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也就是6.15日開始,中印邊境發生了一場規模不小的衝突,目前已知的是造成印軍死亡20人,受傷情況不詳,中國方面則表示有傷亡,具體數字未公布。這場衝突,可以說是自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以來最嚴重的,故而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和不安。
其實就在中印邊境衝突的前幾天,印度和尼泊爾也鬧了些不愉快。6月12日,一股印度軍隊強行闖入尼泊爾境內,試圖搶奪尼泊爾軍警的武器,尼泊爾軍警無奈之下只得反擊,結果造成印度軍人一死四傷。
更有意思的是,在和尼泊爾起衝突的當天,印度也沒忘了去撩一把老對手巴基斯坦。6月12深夜,印度用重火力轟炸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造成巴方數人傷亡。
巴基斯坦也立刻對等報復,同印軍交火,雙方互有死傷。如果說中印邊境只是械鬥,印尼邊境像是土匪搶劫的話,那印度跟巴基斯坦,就是正兒八經的軍事衝突了,在交戰中,印度出動了大量美式裝備,可見是當成一場戰爭來嚴肅對待的。
先撩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再撩中國,短短幾天內,印度接連得罪三個鄰國,究竟是唱的哪出戲,難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嗎?又或者是總理莫迪哪根筋搭錯了,胡亂下的命令?其實深入了解這三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不難理解印度頻繁出手的原因。
首先說尼泊爾,這個國家只與中印兩國接壤,但與中國接壤的地方交通不便,所以受印度的影響比較大。如果不是近些年中國國力日漸增強,尼泊爾開始借力打力的話,憑印度的擴張本性,恐怕早就像不丹一樣成了印度的附屬國了。然而不管尼泊爾願意不願意,在印度人的眼中,這裡始終是他們的後花園,是可以說一不二的地方,所以尼泊爾但凡做出一點對不起印度的事,都會遭到印度猛烈的回擊。
6月12日的那次衝突,很明顯就是印度在回擊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據媒體報導,上個月,尼泊爾的眾設計院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將把與印度有爭議的卡拉帕尼正式納入新版地圖。這一舉動改變了兩國領土爭端的現狀,當然會立刻引起印度的不滿。
但印度卻沒有試圖尋求外交途徑解決,而是直接採取了軍隊入侵這種野蠻做法,可見印度根本就沒把尼泊爾當作平等的談判對象來對待,而是像黑社會大哥對付小弟一樣,不聽話就揍一頓,只不過這一次,似乎反倒是印度吃虧更多。
至於說與巴基斯坦的正式交火,也並非莫迪的突然心血來潮,而是自六月初以來,印巴邊境不斷上演的軍事衝突的自然升級。印巴邊境爭端由來已久,兩國更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後打了三次戰爭,結果誰也沒能奈何誰。
1998年,印度成功進行了5次核試驗,具備了強大的核威懾能力,似乎可以用此來要挾巴基斯坦了,然而沒想到,巴基斯坦緊隨其後進行了6次核試驗,也成了有核國家,印度辛苦建立的核威懾,瞬間貶得不足一成。
不過雙方都有核武器後,戰爭的規模就不容易擴大了,畢竟真要打得白熱化,那就是同歸於盡的結果。然而大的戰爭沒有,小的衝突卻不斷,幾乎每隔一陣,印巴邊境就會響起炮火,只不過兩邊都有分寸,你來我往,各死幾個人,各收幾條屍,也就這麼算了。
所以印巴這一次的衝突,雖然激烈,卻也只能算是由來已久的例行事件。
主動挑釁中國,則是印度的一次冒險投機如果說招惹尼泊爾是為了教訓小弟,招惹巴基斯坦是例行表演,那麼主動挑釁中國,就是印度的一次冒險投機行為了。
在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的全球大衰退的背景下,印度總理莫迪似乎看準了中國的軟肋,準備趁著這個時機從中國撈點好處,結果沒想到,中國的軟肋其實並不軟,印度投機不成,反倒蝕了把米,葬送了20條人命。早知這樣的結果,相信就算再給莫迪二十個膽,他也決不會在這個時間點上招惹中國的。
從目前的事態發展就不難看出,莫迪並沒有真正下定決心與中國對抗,所以一面在國內安撫民眾,一面又派高官不斷地和中國方面會晤,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談判,中印之間似乎達成了初步的協議,事態的惡化也得到了制止。
莫迪是一個典型的民族主義者,這樣的政客,偶爾打打投機牌是毫不奇怪的。只不過,印度這一次胃口太大,搞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也就算了,居然連中國也一併招惹了,結果很快就打臉。相信經此一戰後,中印邊境也能得到較長時間的安寧,否則的話,印度的下場恐怕還會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