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是一個詩意的國度。泱泱大國,璀璨文明,流傳下數不勝數的詩歌篇章。從古樸率真的《詩經》到沉鬱頓挫的漢魏風度,從昂揚激越的大唐氣象到委婉多情的宋朝詞作,從嬉笑怒罵的元代詞曲到英雄暮秋的明清詩作,無一不凝聚著昂揚的民族精神,沉積著不滅的民族魂魄,承載著詩性的人生智慧。它們或抒情或寫景或壯懷,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當今時代,信息瞬息萬變,競爭高度激烈,人的精神壓力也與日俱增。傳統詩詞,以其短小的篇幅、鮮明的節奏、雋永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契合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精神需求,成為都市人閒暇心靈放鬆的小憩佳品。
《中國詩詞大會》之前大熱,如果僅僅就這一主題本身來看的話,在大多數人眼裡,應是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的樣子,同時它沒有讓人炫目的舞臺效果,沒有各路明星的加盟,甚至沒有非常強烈的綜藝娛樂色彩,就是這樣一檔主題看起來略顯小眾的節目,不僅收視率超高,同時還收穫了無數好評和熱議。
詩詞是具有美感的,而這種美也並非單一的美,而是一種融合了語言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內涵之美、情愫之美的複合型美感,一種可以讓人久久尋味的綿長之美,一種超越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經厚重的歷史沉澱而釀造出的古典之美、風雅之美。
詩詞讓我們和現實隔離開,短暫地讓心靈得到休息。
那麼看慣了那麼多時尚感爆棚的現代美女,回歸下古典美,找尋下古代的詩意我覺得也很不錯。
古代中國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麼作標準呢?
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粗壯結實在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和生產的標準就是美的標準。
新石器時代女神像的造型特點展現的就是粗壯結實。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柔弱細膩 人們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內外兼修 這一時期,人們重於裝飾,對美貌的欣賞玄學化,審美達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學高度,如曹植《洛神賦》。
中國漢代以前,人們對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晉,才開始著重於裝飾。
到了南北朝,中國的美女觀完成了一輪循環,從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態雕飾。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獨立的價值,人們雖然欣賞女性之美,但更強調道德,表現出了以德壓美的傾向。也許是受物質條件的限制,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較為古樸,衣服、鞋子和男子無多大的差別,身上沒有巾、帶等飾物,頭上也只是挽一個簡單的髮髻,沒有任何裝飾,但這個時期的女子已經知道一白可以遮百醜,開始使用妝粉。
魏文帝喜歡打扮華麗並將頭髮挽成蟬翼形的妃子。
唐朝是開放社會,容許袒胸露背,崇尚的女性體態美是額寬、臉圓、體胖。
古典氣質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精緻秀麗,高貴典雅,沉靜從容,性格方面溫婉是最好的,不過嬌媚也未嘗不可。只有具備這樣特質的人,才能駕馭沉重的漢服、華貴的錦緞、繁複的花紋和漆黑的長髮。
那麼美得像行走的詩詞一樣的美女是什麼樣呢?我們細細追尋,慢慢品味,這些在現代與古代中自由轉換,讓人沒有跳出感的古典美。
1、任春風十裡輕颺,奏一曲波瀾眷戀。


2、紅塵冷暖步天涯,歲月流光一指沙。


3、山澗有風當自若,暗香浮動幾人聽。


4、莞爾一笑,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


5、青衣如玉翠,薄陽似月闌。


6、坐看紅塵花兩朵,一朵梅妝一朵無心我。


7、待到春來風起和,一縷花香一縷心香鎖。


8、秋風不減真顏色,疏影暗解落秋傷。


9、一枝梅影斜簪月,三徑竹篁漫搖風。


10、 蓮步嫋,腰肢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


《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工匠就已意識到,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麵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天時乃季節氣候條件,地氣則指地理條件,材有美為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而工有巧,則指製作工藝條件。對服裝而言,則指服裝的著裝季節,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一,才有精妙設計。以上所有的呈現,都可以從古典的裝束中感受到那種不著痕跡表達美的精妙。
古典美讓人忘俗,營造出一個花草相親、葉石相依、美人撫琴、棲鶴遊雲的詩意世界,即使不說話,人們也能讀懂她傳遞出的美!
這裡是小確幸生活美學,我們一起傳承古典美,收藏古典美,讓古典美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