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張紫贇/新華社
2018-05-23 15:43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黃富強帶領的團隊近日成功研發出治汙新材料,光照2周內,可明顯改善水質,幫助汙水變清。相關成果今年初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現已在上海、安徽、江蘇等地成功示範。
黃富強介紹,新材料由三維石墨烯管和黑色二氧化鈦混合而成,其原理是「物理吸附+光化學催化降解」。三維石墨烯管負責牢牢「抓住」有毒有機物,黑色二氧化鈦作為光催化劑,可吸收高達95%的全太陽光譜,把有毒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過去一個月,團隊在上海、安徽、江蘇等地共鋪設新材料光降解吸附網3000多張,覆蓋水域近4萬平方米。
在上海天山公園和中山公園,周圍居民反映,湖底淤泥深厚,氣味腥臭,湖面常有死魚漂浮。將塗覆有新材料的光降解吸附網鋪在湖面後,不動水底淤泥,吸附網就能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進而提高水體含氧量,增強水體自淨化和生態修復能力。上海輕工業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所檢測中心和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顯示,治理僅7天後,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代表性指標均從劣五類水改善至五類水以上。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團隊對定光河汙染較嚴重的中上遊河段進行了治理。肥東縣環保局水環境管理科主任薛鐵成說,定光河是典型的複合汙染河道,這次治理後,各項水質指標提升60%以上。
據介紹,新材料還可降解印染廢水、製革廢水等工業汙水,高效吸附其中有毒重金屬,添加1克多孔新材料可吸附1.476克鉛離子,簡單酸化處理後,可被加工成高附加值材料。目前該成果已走出實驗室,實現規模化製備,獲得發明專利50多項。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成功研發治汙新材料 光照2周可改善水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