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中國和印度在邊境西段發生了一些衝突,印度國內有諸多報導,還激起了印度民眾各種對中國產品的抵制,但中國國內幾乎沒有太多報導,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直到局勢有所加劇,雙方發生人員傷亡,按照印度公布的名單,印度有20名軍人死亡,而印度在國內還在繼續大肆渲染中印衝突,並將局勢引向了一個自己都無法預料的境地。
鑑於中國的「低調」和「沉默」,於是,就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中印邊境問題不是中國的優先方向,中國希望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一種是,中印邊界衝突本身沒什麼大事,雙方都是正在尋求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不會輕易挑起戰爭,趨勢不會惡化。
那印度國內是如何看待中國這種「低調」的呢?
按照印度一些媒體的分析,認為中國方面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如此低調,少有報導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給了印度現任總理莫迪面子。其實言外之意是,莫迪在中印邊界問題上,表現得較為軟弱。
其實這就是莫迪政府比較「厲害」的地方,事實是,此次爭端的起因,正是莫迪政府於去年計劃用兩年時間在中印邊境修建66條邊境公路方案,方便印軍和重型武器裝備在中印邊境的運輸,其中包括沿中印邊境走向的什約克河(DSDBO)戰略公路,向加勒萬河谷修建的支線公路。
也正是由於印度在向加勒萬河谷等修建的支線公路,改變了中印邊界的現狀,在中國要求停止該工程無果的情況下,才發生了對峙,並導致了目前數十名人員傷亡的嚴重後果。
那這個事情到底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呢?
我此前也並沒有將此事當作一個重要的事情來研究,因為我認為印度不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但經過最近的深入關注,尤其是6月4日,印度和澳大利亞籤署了「後勤相互支援約定」和「科學技術合作實施約定」。該協議還設想提升兩國軍隊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並加強它們應對區域性人道主義災難的「聯合反應能力」。
雖然這種協議印度跟法國、美國、新加坡都有籤,且跟俄羅斯也有協商籤署的預期,但我個人覺得問題的關鍵點不在協議本身,而是選擇的時機問題。這讓我預感到,此次中印邊境問題,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和複雜。
一
自從2016年美國利用菲律賓在南海針對中國搞事情失敗之後,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變成了「印太戰略」,因為美國開始發現,菲律賓等體量太小,在對抗中國方面無法被美國很好的利用,說白了,美國目前已經很難在南海周邊尋求更大的代理人,需要改變策略,尋找自認為足以跟中國抗衡,且跟中國有潛在矛盾的國家。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是非常清楚美國套路的,但很多時候也架不住美國的刺激,所以動不動就會搞點事情,但目前看由於其經濟發展佔據主要議題,跟中國的分歧管控還是做得比較理性的。
可是,像澳大利亞和印度這種,美國是很容易刺激的,比如澳大利亞就因為美國提供的假情報,一次一次的刺激澳大利亞,比如動不動就給澳大利亞情報部門提供點什麼中國幹預澳大利亞內政等等的假情報,由於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五眼聯盟基本上都依賴於美國的情報系統,難以辨別真假,再加上本身自己在各主要產業方面對中國依賴較大,缺乏安全感,因此就很容易被刺激起來。
印度的問題跟澳大利亞差不多,但更加嚴重和複雜,印度本身有一個從大英帝國「傳承」而來的印度次大陸霸權夢。印太戰略推行以來,印度自認為得到了美國的尊重和重要的支持,膽子越來越大。
我只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今年的2月中旬,印度海關以運載可用於製造飛彈的軍民兩用裝置為由,在該國西部坎德拉港扣押了一艘懸掛中國香港旗幟的貨輪。
其實這是美國慣用的手段,給印度提供假情報,但由於中國高度關注此事,美國為了支持印度,就在「扣船」後不久,美國總統川普對印度進行了突訪(請注意,這是川普對印度的首次訪問)。這就造成兩個既定事實,一個是印度「挑釁」了中國,刺激了雙方脆弱的信任,而美國堅定的站在印度一邊。印度其實也就變成了騎虎難下。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印度扣押中國貨輪和川普突訪印度的時間間隔。
由於情報是美國提供的,而且告訴印度,這艘船是中國給巴基斯坦出口的一種可能會用於發展核武器的機器。
川普為了不得罪巴基斯坦(還得協助美國反恐),表明美國對印度的支持,是針對中國,而不是巴基斯坦,所以川普訪問印度的時候,當著數萬印度民眾說,「我們與巴基斯坦關係非常好」。當時很多人還很不理解川普說這話是啥意思。
也就是說,美國同時利用了中印、中巴矛盾,達到了刺激各國神經的目的,然後還將自己很自然的脫身事外,這就是美國正式變亞太戰略為印太戰略的開端,當前我們看到的澳大利亞的狂躁和印度對中國發起的邊境爭端,就類似於2014年至2016年南海局勢的發展。
二
美國正在鼓動印度誤判形勢。
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印度以為中國沒有能力對印度反擊。當時中蘇交惡,中國國內又遇到了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而美國依然在制裁中國,對印度表示了支持,同時美國還在介入越南,給中國的南大門「放火」,臺灣的蔣介石也是加大了對中國西南地區的襲擾,準備著反攻大陸。
因此,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斷定中國不會對印度「蠶食」其領土的計劃做出反應,一旦造成既定事實,中國就只能讓步,因為中國不可能在被「反華」勢力包圍,且國內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再跟印度這個正在興頭上(剛把葡萄牙人從果阿等地趕走)的「大國」交惡,也就是說,印度決策者當時斷定中國對印度的「蠶食」只能忍。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會在後面用另一個角度來說。
如今,1962年的情況似乎在重演,本次衝突的歷史背景是,從西方各種輿論層面看,中國正在遭遇較大的疫情等公關危機,中美之間也在鬧「脫鉤」,關係在惡化,臺灣、香港問題也給大陸製造了很多麻煩,印度還獲得了美國的暗示性支持,又跟俄羅斯等是友好國家,最近還跟澳大利亞籤署了戰時後勤補給協議等。如果中印發生衝突,全球各發達國家都會站在印度一邊,在印度人眼裡,中國要應付的事情太多,不可能這個時候跟印度打起來。
那印度為什麼會基於這樣的判斷呢,這不僅僅是美國鼓動的原因,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印度經濟規模也有了不小的增幅(GDP已經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儘管沒有中國增長的那麼快,但從自信心的角度來說,遠比中國膨脹多了。印度人經常說的,孟買(印度第一大城市)要趕緊發展啊,不然很快就會被上海超越了。其實孟買的GDP水平,都排不進中國城市的前八。
更重要的是,經歷過1962年那場戰爭的印度人已經不多了,畢竟快六十年了,而由於近些年來,網際網路的普及,印度很多年輕人變得更加自信和受到西方輿論的影響,意識形態化較嚴重,再加上莫迪的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的宣傳,印度整體來說都變得非常激進,對中國的敵意在持續擴大,而不是縮小。
前一陣,中印在班公湖北岸衝突發生後,5月18日、20日中印雙方中階軍官會議談判沒有取得理想結果,印度總理莫迪5月26日主持國安會議,提及增兵邊境,稱拒絕「現狀被改變」(本身其實是印度改變了現狀)。
莫迪的表態給如今出現人員傷亡的衝突埋下了巨大隱患,也再次證明印度的確是嚴重的誤判了形勢。
事情發展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說,印度確實不是中國目前的核心對外方向,中國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解決,對印度能忍則忍。
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當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多看似不利的因素,反而會變得有利,很多不應該做的事情,反而更應該去做。
下面我就說一下中國應該毫不猶豫的反擊印度挑釁的八大理由,這裡面有很多你可能從未想過的角度和信息。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思考,僅供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使用。
三
在看下面的內容之前,我先給大家提個小建議,那就是等完全看完之後再發表意見,因為當你看完第一條或第二條的時候,會有很多疑問和反對意見,但也許等你看到第七、第八條的時候,這些疑問就解決了。
第一,中國對於印度的野心必須要提早遏制。
歷史反覆的證明,印度並不是與鄰為善的國家,只要中印邊界問題一天不解決,印度就一天不會消停,而如果完全按照印度的意願來劃分中印邊界,中國也沒有答應的可能性。
印度選擇長期跟巴基斯坦對峙,吞併錫金,「接管」不丹,封鎖尼泊爾,恐嚇孟加拉和斯裡蘭卡等等,至今從未放棄過任何一次擴張領土的機會,中國持續的忍讓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只會使得其野心更加膨脹。
很多人可能會說,隨著中國和印度經濟貿易往來的深入,雙方基於更大的經濟利益,會更好的管控邊境分歧,其實這一點恰恰相反,隨著經濟往來的深入,印度反而有了更多的籌碼和理由跟中國討價還價。
了解印度人的都應該清楚,印度人在談判(胡攪蠻纏)方面那是相當的「厲害」(為了兩塊錢的生意可以跟你軟磨硬泡三小時),一旦讓印度人掌握主動權,你就等著被摩擦吧。
從更多歷史的角度看,經濟的嵌入,從來就不是化解分歧的理由,否則一戰和二戰就不會爆發,當年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難道不夠密切?嵌入不夠深?
所以,如今印度的問題,依然跟1962年中國要面對的問題沒有本質區別,印度自己的膨脹,加上篤定中國不會對其怎麼樣,從而變得極具威脅,如果這個時候不採取果斷措施,必將後患無窮。
第二,此時對印度進行反擊,時機反而更佳。
我說這話是有多個理由的。目前看上去全球輿論對中國很不利,尤其是美國,正在找機會渲染「中國威脅論」,但印度這個對手實在太特殊了,如果中國面對的是菲律賓或越南等跟中國體量相差很大的國家,此時中國真還要掂量掂量國際輿論和外交壓力問題。
印度則不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中印衝突中,認為中國是以大欺小。更重要的是,印度次大陸的數個國家,面對印度,都是敢怒而不敢言,都希望中國來制衡印度的擴張,如果在印度對中國進行挑釁的時候,中國沒有乾淨利落的回擊,這些國家怎麼可能相信中國會在印度損害其利益的時候,進行援助呢?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界勘定,就是在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也就是1963年,巴基斯坦終於看明白了,印度根本就不是中國的對手,有足夠的實力來制衡印度,所以才真正改變了對中國的關係,迅速跟中國劃定了邊界,並成了「巴鐵」。
從目前的情況看,印度對尼泊爾也是虎視眈眈,2015年採用各種禁運的方式,封鎖尼泊爾,最近又把公路修到了尼泊爾境內,但由於尼泊爾的體量實在太小了,如果中國不對尼泊爾進行支持,恐怕尼泊爾將會赴錫金和不丹的後塵。所以中國這次絕對不能允許尼泊爾變成下一個錫金,具體辦法就是採取強硬態度,給尼泊爾分散壓力。
印度還有一個「厲害」之處在於,由於接受了英國兩百多年的統治,西方國家自認為印度是一個更「文明」的國家,所以無論做出什麼反人類的事情,西方國家總能找到理由來原諒,比如吞併錫金,控制不丹等等,再比如像穆迪這種,屢次縱容種族屠殺,打擊異教徒等做法,西方也都是視而不見。
所以,如果中國不站出來,印度次大陸這些小國,除了被印度蹂躪和吞併,基本上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第三,如果美國介入怎麼辦的問題。
如果我們來回顧一下1962年的中印戰爭,美國的介入將是一個必然。
1962年中國開始反擊,第一階段獲勝之後,中國希望跟印度和平解決,但周恩來的請求再次遭到尼赫魯拒絕。緊接著美國就宣布,美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也就是承認印度的邊境主張,並宣布向印度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很快美國的運輸機就降落在了加爾各答,並且還邀請了諸多記者,來拍美國對印度的重型武器援助,一剎那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高調支持印度。
印度一下子又恢復了自信,而且比此前更加膨脹了。然而,在接下來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中,中國東西線全部告捷,尤其是西線,中國軍隊的前鋒逼近印度河上遊的重鎮楚舒勒,距離印度首都新德裡只有300公裡,前方已是一馬平川。
當時印度國內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新德裡正在召開議會例會,所有的議員都滿懷樂觀,期待印軍大捷的消息,但是等到中午,尼赫魯來到大廳宣布戰果,幾乎是結結巴巴的說,印軍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全線潰敗。
同一時間,美國駐印度大使,在給華盛頓的緊急報告中寫道,新德裡出現了極度的驚慌,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而後尼赫魯向甘迺迪求援,但就在此是,中國宣布撤軍。
如果回到今天,中印發生邊境戰爭,美國會怎麼做呢?這個我覺得不用考慮,肯定是站在印度一邊的,因為這就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結果,也是印太戰略的最終目的。
但問題的關鍵點在於,中印邊境戰爭,不太可能是長時間的消耗戰,中國不會給印度這種機會。美國的支持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中國需要打掉印度的民族士氣,不會把戰爭擴大到印度平原縱深,而印度向青藏高原挺進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那就相當於是白白送死。
最近在邊境衝突當中死亡的二十人(印軍),基本上都是由於寒冷和得不到後勤醫治而死的。
前一陣印軍跟中國邊防軍在班公湖對抗,中國軍人軍姿整齊寸步不讓,印度軍人站了幾個小時候之後就東倒西歪的坐地上了,然後再換一波,而我軍戰士始終列隊站立,直到印度軍離開。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站軍姿能力,而是一種凝聚在其中的國家和軍人意志,以及軍人真實素質的問題。
任何國家對印度的援助,最後都只能運送到接近整個喀喇崑崙和青藏高原才能被印軍使用,但這基本就成了解放軍的靶子和練兵場。
作為世界的第三極(北極、南極、青藏高原),中國在喀喇崑崙和青藏高原的經營,已經超過了數百年,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鐵路不僅僅通到了拉薩,而且已經通到了日喀則和林芝(即將通車),從新疆庫爾勒至格爾木的鐵路也即將通車,中國的坦克等重型武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要滿足青藏高原的使用。
我可以稍微誇張一點說,印度很多裝備恐怕沒有開上青藏高原,就已經報廢掉了。而中國在這地區的經營,完全是為了改善邊遠地區民眾的生活條件,完成脫貧的經濟發展目標,如果一定要說這些建設兼顧了軍事考量,那也是為可能發生的大國核戰爭所準備的,反擊印度就更不用說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印度有那麼弱嗎?我可以告訴大家,中國跟印度打,其實考慮的不是能不能打贏的問題,而是打多長時間,打到什麼程度能把印度拉到談判桌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控制戰爭規模和節奏的問題。
關於具體軍事方面的討論,那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就不獻醜了。
第四,中印都是核大國,急眼了印度會不會扔核武器。
其實討論核武器的問題,最終還是一個政治利益的問題,如果中印真發展到了要使用核武器的時候,那就不是中印之間的事情了。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暫不說印度是否有能力跟中國打核大戰,僅印度擁有核武器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法的,也就是說,聯合國層面,印度依然是非法擁核國家,這種背景下印度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印度面臨的將是所有核設施和相關基礎設施,被中國全面摧毀的可能。
假設美國阻止中國採取核反擊,那意味著任何國家都可以非法擁有核武器,而且不受控制,那大家想想,接下來誰會擁有核武器呢?我敢肯定的說,會有更多的反美國家會擁有核武器。聯合國五常願意看到這種事情發生嗎?所以,一旦印度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意味著印度可能會徹底失去擁有核武器的能力(被完全摧毀)。
另外,核大戰不僅考慮的是進攻,還要考慮防禦。
印度可以發射核武器的地方,離中國最近的核心城市成都,也超過2000公裡,而印度的孟買、新德裡等核心城市,以及整個人口聚集的北方,離中國的青藏高原和喀喇崑崙基本都不超過1500公裡,印度首都新德裡距離中國補給十分完善的阿里地區,也就500公裡。尤其是印度重要的工業區加爾各答,離中國空軍基地日喀則也就700公裡,而日喀則早就通了鐵路。
從中國西藏主要地區至印度主要地區的距離
再從印度的核防禦來說,其國內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大的山脈,雖然北面是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山脈,但離中國太近,中部的德幹高原和南部的東西高止山脈,海拔也就500到600米,沒有什麼像樣的掩體。按照印度目前的工業水平,比如印度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2000萬的孟買,至今只有一條地鐵,而且大部分還是高架模式。這種背景下,我很難相信印度有什麼像樣的核防禦能力。
而中國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在搞大三線建設,從青藏高原到橫斷山脈,從兩廣丘陵到雲貴高原,從黃土高原到祁連山脈,如果從已經開放的一些設施來看(重慶地下核工廠),中國可能早已建成了貫穿整個西南山區的名副其實的地下核高速公路(又稱核長城),中國的準備,當年都是為應對蘇聯和美國的核打擊而準備的。
在基建方面,我只提一個案例,比如即將通車的拉薩到林芝鐵路,總長433公裡,但隧道長度超過220公裡,要知道從南京到上海的距離,也不過250公裡,如果有必要,中國可以用隧道的方式,將中國的主要城市連接起來。而拉林鐵路,僅僅是中國在中西部,以及高原地區的其中一條小規模鐵路而已。
因此,如果真想發動核戰爭,印度能否把核彈扔到中國我不知道,但面對中國的核反擊,印度政府和軍方可能首先要考慮的是,發動核戰爭的那個首領,能不能在發動核戰爭命令的幾小時內,逃離印度,否則在下達命令的那一刻起,就要接受核反擊之下的玉石俱焚。
考慮到這些問題,以及中國根本無意把戰線推進到印度核心地帶,印度會跟中國打核大戰?我覺得印度人沒那麼傻。
第五,中國是否有能力東西線、陸地海洋同時應對衝突和發動反擊。
很多國內民眾可能會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對印度進行反擊,這個時候東海、南海等方向發生衝突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僅軍事層面來看,印度不管是以什麼形式,什麼樣的動員力度,以及什麼樣的後勤支持來進攻中國,都不會牽扯到中國太多的軍力,不要說現有局部衝突,就算是全面的衝突,應對印度,西部戰區足以。我這不是在說大話。
1962年印度動用的是真正的王牌軍隊,但印軍「王牌旅」第四師第七旅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旅長達爾維被俘。而達爾維被俘後嘆服的說,你們在24小時內消滅了一個旅(第七旅超過5000人),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很多人可能會說,現在的印度,是1962年的印度嗎?問題是,現在的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當時中國的補給線,靠的是戰士的肩膀和藏區同胞的犛牛,而現在是火車和汽車,以及大型運輸機。
在這種背景下,中印衝突對中國在東南沿海的防務和既定戰略,不會帶來太大影響,這其實不是一個是否能同時應對東西線衝突的問題,而是如何在應對這種風險之下,保證更多政治和外交利益的問題。
當然,如果是全面戰爭,另一個威脅是,印度可能會利用海軍,在印度洋對中國的能源運輸形成威脅,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印度大約一半的海上貿易通過中國的南海和馬六甲海峽。暫不說中國內地是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僅中國香港,就可以排名印度第七大貿易夥伴,印度對香港的出口,甚至都高於韓國。
可以這麼說,在印度洋擁有核心利益的國家,在中國南海,以及中國東部海洋區域也都有著更大的核心利益,而在中國南海和東部海域,就連美國也沒有任何戰勝中國的把握,因為那將是基於岸基飛彈和陸基防空體系的較量,而不是單純的海軍,印度指望在自己無法打敗中國海軍之前,其他國家海軍介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至於中印海軍的對比,我這裡就不用多說了,就算中國現造現打,印度海軍恐怕都扛不住(差距確實比較大)。
當然,戰時中國的絕對能源安全還是需要考慮的,但問題是,跟印度相比,中國本身就是一個產油大國,年產量2億噸,已經高於科威特、伊朗、巴西等,是印度的6倍,一旦到了戰時,都將全部轉為軍用,到底誰的能源問題更脆弱,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而且印度由於自認為跟俄羅斯、美國、歐洲等各強國都關係較好,各種國防安全戰略,疏於防禦,以進攻為主,一旦氣勢受挫,自亂陣腳的概率較大。
印度建國至今,都沒有真正面臨過什麼重大的安全威脅,1962年跟中國的衝突,以及跟巴基斯坦長期以來的衝突,其實也都是印度的主動進攻,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是守的一方,所以導致印度並沒有遭遇過真正的巨大威脅,這跟中國這種在兩大帝國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國家是不一樣的,我們想的首先是如何保存有生力量,如何最大限度的生存和保護自己,而印度則天天想的是如何吞併周邊小國,如何侵佔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領土。
我想告誡印度的是,真正的大國衝突,比的是戰略防禦和有效反攻,而不是只關注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我要回答的問題是,印度不要想當然的覺得中國在東邊有一些摩擦和衝突,就會分散中國應對印度挑釁的能力,這種想法過於天真和幼稚。
第六,如果中印完全鬧翻,誰的損失更大。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根本問題,因為戰爭的目的,最後依然也是為了尋求和平,所以經濟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不得不從戰略高度考慮的問題。
目前中印貿易總額是年900億美元,而中國對印度的出口額超過了700億美元,中國從印度進口相對來說遠低於印度從中國的進口,這使得印度認為,中國更依賴於印度市場,所以也增加了印度在邊境問題上挑釁中國的籌碼。
我在此前的文章裡給大家詳細分析過,意思是,一百多年來,人口規模在5000萬以上的發達國家,基本上跟一百年前是一樣的,唯一打破這個歷史現實的國家只有韓國,我也說了為什麼是韓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我那篇分析,題目是「保華為,就是保改革開放成果免遭劫掠」。
那麼印度有沒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呢,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崛起,以及印度跟中國保持密切的貿易關係,印度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恐怕都十分困難。
很多人可能立馬就發笑了,覺得我是在開玩笑,是在貶低印度抬高自己。那請你繼續往下看。
在中國沒有出現之前,西方發達國家,也包括日本韓國,基本上壟斷了全球大部分的工業用品,印度作為一個農業礦產國,需要消耗太多的農業和礦業生產,才能換來很少的工業品,這就導致印度永遠不可能完成工業化,因為印度需要用巨大的農業人口和單一的礦產出口,來維持較為恆定的收入,再換來價格高昂的工業品,僅這一交換,就消耗掉了幾乎所有的勞動力、資本和產業資源,哪有多餘資源再來發展工業呢。
所以時至今日,印度就算國內有數千萬的飢餓人口,也不得不保證糧食的出口來換取外匯。比如去年,印度僅出口的大米總量就達到了1300萬噸,世界第一。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還要面對種姓制度和工業用地稀缺的問題,以及大規模高素質從業人口的問題,這是一個幾乎難以完成的任務。因為道理很簡單,這就類似於一個種大豆玉米的農民,每天要消費非常昂貴的家電、手機、汽車,以及石油等等,你只有把所有的時間花在種地上面,才能保證糧食生產,然後去換來外匯,再消費這些進口來的工業產品,這樣年復一年,永無止盡,這個循環西方絕對不會讓印度輕易打破,因為西方本身無法降低工業品的價格。
這個時候,中國出現了,中國用一己之力,把全球工業品的價格降到了幾乎白菜價,這就給印度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印度可以用少量的農業生產,就能換來更多的工業品,從而騰出更多的勞動力和資本,來進行工業化。
中國製造沒有出現之前,印度人的選擇很少,比如在手機領域,要麼是六千元的蘋果,要麼就是三千元的三星,但中國可以製造出不到一千元的小米,所以你去看,蘋果手機現在在印度市場的佔有率,還不到1%,這不僅僅是印度民眾收入低的問題。小米等中國製造的出現,給印度等類似的國家,節約了巨大的消費成本。
大家可以去看看印度的進口,大部分都是機電等產品,假設這些東西不是向中國進口,而是向美國、歐洲和日本等進口,印度付出的價格,將是從中國進口的至少兩倍,那印度就又回到了一個最原始的問題,必須要大量的勞動力去生產更多的農業產品,以及礦產等,才能維持對這些工業品的消費。就沒有多餘資源去幹別的事情了。
中國的崛起,給印度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這個時候印度並沒有搞清楚全球經濟運行的邏輯,反而認為中國更依賴印度市場,那我可以這樣說,印度可以禁止從中國進口商品試試,其結果就是,中國僅損失了不到3%的出口額,而印度每年將會多花至少至少500億美元來進口同樣規模的商品,這意味著印度需要增加至少500億美元的出口,才能維持平衡,裡外就是1000億美元,而印度的整個外匯儲備也就四千多億美元。
自從印度對中國進口數量增大以來,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印度的外匯儲備增多了,而不是減少了。印度之所以能夠攢下來四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不是印度的出口競爭力增大了,而是由於中國低價工業品的進入,讓印度省下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錢本來是用來高價消費發達國家工業品的),這些省出來的外匯儲備再變成印度工業化的基礎投入,從而才能擺脫貧困。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崛起,讓美國等受不了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作為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應該感謝中國。
如果大家還不明白,我舉個中國的例子,假設中國現在進口的晶片和商用飛機等價格下降50%(事實上實現國產化之後,價格至少下降70%),大家知道中國每年會省下來多少支出嗎?我告訴你,至少1000億美元,相當於年度國防開支的60%,這些錢用在科研和國防領域不好嗎?
如果中國真把印度當做戰略對手,反而就應該控制對印度的工業品出口,使其更多的將國民時間和財富花在農業生產和進口高價的西方工業品上面,也就是配合西方將印度困在低收入階段,然後西方就可以長期的收割印度金字塔尖的印度人才和富豪移民,否則要是印度富起來了,條件變好了,都回印度了怎麼辦?
所以,中國根本不用擔心失去印度市場的問題,這種顧慮其實恰恰忽略了在中印邊界問題沒解決之前,一旦協助印度完成工業化,民族自信心再次膨脹,對中國進行各種挑釁的巨大風險。這是一個百年戰略問題,而不是三五年經濟利益的問題。這一點中國可以跟西方好好學學,如何把一個「殖民地」或國家長期困在農業時代(當年英國就是這麼對待印度和北美的,只不過北美通過南北戰爭,徹底解決了工業和農業的路線之爭,最終北方工業派獲勝)。
第七,如果出現外界壓力,印度國內可能面臨被分裂的風險。
自從莫迪上臺以來,為了凝聚共識,推動改革,利用民族主義等,恨不得實施政教合一,對國內超過2億的穆斯林採取高壓態勢,南部地區長期存在語言和地方割據,再加上印度經濟增速下降和失業率的升高,一旦外部壓力增加,印度根本無法承受對中國戰爭的失敗,因為一旦失敗,國內宗教問題、種族問題、地區自治問題都將爆發。
別說是印度了,就連美國這樣的國家,也經不起一次外部的衝擊,這次在新冠疫情衝擊之下,美國很多內部問題已經出現,種族主義被引爆,緊接著就是地方自治跟聯邦政府的矛盾公開化,兩黨競爭更加不擇手段,從而可能影響到軍隊等國防戰略問題。
更重要的是,未來很長時間裡,印度將不得不加大在邊境地區的投入,印度僅僅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投入,每年就佔到整個財政的10%,這還不算軍費,印度在當地部署了軍隊五十萬,警察五十萬,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如果再增加跟中國的對峙,印度可能會在未來幾年裡,消耗掉更多的國內財政,從而進一步反噬經濟。
第八,假設歷史重演,會怎麼樣?
最後,我們再用五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來推演一下一旦中印邊境衝突以印度失敗告終,印度和世界會發生什麼。
其實在1962年中印戰爭後,印度迅速開始跟美國靠攏,並跟蘇聯籤署了為期20年的軍事同盟條約,等待反撲中國的機會。當時蘇聯方面揚言說,如印中再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並阻止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
但僅僅一年後,把中國看成眼中釘肉中刺的美、俄、印三國領導人,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1963年11月22日,曾高調支持印度的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1964年5月27日,尼赫魯心臟病發作逝世,同年9月,在中印問題上堅定支持印度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被發動政變的勃列日涅夫趕下臺,並囚禁。
至此,中印邊境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衝突。而正是由於印度誤判形勢,在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之前自稱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第三大國,被打回原形,從此其國際政治外交影響力下降到了跟巴基斯坦同等水平。
沒有人希望戰爭的悲劇重演,但如果印度依然要犯同樣的錯誤,不能正確的判斷形勢,恐怕其後果將是印度政府難以承受的,也是印度民眾的自尊心難以承受的,對於那些鼓動印度的「盟友」來說,歷史也可能重演。
來源:肖磊看市 (ID:kanshi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