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空間周:衛星改善生活

2020-10-08 冬哥譜科



世界空間周是全球範圍內的一年一度的活動,在90多個國家舉行。

今年慶祝活動的主題是「衛星改善生活」。

讓我們回顧一下衛星發射的早期歷史!

以下是一些衛星發射的亮點,重點放在這些非凡成就的早期。

1957年10月4日:人造衛星1號。

隨著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近地軌道,人造衛星Sputnik 1開始了太空競賽。

那是一個有四根長天線的小球體。

在俄語中,Sputnik的意思是「旅伴」。

在地球上,廣播中播放嘟嘟聲,以慶祝蘇聯的成就,並表示對蘇聯成就的認識。

這一成就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驚訝和恐懼,因為他們試圖理解這一事件的意義。

人造衛星Sputnik 1在軌道上運行了三個星期,然後進入休眠狀態。

這顆衛星在太空停留了兩個月,然後在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燒毀。

1958年1月31日:探險家1。

探險者一號是美國發射的第一顆進入太空的衛星。

這顆衛星設計了一個宇宙射線探測器來測量地球軌道內的輻射。

1958年5月23日,探險者1號停止了與NASA的通信,這是眾所周知的最後一次傳輸。

在運行了58,000多圈後,這顆衛星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並於1970年3月31日燒毀。

1958年1月31日發射的美國第一顆地球衛星「探索者1號」成功的三人。

左邊是建造和運營這顆衛星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前主任威廉·H·皮克林(William H.Pickering)博士。

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詹姆斯·A·范·艾倫博士(中)在發現了環繞地球的輻射帶的探索者上設計並建造了這臺儀器。

右邊是韋納·馮·布勞恩博士,他是美國陸軍紅石兵工廠團隊的隊長,該團隊建造了發射探索者1號的第一級紅石火箭。

1960年10月4日:信使1B。

「信使1B」是世界上第一顆現役中繼通信衛星。

它在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

該衛星具有每分鐘接收、發送和存儲68000個字的能力。

信使1B活動了17天,完成了228圈。

這顆衛星成功地證明了「它可以記錄地面站發來的信息並進行轉播」。

這是目前圍繞地球運行的現代通信衛星的前身。

1962年7月10日:「電視明星1號」

Telestar 1號是「世界上第一顆活躍的通信衛星,使電視節目能夠在大西洋彼岸廣播。」

特別是這顆衛星,首次直播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電視畫面。

Telestar 1號活躍了7個月。

事實證明,當世界另一端的人們可以看到紐約市和金門大橋的實況圖像時,它被證明是成功的。

1964年8月19日:SYNCOM 3。

SYCOM3是第一顆對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進行電視直播的地球同步衛星

衛星在高空軌道上運行。

在經過多次試驗證明其能力後,該衛星於1969年4月停止使用。

1976年2月19日:瑪麗薩特。

「馬裡薩特」號是第一顆海上通信衛星。

「它的設計初衷是為商業航運和美國海軍提供可靠的電信服務。」

這顆衛星是其系列中的第一顆。

它能夠通過選定的岸站向海上船隻傳輸各種類型的數據,或從海上船隻傳輸各種類型的數據。

美國宇航局/休斯空間和通信公司。

第一顆商業移動通信衛星Marisat於1975年由休斯為Comsat建造,並由美國海軍和商船使用。

今天,由於之前的繼任者,衛星繼續在世界各地發射。

每天晚上,抬頭仰望夜空,因為你可能會看到一顆衛星經過。

相關焦點

  • 【世界空間周】空間天氣離我們有多近?
    10月4日至10日是世界空間周,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了解空間天氣吧!  空間天氣也有「風雨雷電」  空間天氣和人類生活能直接感受到的天氣一樣,有著各種變化,會「打雷」「颳風」和「下雨」,有「陰晴」變化,甚至還會有「颱風」。但是,它的主體不是大氣和水等,而是等離子體和磁場等物質。  「雷」:太陽耀斑,即太陽表面迅速發展的亮閃斑,是太陽的一種劇烈活動,不同的強度帶給近地空間環境的影響也不同。
  • 2020世界空間周|衛星,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自2000年起,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被定為世界空間周,以慶祝空間科學技術對改善人類生活水平的貢獻。今年世界空間周的主題是「衛星,讓生活更美好」。那麼,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呢?人造地球衛星是人類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一種太空飛行器,幾乎佔太空飛行器發射總數的90%。
  • 「中科館大講堂」慶祝世界空間周院士科普系列講座
    時間:2019年10月9日(周三)14:00-16:00地點:中國科學技術館一層報告廳題目:「TheMoon: Gateway to the Stars,璀璨星河 皓月為匙」慶祝世界空間周院士科普系列講座
  •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是指發射到繞地球軌道上作短期或長期運行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其運動服從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其軌道一般是以地心為焦點的橢圓,特殊情況下是以地心為中心的圓。它離地面的高度根據用度而定,從幾百公裡到幾萬公裡不等,一般不低於200公裡。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被送入軌道,人類從此進入了利用太空飛行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
  • 中科大科技周展示「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高科技
    中科大科技周展示「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高科技 2017-05-20  據了解,活動周共設置24個科普點,共91個參展內容。空間科學實驗室、三維立體顯示、天文科普展、智慧機器人演示等項目讓民眾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  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實驗室,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模型成為矚目的焦點。
  • 蠟菊精華及香桃木精華油,修護眼周肌膚細胞,改善眼部顯老痕跡
    蠟菊眼霜,極致護理眼周嬌嫩肌膚,綻現無齡美眼傳說! 產品介紹:清新幼滑的乳霜質地點睛針對矜貴嬌嫩的眼部肌膚,悉心柔撫眼角細紋,暗紋。蘊含兩大抵抗衰老的植物精粹——蠟菊精華及香桃木精華油,修護眼周肌膚細胞,改善眼部顯老痕跡。賦予明眸青春熠熠光彩,綻現無齡美眼傳說。密封膜貼合的非常嚴密,整個邊沿相當均勻。據說這是區分是否正品的關鍵。錫紙的封膜上,有品牌的LOGO,看起來很精緻。
  • 中科院利用三維石墨烯管研發治汙新材料,光照2周可改善水質
    中科院利用三維石墨烯管研發治汙新材料,光照2周可改善水質 王琳琳、張紫贇/新華社 2018-05-23 15:43
  • 從衛星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導航,衛星導航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了,這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五十年前 ,我上小學三年級,剛好十歲,那個我與衛星兩相望的日子至今仍記憶猶新。1970年4月23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34;發射成功,記得那天天晴氣朗,藍藍的天空一絲白雲都沒有,那時經濟落後,環境沒汙染,天空那種藍色如今只有在高原上才見得到。
  • 堅持4~6周就改善
    一旦盆底肌彈性變差,便會導致裡面的器官無法維持在正常位置,從而出現相應功能障礙,如漏尿、盆底臟器脫垂、性生活質量下降等。 凱格爾運動:有效改善盆底肌 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
  • 4周減6斤 還改善心血管和抗衰老 這項研究說的是什麼神仙減肥法?
    在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參與試驗的幾十名健康中年人經過短短4周的飲食控制,取得了可觀的減重效果:體重質量指數(BMI)降低1.2,減肥的老大難問題——腹部脂肪平均減少14.5%。「在我們的研究中,4周內(平均)能減掉6斤,達到了很顯著的減肥效果。」
  •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入軌兩周後通過成像測試
    在阿聯阿布達比國際機場,一架雙引擎客機從停機位向跑道滑行,而在535千米高空,九顆衛星清晰地記錄了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入軌兩周後通過成像測試。該組衛星均由長光衛星研製,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衛星和6顆推掃衛星。
  • 用衛星遙感圖分析,北京霧霾真的改善了
    雖然作為一個北京人可以用親身體驗為首都大氣的改善做一份證言,但是作為一個遙感科技工作者還是希望用「有圖有真相」的方式來表達更有意義。地面觀測儀器通常能將儀器周邊的霧霾情況測量的比較精確,但是更大範圍就只能類推了。遙感衛星觀測的範圍比較大,但是畢竟不是直接接觸空氣,只是通過大氣反射的波譜來獲取信息。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8周低碳水、高脂肪飲食能顯著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血脂水平
    8周低碳水、高脂肪飲食能顯著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血脂水平  Winnie Lee • 2020-08-22 11:33:20 來源:前瞻網
  • 小衛星變身百姓生活的「守護者」
    放大之後竟然這麼清晰……」在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一樓大廳內,公司辦公室副主任狄特和採訪團正在互動交流。「我一直覺得,衛星有點『高大上』,好像和我沒什麼關係呀,可是剛才聽了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介紹,我瞬間覺得衛星變得『接地氣』了,好像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採訪團的記者感慨地說。
  • 北鬥衛星與我們生活的聯繫
    經過10餘年的研發,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應用領域北鬥全球衛星系統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涉及到交通、農業、林業、漁業、公安、防災救災、特殊關愛、大眾應用、電力、金融領域。
  • 北鬥如何改變生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來寧解答
    現代快報訊 歷時26年的奮鬥,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8月14日,第四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在南京開幕,在當天下午的高峰論壇上,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發展與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