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總是能看到印度不斷挑釁碰瓷中國的消息,一次兩次的我們也就當個笑話看了,次數多了大眾心裡都有同樣的疑惑:哪來的自信?同樣喜歡以小博大的還有土耳其,不過它是四處出擊,挨個挑釁歐盟、俄羅斯。
自信從何來?
先說印度,印度地處可以接通全世界的海上貿易通道——馬六甲航線邊上,因此地緣政治極其有利,經常被俄羅斯和美國竟相拉攏,所以印度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再加上印度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這幾年在經濟體中經濟增長速度排列第二,經濟總量世界第六,,先進武器不少,在2019年全球火力榜中排名第四,僅次中國,超越英法,雖在西方大國面前是個小跟班,但在南亞可是個實實在在的小霸主。
再說土耳其,土耳其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地處亞歐大陸的交界處,不僅如此還擁有土耳其海峽,航運條件十分優越,中東的石油利益決定了土耳其「歐洲大門」的位置非常重要。
土耳其相比印度實力就要更上一層了,雖然我們對土耳其的印象可能是個小國,但人家可是中東地區第一大經濟體,土耳其GDP高達7665億美元,是以色列、伊朗的兩倍。其次,土耳其城市化率高達75.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不過他們可不是「閒的沒事做」才到處「撩撥」,他們的目的也十分明確,想要擴張並且躋身「四大」。
印度總「揪著」中國的原因
要說印度有多「仇恨」中國,疫情期間嚴令禁止向中國出售口罩就可見一般,除了一些國家「鼓動」這個原因,印度看不慣中國還與本身的「恩怨」有關。
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是中國的老鐵,但是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不對付,1947年印巴分治後,根據宗教信仰劃分國土,中間還出現了暴亂 死了大約有50萬人,因此印巴兩國成為世仇,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一直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打了三次印巴戰爭,所以印度一直瞧不上中巴的情誼。
再加之印度曾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也是萬隆會議的發起人,但在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憑藉著自己的亮眼表現使得中國成為了第三世界的領頭國家,自己牽頭的東西反而別人成為了領頭人,印度自然是不爽的。
最讓印度感到恥辱和仇恨的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當年印度想著中國正忙於國家治理無心也無力顧及中印邊界問題主動出擊,這場戰爭只持續了一個月,印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傷亡數倍於我軍,這場戰爭還被外界稱為「小刀切黃油」似的戰爭,印度也在國際上落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