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鄱陽湖上小天鵝 曲利明 攝
大鳳頭燕鷗與中華鳳頭燕鷗 鄭建平 攝
斑頭大翠鳥 白文勝 攝
沉甸甸的《中國鳥類圖鑑》 陳文波 攝
A.一部中國最全的「鳥書」
1月11日的北京,寒意逼人,而北京貴國酒店的會議廳裡,氣氛卻熱烈得讓人感動。
幾十號「鳥人」聚集在一起,圍著一部剛剛出爐的新書,激動地發表著感言。一時間,會議廳裡「鳥語」陣陣,恍如人間四月天。
觀鳥愛好者們往往自稱「鳥人」,向來寵辱不驚,以淡定著稱。
是什麼樣的書,會讓他們如此激動和失態?
這書就擺在眼前,大16開本,分上中下三卷,1920頁,加起來足有11公斤重。最重要的是,這套書收集了中國境內野外拍攝的1200種鳥類,共4000餘張高清圖片,圖鑑對鳥的種類名稱,形態特徵、分布區域、保護級別、相對能見程度、留居時間、研究價值、生活習性等各種知識進行了專業梳理、分類及編排。
「這套書的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覺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要超越這套書是不容易的。」這是來自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林彬的自信。
「用攝影的方式來展現全國的鳥類資源,在國內是第一次的,能收集到1200種,充分展示了中國鳥類的多樣性,很多珍稀鳥類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在科學性,藝術性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這是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秘書長張正旺教授的肯定。
「中國鳥類的保護任務很重,這本書的問世填補了國內的一個空白。一個地方的出版社能出這樣的書,非常不容易。」這是來自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趙勝利的讚揚。
「我很激動,能為這本書做一點貢獻,為中國鳥類出了一點力量。」這是一個網名叫「村長」的觀鳥愛好者的感慨。
……
這一系列的肯定,在《中國鳥類圖鑑》主編曲利明看來,證明他和他的團隊,五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很多鳥友坦言,《中國鳥類圖鑑》應該由國家有關部門來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出版社能做的事。也有鳥友說,有的地方都嘗試過編輯出版這本書,但都是轟轟烈烈開始,了無聲息的退場。
曲利明用動物過河來形容自己行為:「這就是一場動物過河,只有一座橋,大象、老虎、獅子等大型動物蜂擁而來,誰也不讓誰,堵塞了整個大橋,螞蟻趁亂從龐大動物的腳縫中前行,雖然艱難,但終於到達彼岸。」
「做了一回螞蟻,很慶幸,沒有被踩死。」曲利明說。
B.一個「大蝦」五年的努力
時間回溯到2008年8月,當時,曲利明做了一個後來他認為很「蠢」的決定。
他要做一本中國最全的「鳥書」。
最全?是的!他有這個底氣!在出版圈,「曲利明」三個字是金字招牌,此人不抽菸不喝酒,平日裡就愛琢磨著做書,每次出手,從不落空,江湖人取大俠諧音送綽號「大蝦」。唯獨在編「鳥書」這件「鳥事」上,硬生生糾結了五年。
編「鳥書」之前,老曲的視角基本上在傳統文化上打轉,土樓、古民居都是他的選題。2008年,一次偶然的聚會,他碰到了幾名攝影同行,他們正熱烈討論著「鳥事」:誰誰誰的片子獲獎了,誰誰誰又「打」到了新鳥——這些顯然是在他認知範圍以外的事。
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到「鳥人」,觀鳥、拍鳥人的世界帶給他一種全新的感受。在和「鳥人」接觸的過程中,老曲發現,「鳥人」們使用的觀鳥書籍大多是國外引進的,有的只是手繪本,國內的圖冊,也只是區域性,就是還沒有一本圖文並茂全面翔實介紹中國鳥類的圖鑑。
出版人對市場的敏銳感和填補中國科普圖書空白的責任感,讓老曲決定攬下這件「鳥事」。
按照常規,編這樣的一本書,基本上就是圖片配上說明,看著不難,但真正運作啟動之後,這「鳥事」可就不是小事了,1000多種鳥類的圖片,徵集起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了。那段時間,滿天的「鳥毛」,再加上被一些人誤導,他可是頻頻碰壁,編輯找人約圖片,不是被人說成騙子,就是收到一些小片,根本無法使用。三大難題(資金難、理解難、標準難)如同三座大山,壓著老曲和他的團隊喘不過氣來,每一座山頭似乎都難以攀登。
在出版界,老曲是江湖中的大哥,到了「鳥人」的世界,他就完全是一個「菜鳥」了。試過水深淺之後,他心裡明白,不入行不行,到什麼山就要唱什麼歌,要編好「鳥書」,自己就得做好「鳥人」,學說「鳥話」,才有資格在「鳥群」裡混。
老曲從最基礎開始,添置設備,收集有關鳥類書籍,逐漸進入鳥的世界裡。從家住的鳥開始拍攝,到附近的森林公園,閩江口溼地,從省內的武夷山、龍棲山,到省外的鄱陽湖、龍虎山、婺源等地,老曲獨自進行著 「鳥人」的生涯,從拍鳥到辨鳥,從辨鳥到編鳥書,一發不可收,徹底沉迷,當年的自投羅網變成了無怨無悔,心甘情願。
適應了「鳥人」的身份,融入鳥的世界之後,老曲更加堅定了要將這套書做出來的決心,「通過和鳥打交道,可以淨化心靈,這套書有意義」。
2010年底由於出版社改制,「鳥事」又拖了一年。到2011年,來自多方的壓力迫使他做最後的一搏。他找到福建觀鳥會會長楊金,在他的協助下,當年的10月26日組織了一次全國拍鳥達人的聚會,這是一次關於圖鑑編輯、出版的研討會,也是一次交流會、組稿會。
1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拍鳥達人們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在曲利明美好設想的「煽動」下,「鳥人」們紛紛表示支持。拍鳥達人們白天觀鳥拍鳥,晚上商議「鳥片」,短短三天時間,800多種鳥類圖片的徵集任務就分解下去了,各自領走了自己的鳥片外,還要負責聯繫其他「鳥人」的工作。一個月後,各地的鳥友都將深藏的鳥圖原片傳交到了出版社。
楊金說,在鳥界,能收集到800種鳥就可以出書了,到1000種已經很了不起了。老曲的書出來了,最終一盤點,達到了1200種。
三本沉甸甸的《中國鳥類圖鑑》大書擺在案頭。此時,「大蝦」覺得,五年前的決定很「蠢」,但很值得。
C.一顆熱愛生態的種子
「不久的將來,也許在中國的任何地方,一個12歲的男孩,因為你們創造了這本書,你們讓他有機會看到這套書,當他打開書,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是中國鳥類的世界……是你們讓這個12歲的孩子,開始對鳥感興趣。當他22歲時,他已經很愛鳥很了解鳥,當他32歲時,他已經成為鳥學專家,當他42歲時,他開始帶著他的孩子去觀鳥拍鳥……《中國鳥類圖鑑》就像一顆種子,在每個人的心裡種下了愛鳥的興趣,讓每個人開始愛鳥,更去保護中國的生態環境……」
這段話出自鳥類圖鑑作者之一,美國的大山雀的發言稿,為了在首發式上演講,他寫寫畫畫,準備到了11日的凌晨。在他看來,《中國鳥類圖鑑》出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將起到影響一代人的作用。
無獨有偶,鳥類圖鑑的文字作者聞丞,恰似大山雀所說的那個12歲的孩子。
聞丞來自雲南,他12歲那年,接觸到一本沒有照片的鳥類書籍,從此迷上了飛羽的世界。「大山雀的話讓我想到了自己,想起了當年那個對照書籍琢磨鳥的孩子。」聞丞說,「如今,我已經32歲了,我是北京大學研究鳥類的博士,我想,我會愛鳥,一輩子。」
來自臺灣的吳崇漢也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此次新書發布會,他是帶著他的兒子參會,今天10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辨識幾百種鳥類。「這樣的一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吳崇漢說。
在直爽的大山雀看來,中國的生態保護刻不容緩,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構築生態保護的長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被書中的美麗感動,投入到保護生態的行動中來」。
聞丞說,十幾年前,在他家鄉,綠孔雀司空見慣,而現在,觀鳥者已經很難在野外發現綠孔雀了,「這部書是中國鳥類的全家福,我很不希望,許多的瀕危鳥種,以後只能在圖鑑中看到」。
而在出版方看來,他們更希望用這樣的書喚起大家對鳥類的愛護。林彬說:「這套書的出版也是美麗中國最直觀最生動的展示。我們希望通過這套書,喚起大家對鳥類的熱愛。」
就在《中國鳥類圖鑑》出版的過程中,又有白尾麥雞等新鳥種在新疆被「鳥人」們發現,「給中國鳥類留全家福的工作不會停止,我們將來還會出增補版,而增補版將免費贈給購書者。」曲利明表示。
(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