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慣性錯誤是小事嗎?可以這麼做!

2020-12-05 小白考研

問題 

小白~我做數學題總是犯一些低級錯誤怎麼辦?每次訂正試卷的時候我都想抽自己,我做題的時候也一再跟自己強調要仔細,可是沒什麼卵用!是慣性使然嗎?

小白不知道你所說的低級錯誤包括哪些方面,但如果經常出現並且沒有改變的效果,很可能就不是簡單的錯誤問題。

對於容易算錯的題,小白建議用一張a4紙做草稿時,一定要保證驗算的整潔,算題的步驟能寫清楚,不要東算下西算下。這樣既可以方便你檢查又能節約草稿紙。有些考場可能只會給你一張草稿紙,平時就要養成練習工整的習慣。

另外,你需要檢驗下自己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有些題目你覺得是低級錯誤,覺得只是記錯了,可能那題恰好是你薄弱點。因為你在做題時就沒有弄清到底是哪一個公式,等到看了答案才恍然大悟,覺得犯了低級錯誤。

小白建議,自己拿出一張a4紙每天總結高數一章的內容。有哪些概念,有哪些題型,有哪些解法,有哪些公式全部默寫出來。但凡是模糊不清,寫不完全的都要重點回顧。這一個步驟絕對不要想當然地放過,以為只是沒寫完全而已。比如第一章要保證極限的定義清清楚楚,公式哪裡趨向0哪裡趨向無窮等等。

最後,每次開始做一套試卷之前,都回顧下上一套試卷錯誤點在哪,每天都提醒自己再開始做題,每天保持做題量。做到這些,小白相信你的低級錯誤會越來越少,加油!

相關焦點

  • 遭遇慣性出軌的女孩,你只求第一不做唯一嗎!
    她渾渾噩噩地做了各種檢查,穿刺,超聲等等。直到醫生跟她討論治療方案,她突然清醒過來——萬一誤診怎麼辦,新聞裡不是很多嗎?萬一我也是弄錯了呢?我要去大醫院,要去公立醫院掛專家號。焦灼等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她和林濤趕往某三甲醫院,一番折騰後得到了同一個結果:宮外孕,而且必須儘快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 慣性思維是一件可怕的事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不但別人的思維方式固化了,就連你的思維方式也就固化了。其實只要我們稍微想一想就可以明白,我們的行為習慣決定了孩子的行為習慣有沒有?一個愛乾淨的家長基本上養出的孩子邋遢不到哪兒去;一個守時的媽媽絕對會給孩子樹立起時間的觀念。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句話「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 運動物體都存在地球自轉慣性
    相信嗎?凡是運動的物體都存在旋轉運動。這種旋轉運動與地球運動慣性密切關聯。我這個觀點可能會遭遇到很多學者反對。他們會說,我們每天到處行走,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自己在做什麼無意識下的旋轉運動,看不出與地球運動有什麼聯繫。實際上,不僅僅是運動中的人,還有動物,甚至包括汽車、火車在運動中都會做旋轉運動,只是表現得非常不明顯而已。
  • 奇妙的慣性,上天下海沒它行嗎?不行
    你知道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是如何實現精準對接的嗎?你知道核潛艇在茫茫的大洋深處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嗎?你知道飛彈是如何像長了眼睛一樣精確打擊目標的嗎?這一切都是因為慣性技術的存在!老郭今天就和您聊聊慣性導航技術。一、牛頓帶來的慣性技術1687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力學三大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
  • 在大引力場條件下,慣性運動物體是否沿著直線方向運動呢?7-1
    那麼,牛頓的慣性定律錯了嗎?基於相對論,這種彎曲並不是簡單的慣性彎曲,而是特殊的彎曲曲線。牛頓的慣性定律解釋不了這種無外力,但是有影響效應的慣性運動物體的運動問題。那麼,基於以上論述,出一道語文題:以上的論述表達哪裡出現問題了?有沒有邏輯問題呢?問題在哪?
  • 「數學之父」華羅庚,到底做了什麼貢獻,讓這麼多中國人崇拜?
    這估計是在數學題海中苦苦掙扎的學子最大的疑惑了,甚至不少社會上的人也並不是很清楚,有的人就覺得,「數學除了買東西、考試的時候有點用,實際上並沒多大用處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數字是構成一切的基礎,在科學、醫療、特別是經濟學這些方面,幾乎是包括了一切。要是沒有數學,整個世界都將一片混亂,要想發展科技,數學就必須要進步。
  • 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
    1638年,伽利略在他的《關於力學和運動兩門科學的對話》中寫道:「我曾經做過實驗,可以向你保證,從200英尺高處放下的一顆一兩百磅甚至更重的炮彈,不會比一同放下的僅重半磅的炮彈領先一秒。」這表明所有物體的重力加速度相同。伽利略並沒有當時沒有嚴格將重量和質量區分開來。
  • 慣性小車—探索慣性飛輪的作用以及慣性對樂高小車行駛速度的影響
    點這裡可以▲▲▲▲關注鄧老師 今天帶領各位小朋友製作一輛應用慣性的小車,主要目標是認識慣性和了解慣性飛輪的作用,在這裡看到慣性和飛輪
  • 倘若引力不存在,慣性必然不存在!
    所有物質也都具有慣性。更讓我們不可思議的是——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嚴格相等。我不會認為這是偶然,或者上帝的玩笑。相反這就是我尋找慣性本源的突破口。受馬赫原理啟發,我的觀點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我在頭條錄視頻,簡單的說過。引來了很多謾罵,說我不懂數學,就不要談這個問題。首先我得承認我這確實是民科,再者數學也一般。之前僅有的一些功底,這些年也忘的差不多了。
  • 計算機能做數學嗎?|展卷
    阿蒂亞(Michael Atiyah)曾說過:「我們的理想是探究數學真諦,而不是利用機械執行指令的計算機推演論證。」另一位菲爾茲獎獲得者澤爾曼諾夫(Zelmanov)也表示贊同:「只有所有數學家都認可的證明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我對機器證明方法的前景並不看好。」他說的有道理嗎?如果數學證明方法只有生成它的機器能夠理解,我們真的可以相信嗎?
  • 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把六隻蒼蠅和六隻蜜蜂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於桌上,瓶底朝向有光亮的窗口。
  • 慣性定律
    變速運動的物體有慣性嗎?牛頓定律說: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那麼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慣性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下圖): 結論:一切物體均有慣性,慣性是物質自身的一種屬性。物體的慣性,在任何時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況下(靜止或運動),都不會改變,更不會消失。
  • 數學原來可以這麼有趣 曲江二小舉行首屆數學文化節活動
    西安新聞網訊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一個人思維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的學習。為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數學素養,營造熱愛數學、鑽研數學的文化氛圍,日前,曲江第二小學舉行了為期一周的首屆數學文化節系列活動。本屆數學文化節以「好玩數學」為主題,以「浸潤數學文化,品味數學魅力」為宗旨。
  • 申文斌: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
    在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時頻信號測定重力位、重力場邊值問題求解、地表淺層法確定全球大地水準面、三軸三層地球自轉理論、地球膨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等多項榮譽。論及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可能有人會問:引力與慣性力能分離嗎?
  • 勾股定理和質能方程竟產生聯繫,人教版數學課本疑出現低級錯誤!
    還有這最後一段話「證明發表,震驚國際數學界,德國著名數學刊物《Math Ann》聘請愛因斯坦去做了多年主編」。那個年代的數學發展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早已有百種之多,怎麼可能因為新發現了一種證明方法而震驚國際數學界,況且這種方法還是出現低級錯誤的。再說了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當時世界上的眾多數學大師難道都沒有發現其中的錯誤嗎?結果顯而易見!
  • 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同一種東西嗎?為什麼相等?
    一、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是怎麼來的說起這個話題,還要回到牛頓發表了他那本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這本書裡發表了牛頓三大定律。其中牛二(慣性定律)和牛三(萬有引力定律)定律分別給出自己的公式,即:F=ma、F=GMm/r^2。
  • 大家知道慣性系,你了解非慣性系嗎?
    我們的物理課本中,在學習牛頓經典力學的時候,經常存在這樣一種形式,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慣性系中,我們的牛頓運動定律才成立。一般課本中都體現了慣性系的「優越性」,如果不是物理專業,我們的非慣性系都是不做考慮的。
  • 物理思維:牛頓力學中的最大BUG,到底什麼是慣性系?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到了大學物理中,慣性系的定義被表述為:慣性定律成立的參考係為慣性系。其實不說還好,越說反而越發讓人不懂了。三、牛頓心中的慣性參照系牛頓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其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找到答案。
  • 慣性考點都在這裡,看完以後不再丟分——慣性易錯問題分析
    慣性易錯問題分析慣性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要注意聯繫實際,用所學慣性知識解決身邊的物理問題。(錯誤)分析:慣性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速度大小無關。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剎車過程中汽車的質量不變,所以慣性不變。2.汽車在加速時,人往後仰是由於人受到慣性作用。(錯誤)分析:受到慣性作用的說法是錯誤的。
  • 自轉是一種慣性運動嗎?為什麼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簡單粗暴地說,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是因為地球有角動量且角動量守恆。當然,慣性是物體自身的一種固有性質嘛,所以它每時每刻都會伴隨著物體及其運動,它會存在於所有運動中(即無論受沒受到外力),而不只存在於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只是直接體現慣性的運動)中。既然所有運動中都包含著慣性運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這樣講:自轉運動中包含著慣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