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統的經濟大洲,在全球七大洲的經濟發展中,歐洲排名第三,其在2017年的生產總值為20.3萬億,為全世界總量的24.9%,雖然現在「日不落帝國」英國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厲害,但是像其他的如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國家還是很厲害,歐洲整體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有富就有窮,那今天我們就說一個歐洲小國,而這個國家實際上和我們中國也是有一點淵源的,它就是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雖然算不上歐洲最窮的國家,但是也不算富裕,其經濟實力全歐洲倒數第三,在歐洲43個國家中也是算比較貧窮的國家,根據經濟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阿爾巴尼亞的GDP總量達到151億美元(大約990.6億人民幣),人均GDP在5000美元(32804人民幣)左右,對於發達國家扎堆的歐洲地區來說,阿爾巴尼亞這樣的經濟可真的算得上是一個低收入的國家,也被很多人稱為「最不像歐洲國家的歐洲國家」。
阿爾巴尼亞的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後,但是即便如此,阿爾巴尼亞也是比烏克蘭、摩爾多瓦這兩個東歐國家的經濟好多了,畢竟烏克蘭、摩爾多瓦的人均GDP才只有3000美元左右。而阿爾巴尼亞經濟不好,也有一方面是因為它地理位置毫不起眼,它在歐洲的犄角旮旯的地方,地處巴爾幹半島西南部,如果不仔細找的話,在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國家,因為它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裡,比海南省的3.4萬平方公裡要小一點,其人口大約290萬人口(2017年),而海南省的人口都有944萬了,但海南省的GDP總值多達5308.94億元,差不多是阿爾巴尼亞的5.3倍。
而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坐落於該國最大的城市地拉那,人口才86萬,佔據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地拉那這個城市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城市,特別是老一輩人對於這個城市的印象十分深刻,畢竟當年的阿爾巴尼亞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之一,而且跟我們關係特別好,甚至阿爾巴尼亞一度被我們稱為「歐洲社會主義的一盞明燈」,地拉那跟北京是「最親密的兄弟」,可謂是讚譽非常高,可以說,在阿爾巴尼亞的整個歷史中,也沒有哪個大國有過這樣的吹捧它。
當然之前關係好,也是實實在在的援助換得,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1954年至1978年),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次數達75筆,援助金額達到100多億人民幣,這對於當時人口只有200多萬的阿爾巴尼亞來說,人均被援助金額超過了4000元,而當時的人民幣購買力可謂是相當之高,要知道,1956年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才只有88.2元,可以說,阿爾巴尼亞是憑藉著我們的援助就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
正所謂,升米恩鬥米仇,在上世紀70年代末,因為中國那個時候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就斷掉了對於阿爾巴尼亞的援助,結果換來了的就是阿爾巴尼亞對於中國的大罵,更是將中國視為敵人,當然時過境遷,也過了這麼多年,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的歷史了。
現在的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突飛猛進,位列世界前列,而阿爾巴尼亞現在卻依然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是阿爾巴尼亞高攀不起的存在,今天的阿爾巴尼亞經濟主要是靠其國家的僑民的匯款支撐,全國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在國外打工,成為了歐洲發達國家的主要人力資源輸出國家,其中一部分去了義大利,還有一部分是去了希臘打工,但這些年,阿爾巴尼亞的經濟也有所好轉,被歐盟看好,每年歐盟還援助它數億歐元的資金,其投資更是超過了十億歐元,但這跟中國當時的百億援助也不算多。
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也開始在大力發展旅遊業,2016年,阿爾巴尼亞共接待國際遊客473.6萬人次,這個數據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對於阿爾巴尼亞這樣一個小國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其「鷹之巢」克魯亞和古城布特林特其主要的遺蹟景點,而472公裡的海岸更是它主打的旅遊路線,為了旅遊發展,阿爾巴尼亞開始「討好」中國,近年更是開始對中國實行免籤,希望能夠吸引大批的中國遊客前去消費。
那麼,對於這麼一個歐洲小國,你是怎麼看的呢?你以後會不會來這裡旅遊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閱讀!