大獎,巨額的獎金是它的含金量最好的證明,能獲得這個大獎的人都會成為各國爭搶的人才。就在2015年,中國的一位80後女科學家成功獲得了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獎金總額多達1300萬人民幣。一時間,各國都開始關注這個年輕的女科學家。
  • 明明可靠臉吃飯卻做科研,德國最想留住卻沒有留下天才美女科學家
    德國2002年設立的科研界的超級大獎——索菲亞·科瓦雷夫斯卡亞獎,它的獎金是全世界獎金額度第二高的科研獎項,誰拿到這個獎,可謂真正的「名利雙收」。獲獎者單項最高金額高達165萬歐元,相當於1264萬人民幣,拿獎後意味著學術上需要的費用不用憂愁,能放下心來致力研究。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7名中國人獲得此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最美女青年科學家莊曉瑩,正是此獎得主之一。
  • 「美女海歸」莊曉瑩:曾獲德國千萬大獎,卻毅然回到中國教書育人
    2015年更是獲得了德國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獎金總額高達165萬歐元,幾乎相當於1300萬人民幣,這樣的獎勵力度,在中國絕對是頂尖的存在。當初,德國設置超級大獎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就是為了鼓勵科學家們進行創新和研究,讓科學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而不用為資金憂愁。
  • 中國美女科學家,32歲獲千萬大獎,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教書育人
    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大概便是願意回國,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的發展儘自己一份力吧。我國有位美女天才科學家莊曉瑩,面對其他國家的誘惑,她毅然決然回到中國,放棄高薪,這便是莊曉瑩的愛國之情。 天才美女的傳奇人生 莊曉瑩是我國同濟大學的副教授,還是研究生導師。
  • 中國天才美女科學家,32歲獲千萬大獎,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效力
    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大概便是願意回國,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的發展儘自己一份力吧。我國有位美女天才科學家莊曉瑩,面對其他國家的誘惑,她毅然決然回到中國,放棄高薪,這便是莊曉瑩的愛國之情。面向的對象是35歲的青年科學家,不分國籍,沒有國家門檻,不超過35歲的科學家都可以申請,但是要經過層層選拔,才能獲得,要想得到這份獎金,特別困難,畢竟頂尖的科學家數不勝數,這簡直是難上加難。
  • 「美女海歸」莊曉瑩:曾獲德國千萬大獎,卻仍選擇歸國教書育人
    2015年獲得德國索菲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總額高達16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是千萬元)的莊曉瑩,毅然回到母校同濟大學任教,做一名「青椒」(大學青年教師的簡稱)。像莊曉瑩這樣被各國爭先恐後想要得到專業型人才,有許多人會選擇國外的豐富資源和待遇,但她不加考慮地選擇歸國,實在令人動容!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的分子遺傳學,主要以糧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等為材料,重點研究植物生長素和獨腳金內脂的合成途徑與作用機理和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致力於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新品種。
  • 他是清華教授,獲德國500萬歐元大獎,是施一公的大齡得意門生
    接下去我們要說到的這個人,他叫柴繼傑,他就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曾經獲得過德國500萬歐元的「洪堡教席獎」大獎,同時,他又是施一公的大齡得意門生,是施一公最為器重的一名男弟子。他由造紙廠工人「逆襲」為科研界大佬。33年前,柴繼傑畢業於大連輕工業學院,成為丹東鴨綠江造紙廠的一名工人,頭銜是造紙助理工程師。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達100萬美元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獲獎評語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曾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他們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委員會將「物質科學獎」頒給盧柯。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為留住中國女科學家,德國重獎她1000多萬,但她放棄高薪堅持回國
    德國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是一個很發達的國家,在工業製造方面非常先進,產品質量非常高。幾年前中國網絡上一直流行個段子,說德國在中國青島修的下水道竟然放有用油紙包包裹的備用零件。後來被證實這是中國一些人瞎編的,以至於被中國網友嘲笑為油紙包裡的德國。但德國在工業的機械製造方面確實非常有水平。至於原因很簡單。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長期以來,我國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都不夠高:從2015年到2019年,中科院三屆院士增選情況來看,一共增加了200位院士,數學領域只增加了10人,僅佔5%;從新中國院士制度確定以來,我國一共也僅有71位數學院士,現在還健在的只剩50人,即使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也沒有一個專職的數學院士(丘成桐不是清華大學專職院士)。我國就沒有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
  • 「未來科學大獎」揭榜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深圳商報已經步入第5個年頭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6日在北京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四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有「中國諾獎」之稱,每年評選一次,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其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她是美女科學家,德國1000多萬獎金都留不住她,毅然回歸祖國!
    時間倒退到20年前,只要提起科學家,人們想起的總是白髮蒼蒼戴著眼鏡的老學究形象。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我們國家在教育、科研、人才引進方面投入了巨量資金,隨之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比如去年紅極一時的南方醫科大學28歲美女博導李琳,年薪最低70萬,安家費最低180萬,讓無數人為之豔羨。
  • 4名科學家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委員會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4名科學家上榜。獲獎評語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曾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他們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委員會將「物質科學獎」頒給盧柯。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這些年,他都會給每一位畢業生送一本名叫《博士還不夠》的書,告誡學生,從博士到科學家,路還很長。據《人物》雜誌報導,盧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後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十幾篇論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國科學家斯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並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的晶化機制,被專家們稱為是「非晶態金屬晶化方面近十年來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