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人類南方古猿(學名australopithecus)是人科動物的一個已滅絕的屬。被認為是從猿到人轉變的第一階段。
南方古猿化石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924年,在南非西北省的塔翁(Taung)地區,為6歲左右的幼年個體。以後又在東非、非洲南部連續發現類似化石,包括頭骨、骨盆和四肢骨等。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發現於1924年。 當時,澳大利亞人達特前往南非在約翰尼斯堡的一所大學任解剖學教授。他對化石非常感興趣,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在課餘時間去尋早化石。並且,他還叮囑附採石場的場主,如果有化石發現一定要來告訴他。後來,採石場的場主真的給他送來了兩箱化石。達特先生在裡面找到了一個小孩的不完整的頭骨。因為這個頭骨發現於湯 恩附近的採石場,因此命名為湯恩男孩。
根據牙齒情況,湯恩男孩被認為大概生活在200萬年前,大概是在7歲左右死亡的。
湯恩男孩和猿有一些相似的特徵,比如腦袋很小,嘴巴向前突出。但他也有一些人的特徵,吻部較之於猿類已經不向那麼突出,研磨食物的臼齒咬合面平整,齒尖不發達,犬齒小。更讓人驚喜的是,湯恩男孩的枕骨大孔的位置已經接近於頭骨底部中央。達特據此推測,湯恩男孩已經能夠直立行走。
但可惜的是,雖然達特先生認為湯恩男孩屬於人類,但是,在當時,人們不承認自己的祖先是古猿,而且,由於種族歧視,他們也不願意承認人類發源於非洲這塊貧瘠的土地。所以,在當時,湯恩男孩在人類進化上的地位並沒有獲得承認。
在湯恩男孩發現後,又有一些學者在南非開始探尋的工作。這些學者先後在南非的斯特克方坦、馬卡潘斯蓋特、克羅姆德萊、斯瓦特克朗等4個地點共發現了數百件南方古猿化石標本,共代表50多個個體。這50多個個體經研究分為兩個種,即南方古猿纖細種(非洲種)和南方古猿粗壯種。纖細種和粗壯種都能直立行走,只是,粗壯種卻比纖細種粗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研究人員把注意力轉移到東非,而且事實也證明,在東非的工作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過科學家的努力,在東非發現了很多化石。其中包括1959年路易˙利基夫婦在坦尚尼亞的澳杜威峽谷發現的「鮑氏東非人」南猿化石,即「南方古猿鮑氏種」;1969年由理察˙利基夫婦在肯亞特卡納湖東岸發現的「黑頭骨」化石;理察的哥哥喬納森在東非發現的能人化石;約翰森在哈達地區發現的「露西少女」化石和「古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