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一年一度的「烏鎮時間」又來了,算算這已經是第七個年頭。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由於疫情影響辦會形式上有了些許新創意,比如不再只是線下的「狂歡」,而將會是以「線下+線上」形式開展各項活動。
「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今年大會的主題,以雲計算、人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加速影響著人類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
在除了主論壇外還將有五大分論壇,其中「人工智慧論壇」尤為受到關注,畢竟人工智慧正在推動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正如百度CTO王海峰多次強調的那樣「人工智慧已是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40年,中國AI的從無到有
縱觀中國AI的發展歷程,有了如今的成就實為不易。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人工智慧在西方國家得到重視和發展,彼時因受到莫斯科方面的影響,國內也將其視為「資產階級的反動偽科學」,使得那時在中國幾乎沒有任何關於人工智慧研究。直到20世紀70年代雖然蘇聯解禁了控制論和人工智慧的研究,中國卻也因為與蘇聯關係的惡化,學術界將蘇聯的這種解禁斥之為「修正主義」,讓人工智慧的研究繼續停滯。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AI才艱難起步,在錢學森等一批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開始有所起色,而此時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工智慧相關研究卻是晚了二三十年。
中國的科技發展歷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獨自前行」,人工智慧也不例外。在當時沒有技術指導,沒有研究方向,中國只能通過派遣留學生出國,寄希望於這些學生能一點一點將「人工智慧」帶回國內,時間來到80年代的中後期,時任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分別在深圳和上海觀看兒童與計算機下棋時,指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此後,中國人工智慧研究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綠色通道。
進入21世紀後,更多人工智慧課題開始在國內有了蓬勃發展,在政策的推動下,人工智慧正式與中國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相結合,也是從那時開始,大批的人工智慧企業開始湧現。
到如今,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AI「獨自前行」的步伐仍在持續,當然這裡面也釋放出一個信號,那就是「中國企業、中國技術」已經在世界舞臺上得到綻放。
時至今日,無論是BAT,還是華為、四小龍,都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AI巨頭,不少企業都成為了能與世界巨頭扳手腕的存在。特別今年新冠疫情增強了國內企業對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需求的提升對人工智慧開放平臺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強的刺激作用。
像百度等一批企業,已經開始藉助人工智慧成為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者。當然,「百度們」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崛起也絕非偶然,而是多年在AI、大數據領域的潛心研製與人才儲藏的成果。
當下,正值AI驅動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的發展越來越面向兩個方向,一個是「底層化」,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了國家發展的基礎設施;另一個則是「標準化」,無論哪個領域,AI都已是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所謂「無巧不成書」,這也正是百度AI這兩年的發力點,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曾多次提到,「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顯然,百度正在為將自己打造成新基建的AI基礎底座而前進。
現階段,百度人工智慧技術生態已培養超過100萬人工智慧人才;未來5年,還將聯合社會各界培養500萬人工智慧技術及產業人才,為中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發展提供AI人才保障。
也正因為有著百度及其他人工智慧企業的存在,讓中國AI的發展即迅速又穩固,40年從無到有,中國正成為世界AI的領軍力量,而它們既是AI基礎設施的建設者,也是AI技術及應用創新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肩負使命、不負韶華,百度AI成模板
在國內關於AI的故事還在持續書寫,百度則是重要參與者之一,在龐大的AI體系支撐下,百度也逐漸成為中國AI發展的一張名片。
1、AI繞不開的底層基礎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樣在AI領域「底層土壤」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在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個「底層土壤」長久以來一直未被「填滿」,特別是自2010年以後國內人工智慧迎來一定爆發,但看似繁榮的背後,其實是魚龍混雜,主要原因正是「底層技術的不完善」。
這個情況的好轉,是直到一些企業開始將底層能力置於臺前,像百度在2016年正式發布百度大腦,從2010年開始布局和積累基礎技術,百度大腦是百度AI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的集大成,它包括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臺層和AI安全。
基礎層是數據、算力和算法,是支撐新一代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核心基礎;感知層包括語音、視覺、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技術;認知層包括語言與知識技術,是讓機器像人一樣,掌握知識、理解和運用語言,具備認知能力;平臺層則是面向開發者和合作夥伴打造繁榮生態;安全體系則縱貫百度大腦各層,為AI技術及應用保駕護航。王海峰介紹,百度大腦從2016年開始開放百度AI技術,到今年已經升級為6.0,成為「AI新型基礎設施」,一方面核心技術不斷迭代創新,另一方面,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及百度崑崙晶片等也不斷夯實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
如今飛槳已凝聚230多萬開發者,服務9萬多家企業,創建了超過31萬個模型,在AI技術創新、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也是至此之後,國內終於有了自己的AI「基礎」,依託百度大腦,正為中國AI發展提供底層技術支撐,成為孵化中國AI發展的「優渥土壤」。
2、不是紙上談兵,應用落地彰顯真風採
光有底層建築還無法全面彰顯AI的能力與成就,現階段AI已融入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各行各業都在AI的支撐賦能中蓬勃發展。
百度的AI能力,在落地層面呈現得更加全面。在「以雲計算為基礎,以人工智慧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的戰略指引下,百度智能雲融合了雲計算、百度大腦、大數據等百度核心技術,深入金融、交通、製造、能源、醫療、城市管理等各個領域,貢獻百度智慧,推動產業智能化全面發展。
例如,此前百度智能雲與浦發銀行展開合作,通過百度首創的「知識中臺」,為浦發銀行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知識生產、組織和應用能力。目前,百度智慧金融已經服務了近200家金融客戶,其中包括國有6大銀行、9大股份制銀行、21家保險機構,涉及營銷、風控等十幾個金融場景。
醫療領域,百度智能雲打造的智慧醫療體系包括醫療AI中臺和醫療知識中臺,涵蓋篩查、診斷、管理三個重要環節。目前,已經服務27個省市自治區、超過1500家基層醫療機構,輔助數萬名醫生,服務人次超過了2500萬。
工業製造領域,智能技術正在幫助製造業創新、提質、降本、增效。百度智能雲利用領先的AI技術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並支持中國製造業實現智能化升級。
此外,百度智能雲擁有涵蓋北京、保定、蘇州、南京、廣州、陽泉、西安、武漢、香港等10多個地區的數據中心。預計到2030年,百度智能雲伺服器臺數超過500萬臺。
可能現階段依然有許多人對於在烏鎮所討論甚至展現的前沿技術不以為然,是因為對大眾來說,這些前沿技術還是很難讓人感知,但這些技術卻正是能夠影響未來幾十年大眾生活的底層技術。無論是人工智慧、雲計算還是其他,未來它們就像「水電煤」一樣,會直達我們的日常之中。
總之,在百度等企業的推動下,中國AI產業已經走過了「懵懂期」,而作為中國AI建設者,百度AI的故事還在持續。
下個40年,我們任重道遠
下一個40年,AI將會持續且深刻地影響社會生活及產業變革,具體將會有哪些變化, 不妨跟著巨頭的腳步來看一看。
1、從基礎建設到看見價值,AI進入全新階段
百度CTO王海峰曾提出AI進入大生產時代以來,業界對AI應用發展階段的認知雖然不完全一致,但規模化出產AI應用已經成為共識,深度學習平臺也讓行業有能力這麼做。
百度現階段正在做的是進一步完善其「AI體系」的建設,也就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的準備,如同在商業化市場上,需要有一個從投資到落地的過程,當百度AI體系構建完成後,市場將迎來的將是「AI價值」的大爆發。
如疫情期間,百度藉助其AI能力,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RNA結構預測網站,隨後又推出全球首個mRNA疫苗基因序列設計算法LinearDesign等等行為,都能視作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創造社會價值,在抗疫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2、產業智能化迎爆發,市場火力全開
過去產業智能化都呈現出「高、精、尖」的特點,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市場需要有這些「高精尖」企業帶頭,以他們為樣板從而推廣起來也將更為便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產業智能化也需要有不俗的付出能力,加上人工智慧、數位化等技術還不夠完善,所以市場就形成了以「高精尖」企業為主的「標杆模式」。
現在,隨著技術能力的「下沉」,產業智能化也將會變得更加「泛化」,像百度AI在TO B的路徑上正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在物流、客服、地圖等更多的基礎業務被覆蓋,這也是因為百度具備了更低成本的技術方案多案例移植能力,在快速複製和裂變能力的加持下,產業智能化迎來爆發關口。
3、去「碎片化」,AI進入協同期
現階段,AI的應用也好,價值也好還是稍顯「割裂」,多場景之間依然缺乏協同,這就使得AI應該在同一場景內哪怕應用再多,但價值溢出卻也有限。
而打通AI場景協同後,將使很多看似毫不相關、相去甚遠的AI應用可以產生協同價值,從而實現AI價值的正循環,這樣才會有 "A場景的應用,能強化B 場景的AI能力 " 這樣的協同價值出現。
這也是當下百度AI的一個重點方向,其「人工智慧體系」中的中臺屬性,需要藉助跨場景協同實現進一步擴張,而產業也需要藉助百度的中臺能力提升,從而推動產業智能化規模爆發。
無論如何,在百度等一批企業的齊心堅持之下,中國AI終於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而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在這批企業的帶領下也有了前進方向。
總結
人工智慧、數位化等技術,已經成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方向。在烏鎮,世界再一次看見了中國力量的崛起,再加上中國現在已經成為AI、數位化發展的領軍力量,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制高點,中國已經領先。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