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脊椎動物的大腦與人類有什麼不同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加利福尼亞雙斑章魚

最近,當研究人員把幾隻章魚泡在含有MDMA(一種人工合成毒品,俗稱搖頭丸)的溶液中時,它們或許變成了史上最歡樂的章魚。這聽起來像是在爭奪「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但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章魚的異常表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整個動物界社交習性的根源,其他也包括人類的社交習性。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新研究的合作者、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居爾·德倫(Gül Dlen)說:「作為人類,我們喜歡探究自己社會行為的根源,而MDMA正是研究跨物種社會行為的神奇工具。」MDMA(3,4-亞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簡稱)能與神經元中的轉運蛋白結合,導致釋放出大量5-羥色胺,產生愉悅感和樂群性。由於小鼠和大鼠的反應與人類相似,關於這類藥物的研究大多是在這些動物身上進行的。

大約在7500萬年前,齧齒動物和人類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但人類與章魚之間又隔了一條5億年的鴻溝。頭足類無脊椎動物的大腦結構與人類的迥然不同,沒有皮層、基底神經節和伏隔核等區域,而這些區域通常與複雜的人際行為息息相關。德倫認為,研究5-羥色胺是如何影響如此古老而又與人類截然不同的生物(它與人類之間的差異,遠大於人類與老鼠的差異),可以闡明這種化學信號是否一直在調解情緒方面發揮著作用,還是說這種功能是最近才演化出來的。

德倫與論文合作者、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埃裡克·恩辛格(Eric Edsinger)一起,把幾對加利福尼亞雙斑章魚(一種典型的喜歡獨處的物種)放在同一個水箱裡。為防止它們打架,每對章魚中有一隻會被籠子扣住,籠子裡的章魚可以透過網眼看到、聞到和觸摸到另一隻章魚。不出所料,可以自由遊動的那隻章魚會儘可能選擇遠離待在籠子裡的章魚,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水池的另一邊。

接著,研究人員把這些行動自由的章魚放入含有MDMA的容器中,然後再重新把它們放回實驗容器,情況發生了變化。就和人類在狂歡時一樣,這些接觸過藥物的頭足類動物姿勢變得放鬆,頻繁移動觸角,在水裡翻跟頭,仿佛是在跳舞。它們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待在關在籠子裡的同伴身邊,有時會試圖觸摸對方,甚至會在籠子周圍做出擁抱的姿勢。

德倫認為章魚的反常表現說明,人類的腦區與社會聯繫和親和力密切相關,可能只是演化過程中偶然出現的,並非必要因素。她說:「這再次表明,單單關注大腦區域無法告訴我們全部答案,我們需要從分子水平來理解大腦功能。」

撰文:雷徹爾·努維爾(Rachel Nuwer)

翻譯:林清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相關焦點

  • 人是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
    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有脊椎動物,那麼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是什麼呢?答案是:真蛸(xiāo),章魚的一種。我們知道以上這些,人類需要在大腦中形成,而真蛸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大腦與神經元人類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甚至情緒都和大腦有關,但是這些能力並不是由某一塊大腦區域控制的,而是神經元控制的。
  • 從環節動物到脊椎動物,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其中第二觸角神經網構成胃口系統,對攝食和消化相關的腸道運動具有調節作用,與脊椎動物的自主神經系統有些相似。腹神經索由兩列神經節組成,它們縱向被結締組織相連,橫向以神經接索相接。不同類型的節肢動物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神經節融合現象。昆蟲有3對胸神經節和多達10個腹神經節。其第一神經節(即食管下神經節)由三對神經節融合而成,並發出支配到口器和唾液腺的神經。
  • 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
    浩瀚的海洋孕育了各種神秘的生物,而章魚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具有超過一般動物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被稱為「海洋裡的靈長類動物」。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章魚吧。首先章魚並不是魚,它是從頭足綱軟體動物中進化而來的,是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
  • 帶給人類痛苦和死亡威脅的5種無脊椎動物
    公眾似乎未意識到的是昆蟲並不需要人類一樣的報復動機或者有毒廢棄物引發的基因突變。這裡收集到的都是無脊椎動物帶來的最令人討厭和最致命的傷害。人膚蠅人膚蠅也被稱作皮膚蠅,是蒼蠅家族的一個分支,它們的幼蟲偏愛人類肉體。在中南美洲,這種人膚蠅喜歡在蚊子的身體上產卵,這樣就使它的幼蟲不知不覺的傳遞到人類宿主身上。
  • 不同動物的大腦,有不同的演化邏輯?
    ,不同的生物大腦是怎麼進化的?章魚具有無脊椎動物中最大而複雜的神經系統,包含了約5.5億個神經元,其中3.5億個在八條觸手中,1.6億個位於巨大的視皮質內,0.42億個位於腦中。章魚的大腦分為16葉,其中垂直葉是章魚大腦最複雜的部分。大腦的腹側部分負責運動,控制著進食、移動和變色等行為,背側部分負責感覺信息處理和高級認知功能,接收來自眼睛和視葉的視覺信息,以及來自觸手的觸覺和味覺信息。
  • 無脊椎動物裡的大「大王」和二「大王」
    無脊椎動物中有兩個「巨無霸」,它們的身體很大,眼睛很大,腕足也很大。如果這兩個大傢伙出現在海面上,可能會被認為是海妖現世啦!來!
  • 脊椎動物知多少?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最早的脊椎動物是魚類,它們被發現於寒武紀早期的地層中,以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昆明魚、海口魚和鍾健魚為代表。在化石標本上可以看到海口魚的頭部有眼睛及一個被軟骨狀組織保護的最早的大腦、一個脊索及一些推斷的脊椎骨。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非哺乳類羊膜動物的前腦目前來看,一些關鍵研究使得人類對鳥類大腦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並逐漸涉足爬行動物、硬骨魚和等類無頜脊椎動物等類群。鳥類表現出高度複雜和靈活的認知能力。它們能夠辨別精細的聽視覺並藉此進一步控制運動行為,該能力甚至可以與類人猿媲美。那麼它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其背後的神經迴路機制是什麼呢?
  •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
  • 脊椎動物都具有意識嗎?
    通過類似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基本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識」。而且有趣的是,如果把這個實驗延伸到無脊椎動物裡面,還可以發現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章魚,果蠅等)也有一定的「情感意識」,雖然它們不能體現上面提到的比較高級的「失望」情緒。因此,從對「情感意識」的研究似乎顯示著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相對「情感意識」而言,開展行為學實驗來證明動物是否具備「外感意識」則比較困難。
  • 解密:大腦到底是什麼?
    大腦是大量神經元組成的、脊椎動物的高級神經中樞,依靠分布於全身的神經和內分泌作用,影響著生物體的正常運行。大腦思考的能力更是脊椎動物在殘酷自然界生存的法寶。大腦並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地球生命歷史30多億年,最初的20多億年,只有一些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10億年前才有了一些多細胞生物,數億年前才有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的起源可能是共生,也可能是細胞之間的相互吞噬行為,多細胞生物的不同細胞之間保持著物質和能量的聯繫,相互協調完成一整套生命功能。
  • 中考複習第二十講——無脊椎動物
    :體內有脊柱,如鳥等無脊椎動物:體內無脊柱,如蚓等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無脊椎動物有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      4.消化腔消化食物      5.出芽生殖基本特徵: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與人類的關係:食用、美觀(珊瑚)、為海底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庇護地(珊瑚礁)舉例: 海蜇、海藻
  • 某些「低等的」脊椎動物也知道疼痛嗎,疼痛的定義是什麼?
    對於高等脊椎動物來說,無論是鳥、蛇、老鼠還是人,疼痛的結構和生理機制都是一樣的。高等脊椎動物至少和我們一樣對疼痛敏感,因為它們的許多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都比人類敏銳得多。為了生存,動物必須儘可能地依賴於對惡劣環境的敏銳感知,其程度遠遠超過當今人類。
  • 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簡史
    撰文 | 東華君 (南昌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  編輯 | Gloria  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  圖1. 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演化。  2 神經細胞的出現   海綿動物已經有兩種類型的神經元存在,一種是紡錘細胞,另一種是多極神經元。然而神經元之間並無突觸性聯繫,也沒有接受感覺和支配運動的機能。這與海綿動物營固著的生活有關 。另外,在海綿體中膠層裡有芒狀細胞,有些學者認為它具有神經傳導的功能。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在《物種起源》發表前,科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廣泛接受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甚至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存在某些共同特徵,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則著重強調了人類並不是一種與其它動物有本質不同的所謂具有社會性、道德性和高智商的生物。他反覆強調應該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進行對大腦、其進化過程,以及這些進化如果影響人類行為的研究。
  • 科學網—海口蟲:揭開脊椎動物遠祖的面紗
    陳均遠拿起一看,感覺很驚奇,化石保存非常完美,很像雲南蟲,但又有明顯不同——雲南蟲的脊索下方有13對生殖腺,而新化石上的生物只有4對,這是一種新的生物類型。 於是,陳均遠決定,趕緊到黃迪穎挖掘的地方對這種化石進行重點挖掘。短短兩個星期內,他們就積累了不少化石,最後達到了300多塊,這個新的生物類型被命名為海口蟲。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後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無脊椎動物分類
    扁形動物  扁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生活於淡水、海洋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眼點)。  環節動物  環節動物門(學名:Annelida)在動物進化上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是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約有13000種。[1]  體外有由表皮細胞分泌的角質膜,體壁有一外環肌層和一內縱肌層。通常有幾丁質的剛毛,按節排列。
  • 全球兩成無脊椎動物瀕臨滅絕
    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無脊椎動物曾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評估,並從1963年開始將其作為瀕危物種列到它的紅皮書上。「當我第一次看到紅皮書,它是偏向那些更大、更有魅力的物種的。」負責協調無脊椎動物研究,並共同編輯這份報告的倫敦ZSL動物研究所的生物多樣性科學家Ben Collen表示,「我們在過去5年中實施的這一計劃旨在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將無脊椎動物寫到這本紅皮書中。」
  • 脊椎動物的來「龍」去脈
    人類會思考,思考在大腦裡進行,因此大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腦的起源和演化正是伴隨著脊椎動物的起源和演化而進行的。古脊椎動物學的奇妙之處在於,不僅描述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的自然歷史,還彰顯了演化的曲折、生命的頑強和大自然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